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勤勞
- 財富人生I
- (英)塞繆爾·斯邁爾斯
- 5080字
- 2023-09-13 17:24:30
生產性的勞動是唯一的資本,可以豐富一個民族并傳播國家的繁榮和幸福。所羅門說,所有的勞動都會創造收益。政治經濟學難道是科學而非冗長的說教嗎?
——塞繆爾·拉寧
上帝通過農民的勞動、技工的技巧和努力、商人的冒險和交易提供了世界上好的東西來滿足自然的需求。懶惰的人就如同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一樣,他們不關心世界的變化和需求,活著只不過是消磨自己的時間、消耗他人的成果而已;他們就像一只寄生蟲或者一匹狼,即使在消亡的時刻到來,也不會對世界有任何的影響。
——杰洛米·泰勒
節儉是與文明相伴而生的。它產生于當人們意識到有必要既為現在也為未來作出某些準備的時候。它要比金錢產生的時間早得多。
節儉屬于私人經濟的范疇,它包括一個家庭的經濟以及秩序與管理。
私人經濟的目標在于提高個人的生活水平,而公共經濟的目標在于創造和增加一個國家的財富。
私人經濟與公共經濟具有相同的根基。財富通過勞動獲得,通過儲蓄與積累得以保持,通過勤奮與堅毅而得以增加。
個人的儲蓄構成一個國家的整體財富也即福利水平,而另一方面個人的浪費也會造成一個國家的貧窮。因此每一個節儉的人都應當被視為公共的施惠者,而每一個奢侈揮霍的人都應當被視為公共的敵人。
私人經濟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們都承認這一點并且對此進行宣揚。但對于公共經濟領域的諸多問題比如資本的分配、財產的積累、征稅的范圍、濟貧法以及其他議題還存在著許多的爭議。本書的主題為私人經濟、節儉。
節儉并非一種自然本能,而是由經驗、榜樣和遠見所催生出來的品行,它也是教育與智慧的結果。只有當人們變得明智與富有思想時他們的生活才會簡樸。因此,使人類變得節儉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變得明智起來。
從本性來講,人類更傾向于浪費而非節儉。原始人是最能揮霍的,因為他們沒有遠見,不考慮明天會如何。史前人類沒有什么可以節省的,他們住在山洞或者表面覆蓋樹枝的地洞中。他們以海邊拾來的貝類生物以及森林中采集的野生果實為生。他們用石頭捕殺動物,后來他們學會了將石頭制作成工具。比如,將石頭制成箭頭和矛頭,這樣,可以更為有效地獵殺飛禽走獸。
最早的原始人類對農業一無所知。只是到了后期人們才開始從食物中采集種子并且保存一部分以備來年耕種。當礦產被發現的時候,人們用火將礦石熔化成金屬,人類也由此向前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人類可以制造各種堅實的工具,可以打鑿石頭、建造房屋,通過不懈的努力推進文明的不斷進步。
居住在海邊的人在伐倒的樹上挖個凹槽,然后把它推進水中,航行于海上捕食魚類。逐漸地,帶凹槽的樹木變成了用鐵釘加固的木舟。木舟又逐漸演變為單層甲板大帆船、輪船、明輪以及螺旋槳蒸汽機船,隨之而來的便是為整個世界的殖民地化和文明化敞開了大門。
如果不是先輩們有益的勞動成果,人類將仍然處于蠻荒時代。土地被開墾用于種植食物,先人們發明了工具和織物,而我們享受了這些有益的成果;先人們發現了藝術與科學,而我們繼承了他們勞動的有益成果。
大自然告訴我們那些曾經做過的好事是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活著的人們總是會看到某些事物從而想起那些被埋葬的先人。久已消失的古城尼尼微、巴比倫以及特洛伊的建筑和雕塑所展現的手藝和技巧業已流傳至今。在大自然的經濟中,人類的勞動成果是不會全部消失的,一些有益的成果會惠及整個人類而并非某個人。
先輩們留給我們的純粹的物質財富僅僅是我們從他們那里所繼承的遺產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包含一些更為重要的部分,它是人類技能與勞動的有益成果之和。這些成果不是通過學習傳遞下來的,而是通過教授與榜樣傳遞的。一代教授給下一代,這樣藝術與技藝、機械設備和材料的知識才得以流傳下來。上一輩的辛勞與努力被傳遞給下一代,不斷持續進行,從而形成了人類本能的遺傳形式——一種最重要的文明工具。
因此,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得益于我們的先輩有益的勞動成果,但是只有當我們自身參與勞動時我們才能享受這些有益的勞動成果。所有的人都必須參加勞動,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參加勞動,生活將是沒有價值的,那樣的生活純粹是一種精神麻木的狀態。我們不僅要從事體力勞動,還要從事許多更高層次的勞動,包括行動與忍耐、磨難與堅韌、進取與慈善、傳播真理與文明、救濟貧民,以及幫助弱者并且使他們能夠自立等。
“一個具有高尚心靈的人,”巴羅說,“會鄙視那些像寄生蟲一樣依靠別人的勞動而生存的人,鄙視那些像蠕蟲一樣從大眾糧倉里攫取食物的人,鄙視那些像鯊魚一樣捕食弱小魚類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會跳出個人的圈子而為公眾服務,由于并不是遵從任何形式的召喚(無論是帝王將相的召喚還是平民百姓的召喚),此過程中任何成功的、可信的、令人滿意的行為都不要求有太多的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以及二者的結合。”
勞動不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是一種樂趣。通過人們的勞動,原本可能成為詛咒的東西變成了一種祝福。在某些方面我們的生活與自然是相沖突的,但在另一些方面,人類與自然之間又是和諧相依的。太陽、大氣以及大地不斷地消磨我們的生命,而我們又通過吃喝來汲取營養,通過衣物來取暖。
大自然與我們是緊密相依的。大自然向我們提供可以耕種的土地,使撒播的種子能夠生長、成熟。在人類的勞動下,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用以紡織的羊毛和賴以生存的食物,這些是我們永遠不能遺忘的。然而,不論是貧窮還是富有,我們所吃的、所穿的、所住的——不管是華麗的宮殿還是簡陋的茅舍——都是勞動的結果。
人們相互扶持、相互合作。農民耕種土地并提供糧食,織布工人紡織出制衣的布料;泥瓦工和泥水匠建造出我們居住的房屋。參與工作的人越多,創造出來的勞動成果就越多。
即使在最簡單事物上運用的勞動與技能都具有寶貴的價值。勞動確實是人性的靈魂(人類的生命)。沒有勞動,人類會立刻趨于滅亡。“那些不打算工作的人,”圣保羅說,“是不會有飯吃的。”并且他宣揚自己親自參加勞動而并不依靠他人。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一位年老的農夫在臨終前將三個懶惰的兒子叫到床前,他要告訴他們一個重要的秘密。“兒子們啊,”農夫說,“我留給你們的莊園里藏有一大筆財富。”老人喘著粗氣。“財寶在哪里?”兒子們迫不及待地呼叫起來。“我告訴你們,”老人說,“你們必須挖掘才能拿到財富。”還來不及把這個重要的秘密說完,老人就去世了。兒子們立刻開始用鐵鍬和鋤頭翻地,他們將以前長期忽視的每一寸地方都找遍了,最終他們也沒有發現什么財寶,但卻學會了勞動。當整個莊園里的土地都被耕耘,收獲的季節不久到來了,他們耕種的莊稼所帶來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這個時候他們才明白隱藏在莊園里的、被他們的父親稱之為財富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勞動既是一種負擔、一種懲罰,也是一種榮譽、一種歡樂。勞動可以被視為貧窮,但勞動中也包含著光榮。它同時見證了我們的本能需要以及我們其他多方面的需求。人類發展過程中所有偉大的成果都來源于勞動——藝術、文學、科學莫不如此。被認為是“人類飛向天空的翅膀”的知識,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才能只不過是一種高強度勞動的能力:它是一種創造偉大而持久的成就的能力。勞動可能是一種懲罰,但它確實是一種值得榮耀的懲罰。對于那些樹立了最高目標和懷有最純潔目的的人來講,勞動是值得崇拜、尊敬和贊揚的,勞動也是不朽的。
許多人抱怨我們所遵循的勞動法則,這些人沒有認識到遵循該法則不僅僅是遵從了天意,而且是智力發展和充分滿足人類的需要所必需的。所有結果不幸的人中,懶惰的人無疑是最可悲的,因為他們的人生是貧乏的,他們除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之外無所事事。這種人難道不是最愛發牢騷、最不幸和最難以滿足的人嗎?他們的生活處于一種持續的對所有事物都厭倦的狀態,對自己沒什么益處,對別人也純粹是個拖累。當這樣的人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沒有人會感覺到失去了什么,也沒有人會因此而覺得遺憾。因此,最可悲、最可恥的人正是那群懶人。
勞動者可能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抑或為了某種目的而不得不勞動,但是又有誰能像勞動者那樣推動世界前進?勞動者堅持不懈地將勤勞運用于一切方面,從大麥的耕種到汽船的建造;從一件衣領的縫制到“傾倒世界的雕像”的雕塑,依靠這樣的勤勞才獲得了我們稱之為發展的一切,包括文明、幸福以及繁榮。
同樣的,所有有益的和美妙的思想都是勞動、學習、觀察、研究以及苦心經營的結果。不經過辛勤的工作,優美的詩歌是不會被創作出來的,也不能流傳下去。偉大的作品都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持續努力的結果,并且這些作品中有許多都是在前人失敗的基礎上獲得成功的。新的一代開始的時候,舊的一代仍在繼續,現實與過去互相交融。帕提農神廟最初只是一個泥制的小屋,《最后的審判》最初也不過是在沙子上弄出一些痕跡來而已。這與一個民族的發展是一樣的,每一個人在開始時的付出是沒有什么成果的,但通過一代代人不懈的努力,最終會使這個民族強大、繁盛。
勞動的發展歷程已經證明了:勤勞即使不能為所有人贏得榮譽,起碼可以為最窮苦的人贏得尊敬。從藝術、文學以及科學的發展歷史來看,最偉大的人無疑是勞動人民。儀器制造工人為我們制造出了蒸汽機,紡織工人為我們創造出了紡織機,織布工人為我們制造出了精紡機,機工提高了機車技術,各種層次的勞動人民不斷地推進著機械技術的進步。
我們在此所指的勞動人民并不僅僅是指依靠體力勞動的人,如果僅依靠體力來勞動,那么一匹馬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勞動人民更重要的是運用其智慧,并且整個的生理體系都處于更高層面智慧的影響之下。那些畫出一幅圖畫、寫出一部著作、制定一部法律、創作一首詩歌的人都是高層次的勞動者。他們雖不像農夫或者牧人那樣提供維持一個社會的生存所必需的產品,但他們卻為社會提供了最豐富的精神滋養。
以上論述了勤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勤勞到底有什么用處。顯而易見,倘若不是先輩們技術、藝術、發明以及知識文化的積累,人類仍然處于蠻荒時代。
正是勞動者不斷的積累才促進了世界的文明進步。積累是勞動的結果,并且只有當勞動者開始將文明累積的成果再次累積的時候,它才成為勞動的成果。我們已經說過,節儉是與文明相伴而生的,我們也可以說是節儉產生了文明。節儉產生了財富,而財富是勞動的結果。所謂的富人只不過是那些沒有將工作所得的財富全部花光的人而已。
節儉并非人的自然本能,它是后天獲得的一種行為原則;它是一種自我克制——為了未來能更加美好而對現在享受的一種克制——這是人類的一種事先考慮和慎重。今天工作為明天考慮,將所積累的財富投資并且為未來作準備。
但是大多數人并不能為未來作準備,他們不曾銘記過去,他們只看到眼前;他們沒有留存什么東西,他們掙多少就花多少;他們不為自己作準備,也不為他們的家庭作準備;他們可能賺取高額的工資,但是他們將所賺取的通過吃喝全部消耗掉,這樣的人將始終徘徊在赤貧的邊緣。
國家情況與個人情況是一樣的,將所生產的全部消耗掉,不為將來的生產留一點原料的國家就沒有財富。就像揮霍無度的個人一樣,他們生活艱難僅能維持生計,總是過著貧窮與潦倒的生活。
沒有財富的國家就沒有商業。這些國家沒有積累起來的可以支配的財富,因此他們沒有船只,沒有水兵,沒有碼頭,沒有港口,沒有運河,沒有鐵路。節儉和勤勞是世界文明的根基。
西班牙就是個明顯的例子。西班牙擁有最豐饒的土地,但那里的產出卻是最少的。瓜達爾基維爾河沿岸曾分布著一萬兩千多個村莊,現在只剩不到八百個了,而且這些村莊里到處都是窮人。有一句西班牙諺語叫作:“天空是美好的,大地是美好的,唯一不好的東西存在于天空與大地之間。”不斷的努力或者持續的勞動對于西班牙人來說都是無法容忍的事情。一半是由于懶惰,一半是由于自傲,他們不能屈從于工作。他們寧可為工作感到羞愧,也不會為乞討感到羞愧。
由此,我們可以說社會主要由兩類人組成:節儉的人和浪費的人、顧念將來的人和不顧將來的人、富人和窮人。
通過勞動節約的人成為使其他勞動運轉的資本的主人。財富在他們的手中積累,并且他們雇傭其他的人為其工作,這樣貿易與商業交易隨之產生了。
節儉的人建造房屋、倉庫以及工廠;他們用工具及機械設備來裝備工廠;他們建造船只并且將這些船只開往世界各地;他們將資本聚集起來并且建造公路、港口以及碼頭;他們開辦煤礦、鐵礦和銅礦,并且豎起蒸汽泵以保持水的干凈;他們雇傭工人開礦,并且使就業的人數急劇增加。
所有的這些都是節儉的結果,并且采用節儉方式的目的是有益的。揮霍的人是不能分享世界的發展的,他們將所得到的全部都揮霍掉,并且對其他任何人都沒有什么幫助。不管他們所賺的錢有多少,他們的地位都不會因此而得到提升。他們自身不持有任何資源,他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幫助。實際上,他們是節儉人的天生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