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周汝昌致劉心武
(1992年4月15日)
心武同志:
謝謝先把復(fù)印寄來,也是“先睹為快”。“入官”弄成了“入宮”,幸有下半句在,略曉文史者當(dāng)能辨悟。你提起標(biāo)題詩,我的一向理解是送宮花是為了“介紹”十二釵(花即釵之象征也),又兼“介紹”榮府院落路線,故未專在可卿一人上多想事情。今你提起,也許還待再思索。那首詩一結(jié)是用古句:“未嫁先名玉,來時本姓秦。”大可推究。但此刻我已記不清古詩的全部文了,所以不敢亂道。等我弄清楚些,再與你聯(lián)系或撰文(“江南”云云,若非用古,亦屬“荒唐言”之煙幕,無須拘看也)。
你正寫《四牌樓》,僅聞此名,即大感興趣。何日得一拜讀為幸。
尊址似距元大都“土城”遺跡較近,聽說那兒已是“海棠海”(萬株也!),渴慕而無由一觀,只有望棠興嘆!你曾往一游否?海棠是雪芹最愛的名花。
清代一大奇案:履親王(乾隆之皇子)妾生一男嬰,出痘,被其另一妒妾陰謀乘病嬰垂危而棄于野(以另一死嬰替換之,偽稱已病死);而棄嬰實(shí)未死,一僧過而憐之,抱養(yǎng)成童。后奏報皇帝,卻僧童俱被慘戮!此皇室嬰幼流于外間之例,因牽連憶及。
祝好!
周汝昌
1992年4月15日
附 周汝昌《過場人物乎?結(jié)局人物乎?》
讀《紅樓邊角》新篇,不禁自“驚”自詫:怎么我與他(作者心武)的感受——對雪芹寫二丫頭、卍兒的感受,是如此一模一樣呢?這中間想必有一層道理,而不是“偶合”“略同”的事情。
時至今日,談?wù)摗凹t樓大人物”的比比皆是,林黛玉更是“大人物中的最大人物”了,畫她、講她、演她、唱她、哭她……誰會想起二丫頭、卍兒之輩?她們是“小人物中之最小人物”吧?有甚值得提起的?
然而,劉心武同志卻又發(fā)出了一番“怪論”,說對她們的印象極深。難道是為“邊角”而邊角乎?堪稱“怪事”。
然而——又一次然而,他提出了一個“過場人物”的問題。他認(rèn)為長篇小說最忌此種人物。長篇皆忌,遑論短幅?過場人物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不是作者的敗筆,也是浮文漲墨,思力筆力都“不行”的明證也。的然不假,確是實(shí)話。
但是,雪芹也會如彼其“不行”嗎?如彼其不智、低能、短見、“想不開”嗎?好像不會。這也許是我這個“拜芹主義”者的成見與偏見?驗(yàn)之于心武同志之文,他也沒那么判事斷文。
當(dāng)然雪芹寫她們也是為了勾勒寶玉的性情,他的癡心摯意,他的重人輕己。他對一個村姑一個丫頭也從沒想到自身是個尊貴無比的哥兒公子,可以“申斥”(以至打罵)她們,而是卑躬歉意,慈脾仁腸:一心為別人著想,不懂人間還有“自私自利”的“名目”和念頭。“為她們死了,也是情愿的!”這是“愛情”甚至“邪心”嗎?!嗚呼,可悲可痛之人也。
這是講“思想內(nèi)容”了。與心武講的過場人物的問題,并不合卯對榫。
過場人物,似乎《儒林外史》里就不算少,寫了一下子,露了一面子,一“過后”,再也休想看到他(她)了,所以為“過場”者在此。可是,難道雪芹也這么樣子嗎?由于我“拜芹”,還是不相信他會如彼地“不行”。
從結(jié)構(gòu)上看,“伏脈千里”不僅僅是個“伏”的問題,莫忘了這“伏”不是三里五里,“下回”即見“分解”,而是千里之遙哪!忘了這,就不解芹筆之超妙了。
“以后再也不提了”的例子,試舉小紅(紅玉)為例:寫她于怡紅院中見妒,難以展才,因遺帕而轉(zhuǎn)注于賈蕓,然后見賞于鳳姐,索去了——然后,然后……你可見雪芹再寫她半筆?難道不也是個過場人物?
然而非也。
小紅后與賈蕓成為眷屬,及賈府事敗,鳳姐與寶玉身陷囹圄,前往獄神廟探慰搭救的,就是蕓、紅二人!對怡紅院的“特寫”,是由賈蕓眼中而出之的。何也?因?yàn)橐c后文賈蕓親見寶玉的慘境,正與怡紅往事對映也(劉姥姥也是如此性質(zhì)的伏線人物)。
這樣就可悟到:原著八十回以前的“過場人物”和“小人物”,實(shí)際上都是重要的“伏線人物”和“結(jié)局人物”!只看前邊的文字,只看了表面一層意義(也自成文,也有“本體性”“完整感”),但是必須看到后文,這才雷轟電掣,驚訝地明白了前文對應(yīng)的真正含義——此時此刻,方知對芹文下淚下拜,并非無緣無故。
依此而推,我相信二丫頭與卍兒都有后文呼應(yīng)的精彩文字,正因“千里”,卻都在原著的最末部分了。
卍兒的事,還捉摸它不定。《石頭記》的前半“扇”(五十四回以前),是“鮮花著錦”的盛境。在“戚本”中,“花柳繁華地”這句俗常公認(rèn)的文字,卻獨(dú)作“花錦繁華地”。我以為這比“花柳”好多了,應(yīng)是雪芹原筆。“未若錦囊收艷骨”,我疑心原著收葬大觀園女兒的,就是卍兒——那時她已與茗煙成為夫妻,也是報答寶玉之人。鳳姐夢中與另一娘娘爭錦,與元春屈死有關(guān)。元春為另妃所誣,死于非命。這大事與卍兒怎么“聯(lián)系”?當(dāng)然我們還沒有能解一切謎底的本領(lǐng)。可以繼續(xù)探索,未必即無豁然之日。
二丫頭的事,更耐人尋味。乾隆后期新封的睿親王,是位詩人,他因讀《石頭記》而作詩,以此書乃“英雄血淚”。其結(jié)句云:
美人黃土夢凄切,麥飯?zhí)澌N認(rèn)故丘。
這乃是用的清明節(jié)掃墓的典故,那么可知,雪芹原著中有寶玉上墳的故事。據(jù)多人記載,在另種《石頭記》真本中,寶玉貧為乞丐。因此我想象一種情景——
暮春三月,清明佳節(jié),貧后落魄無家的寶玉,想起要為他所懷念悲悼的大觀園女兒們祭掃,紓痛而追思。但他連一碗古人上坰的麥飯也無,于是在啼鵑聲中,踽踽獨(dú)行,到一村居,籬門不掩,寶玉乃持碗乞討。室內(nèi)聞聲,出來一位村姑,端來麥粥,憐憫的面部表情使寶玉深深感愧——及一聞聲,覺得耳熟;再一細(xì)看,原來就是那年為他紡線的那位天真純樸的二丫頭!寶玉告訴她昔日紡線之事,她驚呼一聲,愕然恍然,涔涔淚下。
是這樣的嗎?
誰也難說是說非。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創(chuàng)作”,而并非什么“考證”。這不是“論文”,因此不妨與心武作家談我衷曲,以供他的文思與賞會之資。要之,我以為雪芹是沒有閑暇去寫過場人物的,他寫重大的人與事還寫不迭呢,他的小說豈同于深情逸致之流哉。
〔附記〕
脂批“處處點(diǎn)情”不誤,不是“點(diǎn)睛”。蓋點(diǎn)睛應(yīng)指較后的特出的單一的,方為畫龍既成,然后點(diǎn)睛——龍乃破壁飛去。若“處處”而點(diǎn),即不復(fù)成睛矣,心武同志以為然否?
壬申四月十四日
寫于京東之廟紅軒
(刊于《團(tuán)結(jié)報》1992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