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美學(中文版)
- (匈牙利)本斯·納內
- 1986字
- 2023-09-05 16:32:24
序言
周憲
“牛津通識讀本”系列在國內外讀書界均很流行,它幾近成為這個時代知識載體的一種象征。系列中的每本書均短小精悍,聚焦某個主題,內容生動有趣,讀來令人興致盎然。譯林出版社很有眼光地引進這套叢書,擇其適合中國讀者閱讀的品種加以譯介,現已很有規模,令廣大讀者喜愛。作為一個對美學情有獨鐘的讀者,我一直期待著這套書中的《美學》問世,現在終于讀到這一卷,且有機會作序,令人高興!
以我的了解,這套書的作者多為某個知識領域的“大咖”,由他們執筆撰寫,權威性和影響力自不待言。但本書作者何方神圣此前我完全不知道,上網搜索后方知本斯·納內為匈牙利人,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現為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哲學教授,按他自己寫的自我介紹,他的專業方向是認知科學和精神哲學,尤其擅長感知研究,美學只是副業而已。不過,副業能做到如此這般,足見他作為歐洲新一代哲學家的潛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本顛覆性的美學導引著作,至少給人以面目一新的印象。也許正是因為納內年輕而不受傳統美學理念束縛,所以他在本書中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創意的美學新觀點。這些觀點不但反映出國際美學界的思潮動向,同時也體現了美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在西方正經歷著深刻的轉型。
首先,納內跳出了傳統美學與生俱來的精英主義窠臼,堅持一種鮮明的美學民主立場,并將這一立場貫徹在諸多命題之中。比如,他反對藝術家或哲學家對美學的精英主義理解,強調美學就在我們周遭的日常生活之中,文身或朋克搖滾并不比所謂的高雅藝術低下,許多日常生活的體驗其實與審美體驗并無本質差異。這一下就打破了美學囿于高雅藝術的限制,轉而以一種平等而開放的視角來審視美學。接著,他進一步明確了美學與藝術哲學的不同,因為美學所思考的范圍遠大于藝術范疇。盡管他所觸及的許多研究案例與藝術相關,但他的用心顯而易見,那就是美學是對我們現實生活的美學審視、思考和參與。這就與主流的藝術哲學研究大相徑庭。往遠處說,自鮑姆嘉通開創以來,美學一直以美的藝術為目標,如黑格爾《美學講演錄》中開篇所定義的,美學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藝術的美,“這門學科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者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本書作者的主張明顯在顛覆這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基本信念。雖然他仍恪守美學這個概念在希臘語中的原初含義,即對感覺經驗的研究,但是由此出發,他卻與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經典美學分道揚鑣。不僅如此,他對美學的理解還與主流的英美分析美學大相徑庭,這一主流藝術哲學拘泥于區分藝術與非藝術,將大量精力放在了藝術的定義上,卻忘了美學最應該聚焦和參與生活。所以,本書提出了一個有啟發性的概念:審美體驗即審美參與。
納內對美學的理解是:美學說到底是一種分析擁有審美體驗意味著什么的方法。換言之,美學是一種對審美體驗的分析,這正是作者擅長的感知與意象哲學研究領域。他以一種調侃的口氣說,一個裁縫對自己手工活兒的體驗與立體主義大師萊熱的體驗別無二致,都可稱作審美體驗。所以,他主張以一種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美學思考方法來理解美學的社會生活參與性,而不是將美學丟在博物館、音樂廳等封閉的藝術場合,任其自生自滅。
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個性化的寫作風格。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風和豐富多彩的個人經歷,并廣泛參照認知科學和心理學領域新的發現,來闡發一些古老的美學原理,或是提出一些新問題。這與許多嚴肅正經的美學研究所具有的學究氣迥然不同,充滿異趣,即使是一些難以說明的美學命題,也多半由作者在深入淺出中解決了。這種文風和寫法也許正是作者為貫徹美學民主精神所做的一次嘗試,不但要在思想觀念上體現美學的民主精神,而且要在文風上堅持平易近人,這也是美學真正進入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徑,最終體現出“牛津通識讀本”作為一種知識載體之初心。
基于這種美學民主,本書合情合理地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審美謙遜”。納內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想以真正全球性的方式來思考美學。美學民主不但體現在他對精英主義美學觀的拒斥中,還呈現在他對非西方美學的敬重中。他寫道:“我們應該始終意識到我們所占據的文化視角,并謙遜地對待我們的審美評價:把它看作從一個非常具體的文化視角做出的評價。我們很容易在美學上感到驕傲自大,或許正是因為它對我們個人來說太重要了。但這也更是我們應該在審美評價時格外謹慎的原因。如果本書有一點重要啟示的話,那就是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更多的審美謙遜。”這句話在當下讀來尤其意味深長——西方中心論或美國中心論仍在流行,不但體現在國際關系上,在學術研究中亦是如此。一個身居歐洲傳統之中的美學家懷想全球,以一種“審美謙遜”來看待非西方美學的價值和意義,這不正是文明互鑒精神在美學領域的真實寫照嗎?
這本書雖沒有什么宏大敘事,卻在娓娓道來的文字中深蘊了美學的思想力量。我在此不過是談些先睹為快的讀后感而已,這本書的價值還有待更多讀者去解讀、感悟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