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通往心靈自由之路
  • (墨)堂·米格爾·路易茲等
  • 6231字
  • 2023-09-13 15:01:30

1
教化與現世夢境

你此時的所見所聞不過是一場夢。你此刻意識清醒,但其實處于夢境之中。

做夢是頭腦的主要功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里,無論酣睡或清醒,你都會做夢。其中的區別在于:在大腦清醒時,我們會受現實框架的約束,安常習故;但在大腦沉睡時,框架的束縛被打破,我們的夢境就會變幻無常。

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做夢。先于我們而存在的人早已構建了一個巨大的夢境,名為“社會之夢”或是“現世夢境”?,F世夢境由千千萬萬人的微小夢境編織而成,成了一個有關家庭、社群、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巨大夢境?,F世夢境囊括了一切社會規則、信仰、法律、宗教、包羅萬象的文化、政府、學校、社會事件,以及紀念節日。

我們生來就具有做夢的能力,古人教會我們如何編織社會之夢。社會之夢中有太多條條框框,因此,新生兒一出世,人們就必須將這些規則深深植根于他們的思想中。在社會之夢中,家庭、學校和宗教擔任著引導者的角色。

“注意力”是一項能力,它能幫助我們鑒別出我們想要感知的事物,并專注于此。我們可以同時感知無數事物,但在注意力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將真正重要之事留在腦海中。通過不斷地重復,我們周遭的成年人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并向我們灌輸他們的觀點。這就是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

在注意力的幫助下,我們了解了現實,了解了夢境的全貌。我們學會了如何做人。何為信任和質疑、何為接受和拒絕、何為善惡、何為美丑、何為對錯,這一切知識,這一切關于做人的規則與概念,是人們早已相沿成習的。

坐在學校教室里的你,專心致志地聆聽老師的教誨;去教堂禱告的你,聚精會神地傾聽神父的布道。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同樣如此,他們都在嘗試吸引你的注意力。我們也學會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這甚至演變成了頗具競爭性的需求。孩子們爭相吸引父母、老師和朋友的注意力?!翱炜次以谧鍪裁?!嘿,我在這兒!”孩子們對注意力的需求變得無比強烈,直至成年仍舊如此。

從我們所說的語言開始,社會之夢就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引導我們認知事物。語言是人類互相理解和溝通的鑰匙。所有語言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一種關系。你現在所看的就是書中的一頁,而“頁”這個詞就是人們都認可的關系。我們一旦了解了語言這把鑰匙,人類之間的注意力就可以相互吸引,能量就可以相互轉移。

你無法選擇自己的母語,也無法選擇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觀念——在你出生以前,它們已經注定。我們也從未有過選擇信任或是質疑的機會。在這些約定俗成之事中,連最微不足道的事都由不得我們去選。我們甚至無法選擇自己的姓名。

孩提時代,我們從沒有選擇信仰的機會,只能被動地“認同”現世夢境通過其他人類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吸收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認同?,F世夢境就算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但如果我們不加以認同,這些知識就不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認同就代表著相信,信念便由此產生。信念,指的就是無條件信任。

這就是我們作為孩童的學習方式。大人所說的皆是真理。我們認同他們、信任他們,這種信念堅定到足以控制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我們從未主動選擇過這些信條,就算我們曾奮起反抗,也絕無可能撼動它們的地位。最終結果只能是屈服,認同這些信條。

這一過程就是“人類的教化”。在教化過程中,我們學習如何生存、如何做夢,社會不斷向每個人灌輸其主流意識,形成了整個信仰系統。孩童先是學習事物的名字:媽媽、爸爸、牛奶、瓶子……而在成長過程中,不論是在家、在學校、在教堂,還是從電視里,我們都在被告知該如何生活,哪些行為是合適的。社會在教我們如何做人?!澳腥恕痹撌鞘裁礃?,“女人”該是什么樣,我們對此有一整套理論。我們還學會了評判:評判自己,評判他人。

教化孩童的方法往往與馴化寵物無異,我們會使用獎罰分明的方法。我們達成父母的期望時,大人們會夸“小伙子真棒!”或是“小姑娘真好!”;要是讓他們失望了,我們就會變成“壞小孩”。

反抗規則將會受到懲罰,順應規則將得到夸獎。一天里我們可能會受到很多次懲罰,也可能得到很多次夸獎。我們很快就會畏懼懲罰,也害怕不能得到夸獎??洫勍鶃碜愿改富蛐值芙忝?、老師、朋友的關注,于是為了得到夸獎,我們學會了博取關注。

我們享受被夸獎的感覺,于是長期按照別人的意愿行事。為了逃避懲罰、博取贊賞,我們掩飾本性,討好他人。我們想要取悅父母,在學校里討好老師,在教堂里奉承神父,因此開始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違逆本心,裝出另一副面孔,唯恐受到孤立,進而擔心自己不夠優秀。直到最后,我們失去了自我,成了父母、社會和宗教期望中的樣子。

人的自我意識在教化過程中被磨蝕干凈。等到思想足夠成熟,對事理有了理解時,我們才學會拒絕。大人說“這不能做,那不能干”時,我們叛逆地拒絕,因為我們想要捍衛自由,想要做真實的自己,但我們的力量太過渺小,無法對抗強大的成年人。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變得畏懼,因為我們清楚,每一次犯錯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教化的力量過于強大,以至于到了一定程度后,我們甚至不再需要別人來教化自己。不需要家庭、學校和教堂,我們也能進行自我教化。在同樣的信仰體系和獎懲機制下,我們熟練地教化自己:如若違背主流觀念,我們就懲罰自己;要是成了“棒小伙”或者“好姑娘”,我們就獎勵自己。

主流觀念就像一部權威法典,用條條鐵律框住了我們。它不容置疑,我們必須無條件地相信。我們的一切判斷皆以主流觀念為準繩,盡管有時它違背了我們的本性。就連“十誡”這類道德觀念,也在教化過程中深深刻進了我們的腦海。諸如此類的觀念匯集成為社會的主流觀念,進而主宰了我們的意識。

我們的意識中存在著一位“法官”,引導我們評判包括天氣、貓狗在內的一切事物。植根于社會主流觀念之中,我們內心的法官指導我們該怎樣行事、怎樣思考、怎樣感受。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受其支配。每當我們的行為有悖于主流觀念,負罪、自責和羞恥的感覺就會油然而生。這種感覺每天都會出現,并且貫串我們一生。

我們還有著“受害者”的一面,接受來自外界的評判。我們的這一面背負著他人的指責、怪罪和嘲笑。它自怨自艾:“可憐的我啊,又不優秀,又不聰明,又不吸引人,根本不值得被愛……”此時,高高在上的法官同意道:“的確如此,你還差得遠?!比欢@一切虛妄的痛苦都來自我們從未選擇信仰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的力量太過強大,以至于我們在日后的生活中接觸了新的觀念、能夠做出選擇時,卻仍舊不由自主地受其控制。

當你做出違背主流觀念之事,你的腹腔神經叢中就會產生一股怪異的感覺——恐懼。觸犯主流觀念鐵律,你就會在自己的心口撕開一道口子,并將毒害心靈的魔藥灌入其中。因為主流觀念中的內容都是不容褻瀆的真理,違背真理定然會讓你感到不安。盡管主流觀念是錯誤的,但至少它能讓你感到安心。

因此,想要挑戰固有信念,我們需要具備很大的勇氣。因為就算我們清楚自己并非主動選擇這些觀念,我們仍對其十分認同。這種認同感強烈到就算我們發現了這些觀念是錯誤的,在違背它們時仍會感到自責、負罪和羞恥。

正如政府的法律規定了社會行為的框架,我們的社會主流觀念也像法律一樣,畫出個人行為的方圓。所有律法條文都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中,我們深信不疑。我們所做的一切判斷,都基于這些規矩。我們內心的“法官”負責判決,而“受害者”負責受罪。但這些判決是否合理有效,由誰說了算?一報還一報,這是真正的公理。可犯了錯就要接受無盡的責罰,這就毫無正義可言。

為了彌補一次錯誤,我們需要做出多少次償還?答案是成百上千次。地球上的生物中,只有人類對同一個錯誤耿耿于懷。因為人類的記憶力太過強大。我們犯了錯,評判自己的行為后,認為自己有罪,于是懲罰自己。如果公理存在,這么做已然足夠,無須重蹈覆轍。然而,每當我們回憶起這次錯誤,我們就會再次評判、責怪、懲罰自己,如此循環往復。而如果我們的愛人再次提及,我們又將陷入這一循環無法自拔。這公平嗎?

你曾多少次提起愛人、孩子或父母犯過的錯誤?每當回憶起這個錯誤,我們就會再一次責備他們、傷害他們,讓他們再一次付出代價。這公平嗎?我們意識中的價值標準是錯的,因為整個觀念本就建立在錯誤之上。我們深以為然的價值觀念中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謊言,正是因為把謊言信以為真,我們才會受苦受難。

深受主流意識熏陶的人類,已經對苦難、恐懼和情緒爆發習以為常?,F世夢境并不美好,反而充斥著暴力、恐懼、戰爭和不公。每個人的個體觀念可能略有差異,但就全人類而言,整體的觀念和夢魘無異。人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因為恐懼主宰了一切。在這個世界上,隨處可見苦難、憤怒、仇恨、成癮、暴力,以及數不清的不公現象。這些現象也許發生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國家,但本質都由恐懼所引發。

如果將宗教中描寫的地獄與人類社會相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幾乎一模一樣。宗教典籍記載,地獄充斥著責罰、恐懼、痛楚,以及源于恐懼的無盡烈焰。而當我們有憤怒、嫉妒、仇恨等情緒時,我們心中就會燒起熊熊烈火,與墮入地獄無異。

如果將地獄比作一種精神狀態,那么它無處不在。有的人也許會警告我們,如果不按他們說的做,我們就會下地獄。多可怕??!可惜我們早已身處地獄,包括發出警告的人。因此詛咒別人下地獄成了空話,因為我們本就在地獄之中。誠然,只要我們不反抗,他人可以任意把我們推進地獄更深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然而就像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一樣,個體價值觀同樣受恐懼的支配。我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會將自己置于地獄之中。面對恐懼,每個人的表現不盡相同,但大致都會有憤怒、嫉妒、仇恨等負面情緒。因此,我們的個人價值觀也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噩夢,生活在恐懼之中。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噩夢降臨,享受美夢。

人類始終追求真理、正義和美好。而我們之所以追求真理,是因為我們只相信意識里的那些謊言;之所以追求正義,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價值體系中毫無公平正義可言;之所以追求美好,是因為無論一個人多么光鮮亮麗,我們也難以相信其心中存有善良。我們從未停下追求的腳步,卻沒意識到這些特質早就存在于我們心中。真理從來就不需要刻意追求。轉過頭所見一切皆是真理,但我們被死板的信念蒙蔽了雙眼。

我們無法看到真理,是因為錯誤的信仰讓我們迷失了視野。我們執著于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同時證明別人是錯誤的。我們太過于相信執念,最終被執念反噬。人類仿佛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中。這片濃霧就是你自己的價值觀念:你的信念、你對自己的所有定義、你自己的執念,還有與他人甚至上帝達成的共識。

你的意識就是一片迷霧,托爾特克人稱之為“米陶特(mitote)”。在你的腦海中,有成千上萬人同時在交談,但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說什么。人類意識的現狀就是如此——身處一個巨大的、讓你看不清自我的“米陶特”中。印第安人將這“米陶特”稱為“瑪雅(maya)”,意為幻覺。這就是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你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觀念,你意識中的所有認知,都是“米陶特”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才看不清自己的真面目,看不清自己受到了束縛。

因此,人類始終處于抗爭的進程中?!盎钪本褪侨祟愖钌畹目謶帧N覀冏羁謶值牟皇撬劳?,而是承受巨大的風險去真實地活著。做最真實的自己就是人類最深的恐懼。我們早已學會,活著就是為了取悅他人,因為我們恐懼不被接受、不受認可的感覺。

在教化過程中,為了做得更好,我們逐漸產生了“完美”的概念。我們想象著自己要做到什么樣子,才能夠被所有人接納。我們尤其刻意地去討好那些愛我們的人,比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神父和老師。我們努力在他們面前表現,營造出完美的形象,但我們并不能適配這個形象。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完美。

我們會因為不夠完美而否定自己。而自我否定的程度,取決于成年人對我們的打壓有多狠。接受了教化以后,我們便會覺得自己不夠完美。我們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期望,因為我們永遠追不上自己對完美的定義。我們無法原諒自己沒能成為想象中的樣子,或者說曾相信注定會成為的樣子。我們無法原諒自己沒能做到完美。

我們深知,自己無法成為預期中的樣子,于是我們認為自己虛偽、不誠實,感到沮喪。我們試著隱藏自己,扮演不屬于自己的角色。結果就是,我們會感到不安,因此戴上面具,唯恐露了馬腳。我們也會以自己對完美的定義去評判他人,而他們自然也不可能達到我們的期望。

我們貶低自己,只為討好他人。為了受人接納,我們甚至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有很多青少年陷入毒品深淵,最初只是因為不想顯得“不合群”。他們想讓自己成為某種樣子,因而背負著羞恥和自我責備。但這并非他們的本性。僅僅因為沒能做到自己預期的樣子,人們就會無止境地懲罰自己。他們會虐待自己,甚至借他人之手來虐待自己。

但給我們施加傷害最大的,永遠是我們自己。原因無他,正是內心的“法官”“受害者”,以及社會主流觀念在發揮作用。誠然,有的人會說自己的妻子、丈夫或是父母在虐待自己,但事實上我們對自己施加的傷害比別人對我們施加的傷害要多得多。我們在評判自我時無比嚴苛。如果我們在光天化日之下犯了錯,我們往往會選擇否認和掩飾。但如果我們在四下無人之處犯了錯,內心“法官”的聲音將會被無限放大,負罪感將會空前強烈,我們會認為自己無比愚蠢、糟糕、一文不值。

人的一生中,只有自己對自己是最為嚴苛的。而你自省的程度,恰恰也是你對他人的忍耐程度。如果他人對你的評判超過了這個程度,你就會遠離那人。但如果有人對你的評判稍稍低于這個程度,你八成會選擇保持關系,并無止境地忍受他的評判。

如果你對自己足夠嚴苛,你甚至可以忍受別人毆打、羞辱你。為什么?因為你覺得:“我活該如此。這個人還能和我在一起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我不配得到愛和尊重。我不夠好。”

我們迫切需要別人的接納和愛,卻不愿意接受自己、愛自己。我們越愛自己,就越不會自怨自艾。自怨自艾來自自我否定,而自我否定源自無法達到自己期望中的完美模樣。因此,我們對自己過于完美的期待,就是我們否定自己、排斥自己、排斥他人的根源。

新美夢的前奏曲

你和自己的周遭有著無數的關系,包括你的夢想、你的信仰、整個社會、你的父母、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但最重要的,是你和自己的關系,其中包含著你的自我認知、情感、信仰,還有行為準則。這些事物的總和,就是你的個性。在這些關系中,你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信仰。我要清楚自己能力的上限與下限,我要分清虛幻與現實,我要把握可行與不可行?!?/p>

維系一種關系并非難事,但同時維系許多關系才是我們痛苦的根源。如果你想擁有幸福充實的生活,你必須鼓起勇氣,打破那些以恐懼為基礎的關系,奪回屬于自己的力量。源自恐懼的關系會耗費我們的心神,但源自愛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保存甚至獲得更多能量。

我們生來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在每天休息時會得到補充??上?,我們先是把能量耗費在創造關系上,接著又浪費在維系關系上。我們的能量被這些關系消耗殆盡,因此我們時常感到無力、彷徨。我們所具有的能量只能夠勉強支撐日常生活,連最為微小的關系都無法改變,又談何改變整個人生價值觀呢?

如果我們可以認識到,我們的生活受這些關系主宰,我們必須摒棄這種人生觀,那么我們就該去改變它們了。當我們下定決心改變時,有四個強大的約定可以幫助我們破除那些源自恐懼、消耗心神的關系。

每當你打破一種關系,你用來創造它的能量就會回歸。如果你能夠將四項約定都變為現實,那么你獲得的能量將足以支撐你徹底顛覆舊的落后人生觀。

要履行這四個約定需要強大的意志——但如果你能夠在生活中遵守它們,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會看到,過去那地獄般的世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只屬于你自己的天堂圣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确山县| 谢通门县| 卓尼县| 东明县| 同江市| 阿巴嘎旗| 海南省| 丰县| 库伦旗| 故城县| 诸城市| 五台县| 兰考县| 汽车| 鄄城县| 志丹县| 灌南县| 肇东市| 新巴尔虎左旗| 武隆县| 三台县| 东明县| 西畴县| 灌阳县| 宁国市| 达拉特旗| 福清市| 木里| 和田县| 岐山县| 文山县| 峨山| 靖远县| 延津县| 张家港市| 盱眙县| 舟曲县| 微山县| 西贡区|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