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絢麗的陽光(大家講述)
- 茅盾
- 860字
- 2023-09-26 18:17:51
觀察人物的“三個階段”
我怎樣開始寫第一篇小說的?事極平凡。因為那時適當生活“動”極而“靜”,許多新的印象,新的感想,縈回心頭,驅之不去,于是好比寂寞深夜失眠想找個人談談而不得,便喃喃自語起來了。如果我以前不曾和文學有過一點關系,那么,這“喃喃自語”怕也不會取了小說這形式罷?那時只覺得倘不傾吐心頭這一點東西便會對不起人也對不起自己似的。至于這一點東西淺薄到如何程度,錯誤到如何程度,一概都不管了,自然,更不會考慮到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否投合世俗之所好了。后來我寫長篇小說大都先有一個比較詳細的大綱,可是寫《幻滅》的當兒還不曾想到應該如此這般先布置一下。那時簡單得很,我要傾吐的這一點東西既表現在幾個人物的身上,那就把這幾個人物作為間架,拍上了現成的故事就算了。認真來考慮結構,分析人物,而且先寫比較詳細(那時的也還是比較詳細而已)的大綱,是從《動搖》開始的。
通常以為《幻滅》等三部小說里的人物大概都是我極熟的一些朋友們的“化身”。自然,中間有一點熟人的影子。但這所謂“熟人”并不是“我的朋友”的意思,而是說,我的生活曾和他們的生活有過接觸;這接觸的時間或久或暫,范圍或廣或仄,大多數我只看到在工作中的他們的面目,能夠也看到他們私生活的角落的只是少數。我對于他們的知識,說不上是完全的。然而也許正因為不全,那時我倒有膽量去描寫他們了。這好像理之所無,可實在又是事所常有。這當然不足為訓。但由此證明了這一點:凡使我們沾沾自喜,奮然提筆,若不可耐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應當加以嚴格地檢討的。觀察人物,我以為常常得經過三個階段:最初是有所見而不全,此時倒有膽子提筆就寫;其次是續有所見然而愈看愈不敢說已有把握,此時就不敢貿然下筆;最后方是漸覺認識清楚,這才自信力又回復過來。能在第一階段上縮住發癢的手,也不被第二階段所嚇倒,則到達最后一階段也不是怎樣困難的。寫作之事,是一種勞作,寫作的用心之處好像跟解答代數難題沒有什么兩樣。不少這樣的題目:上手看時很簡單,解起來卻遇到困難;更多的是這樣的人:初看單純,愈看愈覺得不那么簡單。
《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