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導讀
《花木蘭》是個古老的故事,并且流傳至今。早些年它還被迪士尼改編成動畫電影,風靡全球。這個故事過于家喻戶曉,所以一定會有同學說:“我連《木蘭詩》都會背了,電影也看過了,為什么還要讀這個故事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確實還是有讀的必要。
與北朝民歌《木蘭詩》的粗獷豪放、迪士尼電影《花木蘭》的奇幻浪漫不同,故事《花木蘭》中傳遞的社會觀念,有需要我們仔細品讀的地方。
總的來說,花木蘭的故事看似尋常,實則不尋常。
替父從軍的念頭就不尋常。
我們太熟悉這個故事,太“先入為主”,以至于忽略了女性“從軍”這件事的艱難程度。不妨讓我們自問:現代社會中,女士兵與男士兵相比,哪個群體的人數多?女軍官呢?女將軍呢?不談軍事,有些職業領域,女性也甚少涉足:無論是廚師、司機這種大眾觀念中重體力、重技能的工作,還是某些行業的頂尖領導者。再深入想一想,當一個女孩想要嘗試進入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行業(比如野外勘探)時,她遇到的質疑與阻礙往往會很多。現代女性的困境尚且如此,古代女性呢?因此,自木蘭 “替父從軍”的念頭產生的那一刻起,她就突破了傳統觀念對女性的束縛。這是極不尋常的勇敢。
看到這里,一定會有男同學說:“好吧,這個故事對女孩很有用,但是和我沒關系。”且慢,請你再往下看兩段。
如果你仔細看這個故事,就會發現木蘭有兩個“不尋常”的伙伴。其中一個,在體格上比其他男性弱小一些,于是受到欺侮;另一個,身材比常人高大魁梧,于是總想用武力解決問題。一開始,高大魁梧的那個看不起木蘭,后來卻被她的英勇與智謀折服,在關鍵時刻,幫助了木蘭。
這兩個人的形象放在一起,很能說明問題。比如,在一些傳統上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并不是只有女性受歧視,男性一樣會受到歧視。這種歧視,直觀上會有體格歧視;潛在的,還會有金錢、權力等方面的歧視。又比如,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一個可以包容弱勢群體、為他們提供發展機會的社會環境,恰恰需要所有人,尤其是強者的支持才能實現。
看到這兒,男同學也不能說這個故事和自己沒關系了吧。
除了人物觀念、形象的不尋常,“木蘭從軍”這個故事自身的隱喻也很不尋常。古來女扮男裝的故事不少,求學有之、做官有之,甚至女駙馬也是有的。為什么“從軍”這個版本流傳得更廣呢?戰爭是慘烈的,總有人希望避開戰爭。假如木蘭不替父從軍,而是選擇嫁人,她能避開戰爭嗎?她確實可以不上戰場,但她也許要承受老父戰死沙場的命運;又或者戰火燒到她的家園,她還是不得不拿起武器反抗。換言之,“戰爭”只是一個隱喻,我們完全可以將它理解成人生的種種困苦艱難。因為在現代社會,戰爭不常見,而困難卻不少。一個人若總是想用省力的方式逃避困難(比如“嫁人”),只怕會陷入更大的人生苦痛。故事寫木蘭英勇從軍,實際上是在歌頌人類直面生活苦痛的勇毅。而這種鼓勵了所有人的勇毅,正是這個故事的極不尋常之處。
在故事結尾,木蘭榮歸故里,這是創作者的美好愿景。在現實世界里,希望看過這個故事的女孩、男孩,都要更加努力。
花木蘭的故事,源于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并沒有確切的記載。為使故事更加生動,書中情節多有演繹,史書中并無確證。
(申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