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論紅寶書900題
- 徐之明主編
- 13640字
- 2023-09-22 15:30:4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發展規律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哲學家是( )
A. 馬克思
B. 列寧
C. 黑格爾
D. 恩格斯
2.哲學基本問題是關于( )
A.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
B. 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問題
C.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D.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問題
3. 根據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劃分為( )
A.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B. 唯物論和唯心論
C.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
D.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4. 認為思維和存在之間具有同一性,屬于( )
A. 唯物論的觀點
B. 辯證法的觀點
C. 唯心論的觀點
D. 可知論的觀點
5. 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區分為( )
A. 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和辯證唯心主義
B. 古代唯心主義和近代唯心主義
C. 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D. 樸素唯心主義和機械唯心主義
6. 辯證法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方法論。二者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
A. 世界具有統一的本原
B. 世界統一于物質
C. 世界的聯系和發展
D. 世界可以被認識
7.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這一變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區別于其他哲學流派(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其關鍵之處在于( )
A. 堅持人的主體地位
B. 堅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世界
C. 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D. 堅持從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去理解現實世界
8. 自從有了人,在人與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與世界同時都發生了改變。造成這一變化的基礎是( )
A. 自然界自身的規律
B. 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C. 人的實踐活動
D.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9. 在唯物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三種基本形態: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區分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的重要依據是( )
A. 對物質聯系的看法
B. 對物質發展的看法
C. 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的看法
D. 對物質運動的看法
10. 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的物質范疇的關系是( )
A. 本原和派生的關系
B. 普遍和特殊的關系
C. 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D. 形式和內容的關系
11. 物質的唯一特性、最高共性是( )
A. 主觀實在性
B. 客觀實在性
C. 普遍性
D. 系統性
12. 物質的對立面是意識。下列關于意識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 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客觀映象
B. 意識是特殊的物質
C. 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
D. 意識在內容上是主觀的,在形式上是客觀的
13. 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是( )
A. 靜止
B. 運動
C. 時間
D. 空間
14. 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唯心主義哲學的錯誤是( )
A. 設想無物質的運動
B. 設想無運動的物質
C. 否認運動的存在
D. 否認靜止的存在
15. 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 )
A. 科學文化實踐
B. 社會政治實踐
C. 物質生產實踐
D. 認識世界實踐
16. 人類世界與自在世界分化和統一的基礎是( )
A. 自然界
B. 人的意識
C. 世界的物質性
D. 人類的實踐活動
17.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總特征是( )
A. 物質和運動的觀點
B. 實踐和認識的觀點
C. 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D. 對立和統一的觀點
18. “一切以條件、地點和時間為轉移。”這句話表明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 )
A. 客觀性
B. 普遍性
C. 多樣性
D. 條件性
19.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的基本趨勢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 )
A. 簡單
B. 低級
C. 前進
D. 聯系
20. 唯物辯證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由三大規律和若干基本環節構成。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其核心是( )
A. 聯系的觀點
B. 發展的觀點
C. 對立統一規律
D. 質量互變規律
21.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或辯證統一關系。矛盾的基本屬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爭性
C. 絕對性和相對性
D. 對抗性和非對抗性
22. 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重要經驗。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依據是( )
A.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辯證關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D. 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23. 把一事物與他事物區分來開的依據是( )
A. 事物的量
B. 事物的度
C. 事物的質
D. 事物的發展方向
24.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 )
A. 源泉和動力
B. 形式和狀態
C. 結構和功能
D. 方向和道路
25. 在辯證法體系的基本環節中,因果關系體現了客觀事物及其發展過程中( )
A. 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之間矛盾關系
B. 確定的發展趨勢和不確定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系
C. 引起和被引起之間矛盾關系
D. 實現的發展趨勢和未實現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系
26. 唯物辯證法包括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二者之間的關系是( )
A. 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B. 認識與被認識的關系
C.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系
D. 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的關系
27. 處理好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人們實踐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是( )
A. 承認規律的客觀性
B. 承認規律的能動性
C. 發明客觀規律
D. 對客觀規律進行改造
28. 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 )
A. 認識
B. 實踐
C. 創新
D. 改革
29.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段表述所指明的辯證法的重要觀點是( )
A. 實踐的觀點
B. 發展的觀點
C. 科學的觀點
D. 聯系的觀點
30. 美術學院的老師帶著學生們去戶外寫生。大家在鳳凰古城的山坡上,描繪眼前古城山水的美麗風景。學生們給出的畫作各不相同。老師點評說,面對同樣的景物,我們可以畫出不同的意境,表達不同的感受。這就是藝術的基本原則。“面對同樣的景物,我們可以畫出不同的意境,表達不同的感受”,其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 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
B.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C. 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D. 物質具有不依賴于意識的客觀實在性
31.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樣的……它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這位哲學家的這種觀點屬于( )
A.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B. 機械唯物主義
C. 主觀唯心主義
D. 客觀唯心主義
32. 漢代大儒董仲舒說:“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這個觀點屬于( )
A. 辯證法
B. 不可知論
C. 唯心論
D. 形而上學
33.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之后,開始出現了( )
A. 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B. 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C.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
D.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對立
34. 我國古代哲學家范縝討論人的肉體和精神的關系時,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這是一種典型的( )
A. 有神論觀點
B. 唯物主義觀點
C. 辯證法觀點
D. 唯心主義觀點
35. 馬克思曾批評費爾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者”,主張唯物主義應該成為新的徹底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之所以認為費爾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者”,是因為費爾巴哈等人的觀點是( )
A. 歷史唯心主義
B. 不可知論
C. 客觀唯心主義
D. 相對主義
36. 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唯心主義哲學、舊唯物主義哲學的根本之處在于( )
A. 堅持人的主體地位
B. 堅持用辯證發展的觀點去認識世界
C. 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D. 堅持以科學的實踐觀來解決哲學基本問題
37.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下列選項屬于意識的是( )
A. 心想事成
B. 投石問路
C. 杯弓蛇影
D. 海市蜃樓
38. 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腦并被人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表明( )
A. 人的觀念就是物質
B. 觀念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C. 觀念的形式是客觀的
D. 觀念只是對物質世界的真實反映
39. 哲學中的“物質”,是指客觀實在。下列選項屬于物質的是( )
A. 真理
B. 謬誤
C. 價值
D. 直覺
40. 中國有句俗話說“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這句話說明( )
A. 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能動的
B. 意識是人隨意創造的結果
C. 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D.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41. 毛澤東同志不僅是革命領袖,也是優秀的詩人。他所寫的詞中有這么一句:“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句詞包含的哲理是( )
A. 時間的一維性
B. 空間的廣延性
C. 時空的無限性
D. 事物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42. 毛澤東同志1958年寫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該詩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時間和空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B.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統一關系
C. 運動和靜止的辯證統一關系
D.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統一關系
43. 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擂鼓在側而耳不聞。”這段話揭示人的意識具有( )
A. 客觀性
B. 選擇性
C. 創造性
D. 任意性
44.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承接該思想,其學生克拉底魯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的這一觀點屬于( )
A. 唯物論
B. 唯心論
C. 詭辯論
D. 形而上學
45. 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他用這句話來感嘆時間的流逝。這句話說的是( )
A. 時間的客觀性
B. 時間的絕對性
C. 時間的一維性
D. 時間的無限性
46. 有這樣一則故事:“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該故事說明的哲學道理是( )
A. 世界是不斷變化永恒發展的
B. 事物的發展是曲折性和前進性的統一
C. 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質變的辯證過程
D. 人們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決定整個社會生活的過程
47. 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指出,對待本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 辯證否定觀
B.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 量變質變原理
D.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48. 古英格蘭有一首著名的民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丟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講的就是僅僅因為一枚鐵釘,最終導致查理三世王國最終易主的故事。這個故事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
A. 事物是發展變化的
B.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C. 事物的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D. 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49. 中國有一句古話:“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句話包含的哲理是( )
A. 時間的絕對性
B. 時間的相對性
C. 時間的無限性
D. 時間的有限性
50.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里強調的是( )
A. 質變和量變相互滲透
B.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C.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 質變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
51.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和“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
A. 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B. 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C. 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D. 認識和實踐相統一原理
52. 在19世紀初,火車在發明后的一段時間里受到了人們的質疑。那時候,馬車比火車跑得都要快,人們往往譏笑火車的低速度。但是到了20世紀之后,火車早已戰勝了馬車,成為人們最主要的運載工具之一。火車戰勝馬車的哲學依據是( )
A. 質量互變規律
B. 對立統一規律
C.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規律
D. 內因外因的辯證關系規律
53. 孟子,姬姓,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人們耳熟能詳、口耳相傳的“孟母三遷”的典故,便出自此。從哲學方面看,“孟母三遷”所蘊涵的哲理是( )
A.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爭性
C.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依據
D.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54. 列寧說:“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沒有。”該論斷所包含的原理是( )
A. 物質的統一性原理
B. 可知論原理
C. 辯證法原理
D. 反映論原理
55.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該原則的哲學依據是( )
A. 矛盾的內因和外因關系原理
B.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原理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原理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
56.《道德經》里說:“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其表達的觀點屬于( )
A. 唯物主義觀點
B. 先驗論觀點
C. 形而上學的觀點
D. 辯證法觀點
57.我國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至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該論斷包含的哲理是( )
A. 世界是物質的
B. 世界是發展的
C. 世界是可知的
D. 改革是必須的
58.《孫子兵法》指出“陰陽相克,奇正相生”,這是一種( )
A. 辯證法的觀點
B. 可知論的觀點
C. 唯物主義觀點
D. 宿命論觀點
59. “君子和而不同。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這一思想體現了唯物辯證法( )
A. 否定之否定原理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關系原理
C. 量變質變原理
D.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互關系原理
60. 蘇軾說:“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與該論斷意思相同的論斷是( )
A.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B. “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
C. “欲速則不達”
D. “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
61. 恰當地體現了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命題是( )
A. “情人眼里出西施”
B.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C. “心誠則靈,心不誠則不靈”
D. “實踐出真知”
62.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B. 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 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客觀條件的制約
D. 人不能創造和消滅規律
63. 黑格爾指出世界是“絕對精神”的派生物;朱熹主張“理在事先”;柏拉圖認為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他們的共同之處在于( )
A. 都屬于機械唯物主義
B. 都屬于相對主義
C. 都屬于客觀唯心主義
D. 都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64. 康熙皇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在位期間,為了治理水患,下達了大量的“治河諭旨”。有大臣建議將這些治河諭旨編撰成書,作為今后治河的依據和指導。對此康熙明確給予拒絕。他說:“河水沒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斷不可行。”“河水沒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體現了( )
A. 唯物論思想
B. 辯證法思想
C. 可知論思想
D. 唯物史觀思想
65. 于光遠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曾參與起草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許多重大理論問題都是他率先或較早提出的。于光遠曾發明了一門獨特的“喜喜”哲學,對此他這樣解釋:“我的生活哲學很簡單,叫做‘喜喜’。這個名詞是我發明的,前一個‘喜’是動詞,后一個‘喜’是名詞,意思是只記住有趣的事,從不回憶那些苦事,更不會無端發愁。因為,人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不容易,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如果總是糾結于那些苦事和悲事,而忘記了能給你帶來快樂的那些奇事和趣事,生活也就失去了本來的色彩。所以,我非常喜歡高興的事,也就是喜歡‘喜’。”“只記住有趣的事,從不回憶那些苦事”表明( )
A. 意識具有目的性
B. 意識具有創造性
C. 意識具有實踐性
D. 意識具有相對性
66. “蝴蝶效應”是1963年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來的。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兩周后會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所蘊涵的哲理是( )
A. 物質是可知的
B. 物質是矛盾的
C. 物質是聯系的
D. 物質是客觀的
67.《阿房宮賦》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杜牧所創作的一篇散文,遣詞用字優美動人,思想認識深刻犀利,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古文之一。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的過程,見微知著,深刻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因為驕奢而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匡時濟俗的情懷。其中結尾段中的“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警句震聾發聵、啟人深思。該論斷所包含的哲理是( )
A.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B. 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C. 事物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
D. 內因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68. “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一個農民,每天在田地里勞動。他每天早起晚歸,非常辛苦。有一天,農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從草叢中躥出來。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樹樁上,死了。農夫撿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頓。從此以后,農夫不想干活了。他專門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樹樁。可是他等啊等,卻再也沒等到。最后,農夫的莊稼都荒廢了。該故事所揭示的哲理
是( )
A. 不能把物質當做意識
B. 不能把運動當做靜止
C. 不能把現象當做本質
D. 不能把偶然當做必然
69. 思維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中介。辯證思維方法(主觀辯證法)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主觀辯證法的基礎是客觀辯證法。分析與綜合這一思維方法的客觀基礎是( )
A. 普遍性與特殊性
B. 共性與個性
C. 局部和整體
D. 現象和本質
70. 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先分析資產階級社會(商品社會)里最簡單、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凡、碰到過億萬次的關系:商品交換。這一分析從這個最簡單的現象中(從資產階級社會的這個‘細胞’中)揭示出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往后的敘述向我們表明這些矛盾和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中、從這個社會的開始到終結——的發展(既是生長又是運動)。一般辯證法的闡述(以及研究)方法也應當如此。馬克思從研究商品交換這個最簡單的現象開始,展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完整揭示,這種研究方法屬于( )
A. 歸納和演繹
B. 分析和綜合
C. 抽象和具體
D. 邏輯和歷史
71. 創新思維能力是對常規思維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過時的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之所以要提倡創新思維能力,其哲學依據是( )
A. 聯系觀
B. 發展觀
C. 矛盾觀
D. 物質觀
72. 科學思維能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體現是( )
A. 辯證思維能力
B. 歷史思維能力
C. 戰略思維能力
D. 底線思維能力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 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是( )
A. 物質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B. 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C. 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D. 物質和運動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2. 哲學基本問題所回答的問題包括( )
A. 世界的普遍聯系問題
B. 世界的永恒發展問題
C. 世界能否被認識的問題
D. 世界的本原問題
3. 精神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具體而言,它們的關系問題是( )
A. 任何哲學家都研究的問題
B. 任何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問題
C. 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
D. 是人類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
4. 下列選項中屬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有( )
A. 意識和物質的關系
B. 精神和自然界的關系
C. 主觀和客觀的關系
D. 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5. 以下關于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根本區別的表述中,正確的有( )
A.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 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 是否承認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是否承認世界可以被認識
6. 辯證法是與形而上學是相對立的兩種方法論。二者的具體區別有( )
A. 世界是否可知
B. 世界是否聯系
C. 世界是否發展
D. 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否內部矛盾
7.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第一次( )
A. 正確地解決了人與世界的關系
B. 正確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C. 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D. 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8. 在唯物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幾種形態。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的有( )
A. 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B.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C. 當代唯物主義
D.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9.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在于( )
A. 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誤認為物質的一般特征
B. 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C. 沒有以科學的材料作為依據,是純粹自發的猜測
D. 割裂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物質統一性
10.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其意義具體體現在( )
A. 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
B. 堅持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
C. 堅持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
D. 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11.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作為一種反映形式,其形成過程經歷的發展階段有( )
A. 由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B. 由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C.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到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D. 由高等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到人類的意識
12. 意識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對該論斷的正確理解是( )
A. 意識的來源是客觀的
B. 意識的內在是客觀的
C. 意識的外在是主觀的
D. 意識的存在形態是主觀的
13.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這一原理的內容包括( )
A.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
B. 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C. 世界可以被認識
D. 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
14.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還體現在人類社會也統一于物質。社會的物質性主要表現在( )
A. 人類社會依賴于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B. 人們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是以物質力量改造物質力量的活動
C.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D.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集中體現著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5. 唯物辯證法是關于客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唯物辯證法體系由規律和基本環節構成。其中屬于辯證法體系的規律有( )
A. 對立統一規律
B. 量變質變規律
C. 否定之否定規律
D.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
16. 馬克思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是新事物不斷戰勝舊事物的過程”。新事物之所以能夠戰勝舊事物,其原因是( )
A. 新事物在形態上比舊事物更高級,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B. 新事物在內容上比舊事物更豐富,具有本質上的優越性
C. 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著歷史的方向
D. 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外孕育成熟的,具有造反精神
17.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二者之間是對立統一關系。其中其區別和對立表現在( )
A. 產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B. 表現形式不同
C. 地位和作用不同
D. 變化發展的前途不同
18.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包括( )
A. 歸納和演繹
B. 分析和綜合
C. 抽象和具體
D. 邏輯和歷史
19. 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是規律的兩種形式。二者的區別表現在( )
A. 自然規律是作為一種盲目的無意識的力量起作用
B. 社會規律則是通過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圖的人的實踐活動實現的
C. 在社會規律中,既存在客觀制約主觀的關系,又存在著主觀制約客觀的關系
D. 自然規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復出現,但社會規律則是歷史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0. 社會歷史趨向和主體選擇是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的具體表現。社會歷史趨向和主體選擇的關系是( )
A. 主體選擇并不否定社會歷史趨向
B. 社會歷史趨向通過主體選擇實現
C. 主體的選擇是社會歷史趨向的實現方式
D. 社會生活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空間是主體選擇的客觀前提
21. 正確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運動觀的論斷有( )
A. “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
B. 天體運動是由于“精通力學和幾何學的上帝所給予的切線力推動的初速度,才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運行”
C. “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從沙粒到太陽……都處于無休止的運動和變化中”
D. “事物和狀態不過是我們的心靈所采取的一種觀點,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動”
22. 馬克思主義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構成。關于哲學的內涵,正確的解讀有( )
A. 世界觀與方法論就是哲學
B. 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 哲學是世界觀、方法論的理論形態
D.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23. 列寧指出: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根源。它無疑的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全能的、客觀的、絕對的人類認識這棵活生生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這其中的含義包括( )
A. 唯心主義有其認識論根源
B. 唯心主義從根本上說是錯誤的
C. 唯心主義是不可避免的
D. 唯心主義是人類的思想成果
24. 里約奧組委于2014年12月公布了2016年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吉祥物。受巴西植物啟發,兩個吉祥物分別代表了巴西的動物和植物,體現出桑巴國度的熱情與奔放。吉祥物的設計過程表明( )
A. 人類可以把某些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
B. 觀念的東西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物質原型
C. 人類設計的一切東西都是對現實原型的模仿
D. 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現實世界
25. 有思想家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否認( )
A. 時間和空間是在頭腦之外的客觀存在
B. 時間和空間是在頭腦中存在的觀念
C.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D. 時間和空間是有限和無限的統一
26. 恩格斯在其經典著述《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關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正確的論斷有( )
A.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B.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依據
C.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D. 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依據
27. 關于人與自然界的辯證關系的論述,正確的有( )
A.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形成的前提
B. 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是完全對立的
C. 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個有著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部分
D. 人與自然界總是和諧統一的
28. 霧霾天氣給公眾上了一堂環保課。“光盤行動”成了新潮流。愛環保不放鞭炮,愛“光盤”拒絕“剩宴”,愛節儉不愛浪費,人們掀起了過年的新風尚。這說明( )
A. 人與自然界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
B. 人類不正確的實踐活動不僅傷害自然而且會傷害自身
C.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D.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完全是無能為力的
29.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與空間是( )
A. 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
B. 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C. 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D.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30. 工程師在建造房屋前,先在腦海里構思出房屋的模型,然后畫出工程設計圖,再通過工人的努力,造出現實的房屋。這反映的哲學道理有( )
A. 先有事物的觀念而后才有事物
B. 人能夠把思想轉化為物質
C. 人的觀念決定了事物的面貌
D. 人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
31. 中國有句俗話:“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它所包含的哲理有( )
A. 人的意識具有主觀差別
B. 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
C. 人的認識是主觀性的,與客觀對象無關
D. 人的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32. “望梅”能短暫“止渴”,但不能真正“解渴”,這說明( )
A. 精神對物質具有相對獨立性
B. 意識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
C. 精神不能轉化為物質
D. 觀念的東西不能代替物質的東西
33. 科學家發現狼孩沒有人的意識,這一事實說明意識的產生( )
A. 不是純粹的生物過程
B. 社會實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C. 是一種物質現象
D. 人類意識和個人意識的形成過程都離不開社會
34. 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體運用的表達有( )
A. 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B.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D.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35. 正確地體現了尊重客觀規律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關系的表述有( )
A.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B. 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
C. 審時度勢,因勢利導
D.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36. 唯物主義學派和唯心主義學派的主要區別有( )
A. 對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B. 對世界狀態的看法不同
C. 對認識本質的看法不同
D. 對社會本質的看法不同
37. 恩格斯說: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來支配自然界。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人類統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治力量就在于能夠認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律。該論斷包含的觀點有( )
A. 自然界是可以被人們改造的
B. 自然規律是可以被人們改造的
C. 自然規律是可以被發現的
D. 自然規律是可以被發明的
38. 物質和意識是哲學中的兩個重要范疇。以下屬于物質和意識關系的有( )
A. 存在和思維
B. 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
C. 價值和真理
D. 實踐和認識
39.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揭示:物體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會出現“尺縮鐘慢”(空間變小、時間變慢)的現象。該現象表明( )
A. 時間空間與物質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B. 時間空間具有相對性
C. 時間空間具有絕對性
D. 時間空間具有無限性
40.物質和意識之間的關系是( )
A. 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
B. 產生和派生的關系
C. 被認識和認識的關系
D. 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
41. 古代典籍《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個故事( )
A. 嘲諷了形而上學的錯誤
B. 指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
C. 說明要以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D. 揭示了量變質變的原理
42.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但有關學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龍”這種動物;龍是由蛇的身、鷹的爪、馬的頭、鹿的角、魚的鱗等“組合”起來的“觀念物”。“龍”的產生以及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代代傳承的事實表明( )
A. 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
B. 任何意識都有其客觀依據
C. 意識對客觀的反映是能動的反映
D. 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43. 華佗是我國東漢名醫。一次,府吏倪尋和李延倆人均頭痛發熱,一同去請華佗診治。華佗經過仔細地望色、診脈,開出兩副不同的處方。給倪尋開的是瀉藥,給李延開的是解表發散藥。二人不解:我倆是同一癥狀,為何開的藥方卻不同呢?是不是華佗弄錯了?于是,他們向華佗請教。華佗解釋道:倪尋的病是由于飲食過多引起的,病在內,應當服瀉藥,將積滯瀉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涼感冒引起的,病在外,應當吃解表藥,風寒之邪隨汗而去,頭痛也就好了。你們病癥相似,但病因相異,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將藥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華佗對癥下藥治頭痛發熱的故事蘊涵的辯證法思想有( )
A.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 透過現象看本質
C. 把握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D. 實踐決定認識
44.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總結當時的革命斗爭經驗,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論述了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及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就當時整個中國社會來說,若干紅色根據地的出現與存在,屬于( )
A. 質變過程中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B. 質變過程中舊質在量上的收縮
C. 總的量變過程中的局部性質變
D. 符合社會歷史必然性的具有遠大前途的新生事物
45. “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該詩句揭示了辯證法關于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這些關系有( )
A. 靜中有動
B. 動中有靜
C. 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D. 動就是靜,靜就是動
46. 中國的許多名言警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學道理。以下體現量變質變關系的諺語有( )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C.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D.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47. 體現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選項有( )
A.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B. 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C.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D.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48.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在做實驗時,發現電流的變化引起磁針的偏轉。他抓住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最終揭示了電流的磁效應規律,為后來發明電動機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一事例說明( )
A. 必然性是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的
B. 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
C. 偶然性決定著必然性
D. 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
49. 以下體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有( )
A. 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剝削社會的私有制——共產主義社會的公有制
B. 實踐——認識——更加高級的實踐
C. 種子——種苗——種子
D. 團結——批評——更堅強的團結
50. 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共性有( )
A. 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B. 都認為世界是聯系發展的
C. 都認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D. 都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51. 1999年,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協議。該協議的簽署對兩國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之后的歲月中,在WTO的框架下,中美雙方的經貿關系長足發展,給兩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實現了所謂的“雙贏”。該事例在辯證法上給人們的啟示有( )
A. 矛盾雙方在相互斗爭中獲得發展
B. 矛盾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某種發展為條件
C.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發展
D. 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52.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是一句有名的格言,典出《新唐書》。該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有( )
A. 現象和本質
B. 量變質變規律
C. 原因和結果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53. 辯證法認為,世界是聯系的、發展的,聯系具有多樣性。其中因果聯系是眾多聯系中的一種。以下論斷中體現了因果聯系的論斷有( )
A.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B.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C. 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奢則肆,肆則百惡俱縱
D. 滿招損,謙受益
54. 馬克思指出:宗教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這種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狀態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該論斷告訴我們( )
A. 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B.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C. 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D.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55. 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內在要素和這些要素的結構、表現方式之間關系的范疇。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內容諸要素相互結合的結構和表現方式。以下屬于內容與形式關系的有( )
A. 價值與使用價值
B. 價值與價格
C. 價值與交換價值
D. 價格與交換價值
56. 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
A. 實踐是人所獨有的活動
B. 實踐集中體現了人的本質的社會性
C. 實踐是對物質世界的改造,是對象性的活動
D. 實踐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57. 底線思維是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根據我們的需要和客觀的條件,劃清并堅守底線,盡力化解風險,避免最壞結果,同時爭取實現最大期望值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把握底線思維的哲學依據是( )
A. 對“度”的辯證認識
B. 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 否定之否定
58. 習近平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堅持整體推進,加強不同時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銜接,注重改革措施整體效果,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該論述所包含的辯證法思想有( )
A. 聯系觀
B. 發展觀
C. 矛盾觀
D. 質變量變規律
59. 戰略思維能力強調思維的整體性、全局性、長期性,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戰略思維能力的哲學依據是( )
A. 聯系觀
B. 發展觀
C. 矛盾觀
D.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 Android項目實戰:手機安全衛士
- 彈性波動力學簡明教程
- 西方經濟學學習輔導(宏觀經濟學部分)
- 汽柴油加氫生產仿真軟件教學指導書
-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2020年全國法律碩士《498法碩聯考綜合(非法學)》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IT創新創業六講(第2版)
- 會計學原理
-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程
- 化學反應工程學 第二版
- 2019年四川省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審計習題與案例(第二版)
- 薛榮久《國際貿易》(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等數學·上冊(第2版)
- 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