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三年前的一天,陳力丹老師發來電子郵件,打算在他退休后把《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以下簡稱《解析》)的編輯工作委托給我。當時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就立刻回信謝絕。原因很明顯,在我看來,這本從2006年開始連續出版的《解析》已經深深地打上了陳老師的烙印,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他撰寫或參與撰寫,涉及新聞傳播學各領域的廣泛話題,展現了他廣博的知識面和治學的勤奮。這本書之所以得到讀者(主要是考研的同學及研究者)肯定,大部分是基于陳老師獨特的觀點和個人魅力。因此沒有了陳力丹的《解析》就像沒有了鄭淵潔的《童話大王》,還能叫原來的名字嗎?

另一個原因是我個人比較懶散,學術“產量”和陳老師相比,差了若干數量級。這意味著無法保持目前《解析》的編輯方式,須另起爐灶,幾乎是在編一本新書。加之我本人精力有限,更愿意把被雜務侵占殆盡的時間放在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上,所以幾乎是本能反應地就敬謝不敏了。

過了沒多久,陳老師又找我面談,說這本書已經成為一個品牌,多年建立起來不易,具有了一定公共性,中斷了挺可惜。我感覺他似乎把這本書看成了自己的一個孩子,有很深的感情,希望這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他/她”能繼續成長,這就使得此番勸說頗有點“托孤”的意味。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翟江虹編輯也不斷鼓勵我可以按自己的想法來編輯此書。我當時心一軟,便答應一試,如果不成功就中止。中間又經過三方數封郵件反復商討,終于在去年(2018年)惴惴不安地拿出了一個方案。為了保持連續性,仍有近一半的文章由陳老師承包,我按著自己的想法做了一點改革的嘗試。陳老師在《解析2018》的書前寫了很感人的序言,情真意切,對這本書的未來寄予厚望,更讓人感覺責任重大。書出版后,據說讀者反響還可以,至少不算是失敗的嘗試。既然出版社認為還有繼續出版的價值,今年權且再嘗試一次。

《解析》之所以被廣大讀者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綜合性與權威性。不僅有每年的綜述,還涵蓋了多樣的話題,基本將近一兩年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點問題一網打盡,令人有種一冊在手,本領域研究熱點了然于胸的感覺。再加之和年鑒類的大部頭相比,這本書比較精簡,所以對需要迅速了解中國新聞傳播研究新動向的研究者和學習者來說,具有極強的參考價值。考研的同學也常將其作為復習備考的參考書。新版的《解析》將延續并強化這一特征。從去年開始,除了例行的《國際新聞界》每年發布的中國新聞學研究、中國傳播學研究、中國新媒體研究的綜述,以及陳力丹老師每年撰寫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以外,我們還獲得了《新聞記者》雜志的授權,刊登他們多年以來一直廣受關注的《中國虛假新聞研究報告》《中國傳媒法治發展報告》《中國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劉新傳、魏然撰寫的對全球網絡研究的綜述也有助于我們從全球的視角來思考中國的網絡研究。這樣一來,新版比舊版的關注范圍更大,讀者可以把《解析》作為一個快速了解每年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狀況的小型年鑒使用。

多年來《解析》還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特點:廣泛關注新聞傳播各領域的新銳話題。陳力丹老師每年都會帶領研究生撰寫新聞傳播領域的新鮮話題。新版的《解析》依然會繼續關注前沿的甚至是不成熟、有爭議的話題,畢竟目前新聞傳播領域可能是整個社會最有活力且對社會影響最顯著的部分,新聞傳播研究也應該保持這種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除了收錄陳力丹老師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權威文章外,我們還從海內外中文期刊中遴選了一些前沿文章,希望能更全面地反映一年來本領域的新進展。

李金銓對于這幾年學界、業界熱議的“新聞專業主義”做了比較公允的判斷,警告大家不要只盯著因文化差異而存在誤譯的概念,望文生義,而要搞清楚概念的歷史語境,以及中國當代新聞業面臨的問題,借鑒這個觀念背后的思考方法而不是現成的解決方案。黃旦在這幾年借著對過去習以為常的媒介本體論的反思,重新定義了新聞傳播史的研究對象及問題域,在李金銓提出的知識人的思想史與報刊個案研究、李彬的“新新聞史”等研究思路外別開生面。媒體融合與轉型不算新話題,但是扎實的經驗研究不多。我們選擇了周睿鳴等對媒體轉型條件下職業共同體的研究以及王辰瑤對新聞業融合案例的綜合分析,以期在泛泛而論之外提供更具有理論性的研究視角。

傳播研究曾經與知識社會學同根而生,從知識和知識社會學的角度重新審視新聞傳播實踐,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視角,也是我個人一直以來十分感興趣的問題。方師師所討論的推薦算法產生的內容是一種新形態的知識——“計算的知識”(computational knowledge),陳力丹和方惠對搜索引擎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對這一主題的研究。計算的知識并非客觀的知識,它同樣也包含知識的政治。

身體視角的傳播研究最近突然成為熱點,讓人頗感意外。可能更讓人意外的是為什么傳播領域現在才把身體的問題提出來。在技術轉型的斷裂時期,當傳播中習以為常的身體突然面臨退場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身體是一直被忽略的傳播的基本元素或條件,由此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人類用于思考和表達的語言是理性的,感性的身體缺乏表述自身的語言,用理性語言的轉譯難免詞不達意,關于身體的議題也具有同樣的曖昧性。身體具有物質性,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傳播物質性的探討之中,但身體又不具有典型的物質性,這也是身體議題具有挑戰性和顛覆性的地方。不過陳衛星近年來介紹的德布雷的媒介學可算是典型的媒介物質性研究,《解析2019》中關于媒介域方法的討論具有一定的媒介物質性研究方法論的意義。吳予敏關于中國傳播思想史的書寫既有鮮活親切的個人故事,又有高屋建瓴的宏觀剖析,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跨越學科界線,通過幾個本土的案例談中國傳播問題,對打開思路尤其有幫助。吳世文、楊國斌對于消逝的網站的記憶研究采用了文化社會學和社會記憶的視角,打破了目前主流互聯網史的自然史或編年史的寫法,進入了“深互聯網研究”的領域,對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的互聯網研究極具啟發意義。

當然,任何的選擇都帶有主觀色彩,這部論文集也不例外。我個人不太喜歡讀那種繞來繞去,故作高深,但最后沒什么學術想象力和啟發性的文章。但是這樣精致而平庸的文章卻充斥著學術界。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文章形式上整齊規范,觀點上不得罪人,審稿人覺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心一軟,馬馬虎虎放過去,于是在層層淘汰中低空飛過,最后刊登出來。越是學術規范化,審稿程序嚴格,反而這樣的文章越占據主流。也不能說這樣的文章沒有價值,但總讓人感覺讀來不夠痛快,這可能也是韋伯所說的理性化的牢籠的一種體現吧。所以當不必像編雜志那樣追求“程序正義”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園地里“肆意妄為”。因此在這本《解析》里大家可以看到,精致周到的文章選得少,帶有冒險色彩的思想性的文章選得多;傳統成熟的題目少,劍走偏鋒卻又發人深思的題目更受編者青睞;同時,考慮到篇幅有限,短小精悍、議論風生的文章比滿篇數據的量化統計的文章選得更多。不過這只是個大致的傾向,只要有新問題或新觀點,還是希望盡量做到兼收并蓄。

啰唆半天,以上都只是編者一廂情愿的想法,至于能否真的做到與舊版的《解析》一樣受歡迎,只能交給讀者來檢驗了。如果有什么意見或建議,歡迎到我的實名微博、豆瓣小站留言或給liuhailong@ruc.edu.cn來函。

最后還要隆重感謝各篇文章的作者及原發期刊慷慨地授予版權!這讓編輯工作輕松了很多。在選文和文字編輯過程中,我的博士生束開榮、吳欣慰、于瀛、孫彤昕分擔了大量工作,特此表示感謝!

劉海龍

2019年9月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西充县| 怀集县| 台南市| 西充县| 通榆县| 兴文县| 陆良县| 崇明县| 曲靖市| 改则县| 武清区| 延寿县| 丽水市| 冷水江市| 伊宁县| 宁陕县| 乡宁县| 崇义县| 信宜市| 郑州市| 涪陵区| 贵州省| 宜昌市| 汾西县| 班戈县| 乌什县| 轮台县| 满城县| 桂林市| 扶沟县| 商洛市| 东宁县| 宁强县| 滨海县| 白河县| 临沂市| 嘉荫县| 保亭| 乐昌市|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