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大同圣地
- 巨寇
- 貳貳得肆
- 2123字
- 2023-09-22 20:36:13
沒法,大同鎮治下油鹽、布匹等全靠外部輸入,如果商人不來,很多都要斷供給。
要說鹽,大同鎮緊鄰海邊,不過他暫時分不出人手,讓人去海邊曬鹽。
糧食胡昱確實是在低價甩賣,一石麥子才一兩八錢,足足比濰縣其他地方的糧鋪便宜七八錢銀子,甚至一兩多出頭都有。
這只是萊州地區,因為萊州今年雖說也沒下多少雨,但起碼地里保證有產出。像西三府部分地區,一些地區屬于絕收,導致糧商聯合哄抬物價,高的地區一石麥子、糙米賣到三四兩銀子。
商人逐利,對于嗅到利潤的那群商人,哪會因為殺幾個地主,他就不敢來做生意。
只要不斷商人財路,哪怕把地主殺光他們都不關心。
也正是讓利,讓王二找到兩個愿意往大同鎮售賣硝石、硫磺這一類物資的商人。
硝石、硫磺要早作準備,盡管燧發槍遙遙無期,可早些買來儲備起來百利而無一弊。
考慮到轉運是個麻煩,每次都是荒灘領物資,倉庫修建修建也沒落下。
倉庫修建點位于大同鎮外海,也就是萊州灣邊角,胡昱安排人開始著手修建倉庫,為接下來引流需要的糧食做轉運準備。
胡昱問道:“昌邑、濰縣兩地的流民情況打聽清楚了吧?”
王成負責打探消息和外部治安,他回答道:“聽兩地縣城逃來的人說,兩縣之地流民遍地,官府根本無力救濟,除了偶爾施粥救濟,只能任其自生自滅。”
胡昱想了想,安排道:“徐奎、楊達負責前去引流,將人帶到大同鎮來,孤寡單獨挑出來安置,到時候由我送到東洲安頓。”
接下來幾天,因為不再兩地奔波的原因,胡昱輕松了很多。趁著蒙學正在建設,胡昱開始準備啟蒙教育需要的教材。
教材暫定為國學、數學兩門。
國學分兩類。
小蝌蚪找媽媽、坐井觀天、諸如此類適合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白話文小故事作為一類。
另一類則是拼音單字、詞本。
總之,啟蒙教育越簡單越好。
數學與另一時空一樣,啟蒙使用幼兒園那一套教學素材足夠。
由于沒有任何印刷設備,前期可能要一份份手抄,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主公!外頭又來了兩百多人。”
就在胡昱忙著編注教學,負責外部治安的王成急匆匆地到了鎮務院鎮長鎮務室。
胡昱抬頭望去,輕笑道:“這才多少人,過段時間更有得你高興的。”
王成訕笑道:“主公說的是!”
確實,這些都在胡昱預料之中。
生活是對比出來的,大同鎮治下過著什么生活?毫不客氣的說,有些地里苦哈哈家庭都在考慮是不是增加到一日三餐。
前提是家中有人在大同軍服役。
而他們呢?吃了上頓沒下頓,風調雨順也常年處于半饑餓狀態,能不心動才怪。
可見,大同鎮已然名聲在外。
“別站著了,坐吧。”
待其坐下,胡昱詢問道:“什么人都差清楚了吧?”
王成點頭回答道:“查清楚了,里面除了二十三戶人家是掖縣王徐寨千戶所來的逃奴外,剩下的都是濰縣、昌邑各地起事失敗逃來的佃農。”
王成經過這旬月,漸漸適應身上的職務,辦起事來游刃有余。
“又是起事?”胡昱疑惑道。
王成笑道:“對,起事,與前些天討來避難的一樣,剛起事就被當地巡檢司剿了。”
胡昱忍俊不禁道:“不管他什么原因來的,只要來了大同鎮全收就成。”
接下來一段時間,基本每隔一兩天時間,鎮務院就會收到匯報,來人有多有少,多的百十來人,少的三三兩兩趕來,大同鎮儼然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圣地存在。
又過幾天,徐奎、楊達二人不負期望,領著浩浩蕩蕩數千人流民大隊到大同鎮。
這些人分為兩部分安置,一小部分是將來落戶大同治下,剩余的大部分將會跟隨孤寡一類家庭,與胡昱一道去農場生活。
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大同鎮治下土地有限,同時農場內緊缺人手,需要大量人員。
一晃,時間再度過去旬月。
這一月時間,大同鎮治下倒是風平浪靜,官府也不見上門問罪。大同眾人猜想可能是滿清還未撤兵的緣故,使得官府忌憚,在這段時間不敢有大動作。
也是經月余忙碌,胡昱領著即將成為學堂先生的幾人終于是將國學、數學兩門啟蒙所需課程編撰了出來。
不過吧,麻煩的是拼音、數學教學還離不開他。早教晚教都是交,他倒不覺得麻煩,等到教會一批,后面就輕松了。
這一月大同鎮發生了很多事。
第一件事,是大同鎮突然間名聲大噪,源源不斷的逃奴從各地奔向了大同鎮。
這里面流民為主,其次是各地飽受盤剝的衛所農奴(衛所兵)、佃農等群體。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房住、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地耕、人人平等。
廢除加派、徭役、遼響、重賦。
試想,對于這幫過得暗無天日的群體,突然聽到這檔子事,怎么會沒有吸引力。
甚至一些跟隨商人的奴仆,聽說了大同鎮不允許畜奴、人人平等的政策后干脆賴在大同鎮不走,請求落戶到大同鎮分地。
對于青壯加入,大同眾人自然求之不得。
就這一月,許承德等人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每天都是領著人下到田間地頭分田。
原來的公田,差不多被分出去兩萬多畝地,僅剩千來畝地。
算起來,單是落戶地里的人家就有千余戶家庭。
而這千余戶家庭的加入,也為大同軍注入大量新鮮血液,正式邁入兩千人大關,新兵訓練營也有數百人在忙著訓練。
大同軍編制提一級,由四哨擴編為四個旅,旅總依舊由四個哨長擔任。
如今編制為隊、卒、哨、旅。
‘旅’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軍事編制單位,最早可追溯到夏王朝時期。
《左傳》等史料記載,當時的田制以長寬十里之田為一‘成’,再劃分為六十四‘井’,供五百七十六名耕者種植,如遇戰事,就從耕者中挑選五百人組成一旅作戰。
最為著名的典故就是‘少康中興’,就是憑借‘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的基礎來逐漸壯大自身勢力,最后重新奪回了中央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