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共安全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安全是人類最基本的內在需求,也是人類社會形成、發展、興盛和繁榮的基礎。沒有安全保障,一切將成為空中樓閣。
公共安全隨著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和提高而變化,并且更加復雜多樣。在遠古時期,人類主要面對的是洪水、地震、火山、海嘯、臺風等自然災害,隨后戰爭、瘟疫等也成為人類不得不面對的安全挑戰。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諸如礦山塌方、化工廠爆炸、重大交通事故等,造成越來越多的生命和公私財產損失。人類科技的進步和對未知領域探索帶來的新挑戰、新內容形成公共安全的新危險源。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生產活動的加強,都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侵蝕和破壞。生產、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全球化,使得公共安全愈加帶有國際化色彩。
相應地,人們對公共安全的認識和理解也在不斷豐富和深入。最初,面對自然災害,人們心理上感到恐懼,行動上以躲避為主,乃至寄希望于“神”“上帝”而求得救護;在逐漸積累經驗的基礎上,人類開始有意識地采取一些主動性措施來減少和應對公共安全威脅,特別是江河堤壩等工程的建設就是這種思想認識的典型反映;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也促使人們對現代公共安全進行全面的反思和理論探討,逐步形成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從具體的自然災害、生產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等表征,到抽象的風險、致災因子、脆弱性、權益人等概念,公共安全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和豐富,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世界范圍內,各國都在公共安全理論的指導下,全方位、立體化地建立自己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無論是單一制國家還是聯邦制國家,雖然在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運轉機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政府都是公共安全管理的責任主體,并廣泛吸收企事業單位、公共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參與、共同應對的態勢。由于突發事件的非常態性及其管理決策的非程序性,法律法規在應急管理中的獨特作用日益得到重視,成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礎性措施。一方面,人們從土地使用規劃、基礎設施、建筑標準等“硬性”著眼,加強對各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面,人們從思想觀念、行為規則、教育培訓等“軟性”入手,強調公共安全的全過程、全方位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也發生了如下轉變:從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生后的處置和救助,轉變到更加注重事前預防;從災難發生后的避災、救災,轉變為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應急管理的動態規劃;從政府的責任獨擔,轉變為政府主導的多元參與;從單一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手段,轉變到全面、系統、立體、信息化的制度體系……總之,面對公共安全的挑戰,各國都在進行著理論上的研究和實踐上的探索。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不斷顯現:只注重數量規模的、粗放的、掠奪式發展給自然生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口急劇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轉移,從鄉村分布大規模向城市集中,帶來了新的社會管理問題;我國“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實施與國際政治環境的復雜多變……這一切又使得我國的公共安全具有自身的特點和需求。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參考各方面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結合自身的研究和思考,整理成這本《公共安全管理》教材,以期能夠粗略地為大家描述公共安全管理的整體框架,對大家的專業學習有所啟發和幫助,為大家走上工作崗位后不斷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奠定基礎。
公共安全管理是系統的、復雜的,既是理論的,又是具體的,內容非常豐富,在我國還處于高速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由于水平所限,教材中難免存在不足和錯誤之處,敬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指正。
編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