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課
- 胡適 湯用彤 嵇文甫
- 1662字
- 2023-09-05 11:05:58
胡適
在三千年中間的中國思想史,我想可以尋出一點線索來,不管它是向左,向右,或是向前,向后。中國思想史如此多的材料,如沒有線索,必定要散漫。我的見解也許有成見,可是研究了三十多年,也許可給諸位作一參考。
簡單說來,思想是生活種種的反響,社會上的病態(tài)需要醫(yī)治,社會上的困難需要解決,思想?yún)s是對于一時代的問題有所解決。經(jīng)濟對思想的影響最大,尤其是在近兩三百年來,經(jīng)濟極為重要。生活的方式,生產(chǎn)的方式,往往影響于思想。下面分三個時代來講:
第一個時代——從商末到周初。
在這個時期里經(jīng)濟并不占重要地位,幾百幾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生產(chǎn)狀態(tài),并沒有多大變遷,更無所謂產(chǎn)業(yè)革命。古代思想最重要的是政治和宗教。《史記》作者司馬遷分古思想家為六派,即陰陽,道德,儒,墨,法,名等。但是這六派都是“皆務(wù)為治”,亦即怎樣治理國家社會。廿九年來從發(fā)掘安陽商代文化,發(fā)現(xiàn)許多材料,可使我們了解古代政治和宗教的生活。那時的政治和宗教合在一起,旦互為影響。他們的主要生活是祭祖,按照祖宗的生日排成祭日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祭祀,那時的宗教以祖為本,而且是很浪費,很殘忍,很不人道的宗教。人死之后,拿來殉葬的是寶貴的飾物和銅器等,犧牲品往往用到幾十只甚至幾百只牛羊,這是多么浪費!用“人”來祭祀,一為“殉”,即把死人所愛的人和死人埋葬在一起。一為“祭”,即以人作犧牲品來祭神,但多用俘虜。這又是多么殘忍!由于這“宗教”的浪費和殘忍,至少可以有一種反抗的批判的思想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四種思想的產(chǎn)生:
第一點:人本主義。在紀元前三世紀至六世紀,思想很發(fā)達,無論哪一派哪一家,其共同的一點是注意到“人”的社會,并且首創(chuàng)不能治人,怎樣祀神的論調(diào),講所謂“治人之道”。
第二點:自然主義。針對前時代反應(yīng)而出的這種主義,是很重要的一點。“自”是“自己”,“然”是“如此”,所謂“自己如此”,亦即自己變成了自己。如烏龜變成烏龜,桃子變成桃子等。兩千多年這“自己變成自己”的形質(zhì),形成中國思想上很大的潮流。如老莊的思想,即是含有這種思想。
第三點:理智主義,那個時代如孔子所謂“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便是說明個人須作學問,并且提倡教育的路,無論那時學派思想如何復(fù)雜,也都是重知識,所以說已走上了知識主義,理智主義的大路。
第四點:自由思想。在若干國家對立時代,往往有思想的自由。那時有極端的個人主義者,如《呂氏春秋》;亦有提倡民主革命的,如《孟子》。
第二個時代——從漢到宋。
這一時代發(fā)生了極新的問題,一是國家的統(tǒng)一, 一是新宗教佛教的傳入,而普遍全國。于是由此引起了兩種思想,即:(一)在武力統(tǒng)一政治下,如何建立一文治政府,減低人民壓迫。(二)如何挽救全國人民的宗教熱。前者如何建設(shè)文治政府,遂產(chǎn)生了四種工具:
第一個工具:建立文官考試制度,自漢武帝時開始,這制度一直發(fā)展到科舉制度。
第二個工具:漢武帝時設(shè)立太學,造就文官,至東漢時已有一萬多大學生。
第三個工具:建樹成文法律,提倡法治。
第四個工具:建設(shè)前一時代有同等權(quán)威而加強政治力量的經(jīng)典,由此而斷大案。
至于后者如何挽救宗教熱,則有兩點。第一點:提倡自然主義,如王充以自然思想解釋自然現(xiàn)象。第二點:提倡人本主義,如范縝以人和物體相等視,有物體才有精神,韓愈的倡“原道”,乃要人恢復(fù)到“古代之社會”。
第三個時代——從宋代以后。
在這時代里產(chǎn)生了理學,亦即要恢復(fù)到古代好的制度和好的思想,拿本位文化來抵制非本位文化。理學亦即為道學,相信自然界有一法則存在。并且有兩條路:一是“敬”,一是“致知”。第一條路主敬,我們可以看出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仍不免要受到宗教的影響。第二條路是致知,亦即擴展個人知識。天地之大,草木之微,其中皆存有一“理”在。在這七八百年當中,理學始終是走這兩條路,并且也成了號稱“中國的本位文化”。而“致知”更為“科學”的路,科學的“目標”。
總括地說,在從前的時代,工具不夠用,材料不夠多。現(xiàn)在則以全世界為我們的材料,以全世界為我們的工具,以全世界為我們的參考,那么我相信有比較新的中國思想可以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