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過去20年我讀了近2000本關于投資的書,我認為,一本投資書足夠好的評價標準,在于要解答投資的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第一,投資者如何打下證券投資的根基;第二,投資者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按照這個標準,好書真心不多,而嘉禾這本書很清晰地解答了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向讀者朋友們隆重推薦。
一、如何打下證券投資的根基
這個問題在全書最后一節里才提出來,嘉禾還用了1600多年前苻堅因為根基不穩而迅速失敗的案例,生動地告訴讀者,“唯有根基牢固者,才能度過這世上的風風雨雨,常盛難衰”。很多讀者會說,我們知道這很重要,但是究竟如何打下證券投資的根基?其實,本書就是嘉禾證券投資的基石,這也是我三個月內反復讀了三遍的原因。
要想建立證券投資的根基,首先要建立一個知識框架,這個框架大概就是本書的八個部分,包括投資理念、投資態度、投資方法和技巧、建立大局觀、具備行業知識、具備公司分析知識、懂得各種資產類型、了解資產管理本身。
說起來不容易,做起來可就更難,讓這八個部分的根基豐滿起來真不簡單。我對本書做了統計,嘉禾至少引用和閱讀了67本書,主要集中在證券投資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公司行業分析領域。書中研究了12個資產類型,包括分級A、比特幣、可轉債、房地產等;研究了大大小小29個行業的特點和分析方法。不僅研究了具體的行業,比如調味品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等,而且對于能抽象歸納成某一種獨特類型的行業也進行了研究,比如競爭性行業、周期性行業、成王敗寇型行業、賣鏟子行業等,這樣讀者不僅能學到具體行業分析方法,并且即使看到一個新行業,也可以對其進行歸納,了解其行業屬性。書中還多角度探討了公司研究的方法,比如生意模式分析、企業文化分析等,而僅是對于企業增長的分類分析就有19種之多,這對于我這個專門投資成長股的投資者也大有幫助,我已經將其補充到了我們公司的研究清單系統里。細讀下來會發現這個根基非常牢固,同時也包含浩繁的內容,這樣的研究可是嘉禾在過去不到兩年內完成的,因此,沒有這樣的功夫和努力,證券投資的根基無從建起。
書中的八個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信奉價值投資理念的大師們,也不是只看公司就夠的,畢竟公司是在行業和宏觀大勢下存在。沒有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就沒有巴菲特,沒有這些年中國政治穩定、經濟興盛發展,也就沒有此起彼伏的A股投資機會。分析公司也不是僅有財務分析就夠,還要研究企業文化,要懂生意模式本身,比如一味迎合客戶的生意不是好生意。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明相丙吉在調研民情時,如何抓住大方向、忽略小問題的案例,可以為很多投資者提供借鑒。“在分析企業、調研行業時,我們也需要遵從這樣的原則,尋找會影響企業長期發展、競爭力的大原則和大方向,避免因弄懂一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而沾沾自喜”,相當多的投資者迷失在看企業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幾個因素。
全書八章內容有機聯系在一起,正對應了投資者要建立的根基中,理念、方法和投資結果往往是一脈相承的。就拿嘉禾來說,他有如下的理念:“在社會生活、經濟投資等各個領域里,有一種現象叫作‘三不管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事物(往往是新生事物),由于其特殊性,并不明確屬于任何一方的既定管轄范圍,同時管理這一事物又沒有什么好處,所以就出現‘三不管’或者‘多不管’‘沒人管’的現象。而這種現象,經常能帶來不錯的機會”。有這樣的理念,就自然會去按照相應的方法找尋對應的投資機會。拿國內的分級基金來說,嘉禾就發現“導致一些分級基金尤其是分級基金A端極度低估的原因之一,是這種產品的‘三不管’……經常導致分級基金沒有人看”。這種投資機會在國內投資市場并不罕見。所以,在投資者都去看個股,都去猜指數漲跌的時候,嘉禾在分析行業公司之外,專列一章分析資產類型,就從三不管現象中發現了投資機會。
這本書能讓不同讀者各取所需,有人會喜歡看書中闡述的結論,有人會喜歡學習書里的方法,有人會喜歡探究書中的理念深度。比如,喜歡結論的,會發現香港中盤股相對機會最大,也可以由此學到嘉禾做出判斷的方法,而判斷背后是嘉禾很正點的價值投資理念。其實,塑造正確的理念更重要。比如,嘉禾認為,證券研究希望回答的三個問題是“能不能賺錢、能賺多少錢、什么時候賺錢”。大多數人認為什么時候賺錢應該最值得研究,但是嘉禾認為最容易回答的是第一個,能不能賺錢,這個問題可以顯著提高投資成功的概率。第二個問題稍難一些,但有經驗的投資者能給個大概的范圍,可以顯著提高投資的賠率。而什么時候賺錢,由于證券市場是個非線性復雜動態系統,這個問題答對的概率太低,圍繞這個理念設計投資策略,收益率必然是不確定的。
“理念正確,不怕路遠”,嘉禾寫書的努力塑造了他的投資根基,讀者沿著這條路走,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只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假以時日,你也會有很堅實的證券投資根基。
二、如何建立自己的投資體系
因為工作,嘉禾見過太多的投資者,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聰明投資者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如何建立一套成熟的投資體系上,要么試圖學習那些更好的投資者的體系,要么正在努力建設體系,要么天天想著如何完善體系。而更多的投資者關心的是下個月大盤會往哪里走,龍頭板塊在哪里,手里的股票能不能漲,什么時候能回本。
依靠體系,可以高效率地發現、評估投資機會。就我的經驗來說,體系非機構投資者所獨有,我認識的聰明的個人投資者也都有適合自己的一套不斷完善的投資體系。一個投資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海量的數據里篩選出符合自己理念的標的,嘉禾在書中貢獻了“股票基本面篩選模型”,其次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這需要“單個公司歷史數據分析模型”,而這些模型通過一系列簡單的Excel表格就可以搭建完成。
嘉禾認為,建立一個好的投資體系說起來復雜,實則很簡單,就是能夠找到一個投資者自認為又好、又便宜、又分散的投資標的。這個好、便宜、分散取決于你如何去定義和理解。舉例來說,便宜可以是相對于資產、利潤來說更便宜的價格,也可以是相對于現金流、企業發展前景、基金凈值來說更便宜的價格。就我個人來說,十幾年前,我理解的證券便宜就是市盈率相對于歷史和可比公司來說處于低估區間,后來我發現這個估值模型存在很大改進空間,因為它不能解決很多問題,很多結論也顯得粗糙。而最近我對便宜的定義,則是一個多變量估值模型,不僅考慮到常規因素,也考慮到了估值的躍遷因素,比如企業戰略改變、商業模式變革、競爭優勢變化等,同時也考慮了成長股的估值循環,而這兩個因素對于成長股投資來說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體系包括模型、標準和條條框框,但它們都不是機械的、呆板的,這種體系的學習也不是完全可復制的,正如書中所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嘉禾的成長也一樣,他的投資體系不斷迭代,這種迭代往往來自對于體系問題的更深的認識和修正。比如,在前一本書《投資精要》里,嘉禾提到過一個簡易的“兩低一高模型”選股模型,選擇市盈率低、市凈率低、股息率高的股票,組成一個組合,在A股的歷史回測中,能夠有不錯的超額收益。而在本書“按圖索驥:依靠兩低一高模型選股可能遇到的問題”一節里,嘉禾進一步展開,提到了這個模型的問題,并進一步改進。
嘉禾的文筆一如既往通俗易懂,引用的案例和故事非常接地氣,讀者可以從書中每個部分尋找到一些有價值的內容,無論是結論、方法還是理念。但我要再次強調,打下根基和構建體系是每個聰明的投資者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這并不容易,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像嘉禾一樣思考和努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本書值得你擁有并精讀。
王成
陸寶投資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