大爭之世,每個諸侯麾下士卒數(shù)量都很夸張。
但其中能被稱為戰(zhàn)兵的,其實并不多。
比如曹操自領兗州牧后,麾下士卒足有十萬之數(shù)。但其中戰(zhàn)兵,最多只有兩三萬。其余的士卒,都是從青徐黃巾、流民中整編的輔兵。
即使如此,曹操號稱領兵十萬,也并不違和。
因為所有人都是這么做的。
以戰(zhàn)斗力最強的家兵、戰(zhàn)兵為核心,再加上前者數(shù)倍的輔兵,就是這個時代的通俗做法。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
第一,數(shù)量會增加威勢,對于不清楚底細的人,具有極強的震懾力。
領兵三萬和領兵十萬,肯定是后者更嚇人。
第二,輔兵不值錢,隨便拉個平民青壯就算。但這些輔兵經過戰(zhàn)場的洗禮,自然會有一部分轉化為戰(zhàn)兵。所以只要不出現(xiàn)大敗,這支軍隊的實力會越打越強。
不過,壞處也不少。
最致命的就是,這種軍隊往往只能打順風仗。
一旦戰(zhàn)事出現(xiàn)僵持或者不利的態(tài)勢,輔兵很容易直接崩潰逃亡,進而引發(fā)全軍形成系統(tǒng)性的潰敗。
簡而言之,這樣的軍隊沒有韌性,打不了硬仗。
為什么說古代戰(zhàn)爭中陣亡率不高,原因就在于此了。
最慘烈的戰(zhàn)斗,一定出現(xiàn)在戰(zhàn)兵之間。
一支一萬人的軍隊,戰(zhàn)兵可能有兩三千。
當戰(zhàn)兵死傷過半的時候,輔兵早就逃跑了。
勝負已分時,整個軍隊的陣亡率可能只有一兩次。
從這個角度看,能承受更高陣亡率的軍隊,戰(zhàn)兵的比例自然更大,戰(zhàn)斗力也就更強。
對于曹昂來說,這一千青壯營就是他準備的輔兵。
只不過,他對輔兵的要求比其他將領高的多。
除了武器甲胄、兵員個人素質等因素外,曹昂更看重軍紀、協(xié)調性、組織性,這些軟性素質。
尤其軍紀,可以無限拔高一支軍隊的上限。
而塑造軍紀最好的時間段,就是這支軍隊剛剛組建的時候。
曹昂目光掃過向謹、霍方二人,面無表情。
他絕不允許青壯營染上兵痞的惡習。
但這二人是曹家老臣,曹昂愿意給他們一次機會。
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所以他并沒有提流言的事,只是平靜地下令:
“大比開始!”
-----------------
與旬日小比的長垛、矛戟、刀劍、翹關舉鼎等項目不同,青壯營大比的規(guī)則很簡單,就是兩方沿著自家軍旗所在之處列陣,獲取對方軍旗的一方為勝者。
在兩方對抗的過程中,兵器掉落者出局,倒地者出局。
因為只是軍中比試,所以參與士卒均穿戴皮甲、手持木制無刃的近戰(zhàn)兵器。并且嚴禁攻擊要害,違者直接判負。
雖然沒辦法真正模擬出真實的戰(zhàn)場狀況,但總歸有一定的相似度。
此時,潘璋和向謹二人按照之前擬定好的規(guī)則,分別帶著麾下人馬,在校場空地上列陣。
所列戰(zhàn)陣,并無要求。
無論方陣、圓陣、疏陣、數(shù)陣,還是鋒矢、魚鱗、鶴翼等等,都可以。
有些軍陣適合防守反擊,有一些則就是用來進攻的,全看各個曲軍候的選擇。
潘璋一方只留四五十人守護軍旗,其余士卒組成了適合進攻的魚鱗陣。
但與一般魚鱗陣的不同之處在于,潘璋并沒有立于陣型中后方,而是一馬當先地站在了己方隊伍的最前面。
老實說這種做法有些冒險,因為對面組成的戰(zhàn)陣是圓陣。
圓陣主防御困敵。
一旦潘璋無法迅速突破對面的防守,他這個主將就會陷入包圍,再想脫身就難了。
可事情發(fā)展,完全出乎了曹昂的預料。
潘璋手持短矛如入無人之境。
向謹這個經歷了數(shù)次戰(zhàn)事的老兵,竟然不是其一合之敵,被一矛橫掃于地。
隨后,潘璋就十分輕松地擊破了對方看起來牢不可破的圓陣。
當他舉起對方的軍旗時,向謹一方竟然還有一百多人并未出局。
其突擊之迅疾,堪稱勢若雷霆。
“怪不得子固會說此人有勇力。”
看臺上,曹昂嘴角勾起,顯然十分欣賞潘璋的勇猛。
哪個將領不希望麾下都是潘璋這種猛人?
滿寵也微微點頭:“此人端是一員猛將啊。”
向謹并非羸弱庸碌之人。
相反,他能從曹氏家兵中脫穎而出,一路做到曲軍候,靠的是累累戰(zhàn)功。
這樣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曹家的中堅力量。
因此,碾壓其獲勝的潘璋,才顯得格外出彩。
潘璋之后,便是高順、霍方之間的比試。
相比之前,這一場比試顯得有些枯燥。
因為高順與霍方二人,都沒有表現(xiàn)出潘璋此前的那種勇猛。
高順甚至沒有親自動手,只是安排麾下士卒以一伍為單位,列成散陣。
但是就是這支看起來零零散散的隊伍,卻穩(wěn)定、有序地逐漸將霍方的大部分主力淘汰出局,整個過程沉悶卻高效。
當高順恭敬呈上敵方軍旗時,曹昂沒有說話,只是深深看了前者一眼。
“善戰(zhàn)者無赫赫之功。”
他忽然想起了這句話。
感覺用在此時的高順身上,頗為應景。
在他身后,滿寵、典韋、孫觀三人也震驚地說不出話來。
外行看熱鬧,真正懂行的人才能看出其中門道。
高順麾下士卒的協(xié)調性、整體性,與青壯營其他三曲兵馬相比,宛如云泥之別。
甚至曹操劃分給曹昂的那一營步卒戰(zhàn)兵,都沒有這種程度的組織協(xié)調性,更多的還是依靠個人武力以及生死之間練就的敏銳直覺。
看過潘璋的精彩表現(xiàn),曹昂原本以為他大概率會是最后的勝利者。
但現(xiàn)在,曹昂甚至覺得,潘璋在高順那也堅持不了多久。
事實確實如此。
當高順下場參戰(zhàn)后,潘璋便如同一只墜入網(wǎng)中的猛虎,怎么都撕不開身上束縛,被數(shù)十人硬生生磨到力竭倒地。
其余士卒,也被高順帶人各個擊破,淘汰出局。
這一次,潘璋的個人勇武并沒有幫助他取得勝利。
或許,換成呂布、關羽、典韋這種存在,會有一些機會。
當高順再次捧著敵方軍旗來到身前,曹昂不再壓抑充斥于內心的驚喜,朗聲大笑:
“自今日起,拔擢高順為假司馬,統(tǒng)領青壯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