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閱讀指南
- 全情投入:人生最重要的事
- (美)維塔利·凱茨尼爾森
- 2189字
- 2023-09-01 10:14:31
如果10年前有人告訴我,“你將來會出一部跟價值投資無關的作品”,我必然會笑出聲來。我雖然已經寫了兩部關于投資的作品,但從未以“作家”自居,我認為自己只不過是通過寫作來思考的投資人。“作家”應該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那樣的文壇巨匠,我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寫作而已。
不過,這些年來,我在寫關于投資的內容時融入了很多人生故事——我的童年、我的孩子、古典音樂等。如果說關于投資主題的寫作是一場演出,我的人生故事就是必不可少的配角。育兒的經歷、對死亡的思考、寫作的過程,無一不在改變著我。這些人生故事從配角變為主角也只是時間問題。
成千上萬的讀者來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告訴我,他們雖然是為了了解價值投資而開始翻閱我的文章,卻因其中的人生故事(還有我父親的藝術生涯,后文中會提及)將這些文章一讀再讀。讀者們鼓勵我把這些和投資無關的文字編寫成書,因為這些故事讓他們的人生更加美好。在閱讀我的人生故事時,讀者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仿佛促成了他們期待已久的旅程,讓他們與愛的人共享更多的時光,又或者啟發了他們放慢腳步、體會人生。
這本書關系到每一個人最重要的投資——對人生的投資。
希望其中某些人生故事能夠觸動你,為你的生活增添一些明媚與溫暖,又或者能夠讓你行動起來,填補生活的空白。
書中的故事常看常新,所以我按照主題進行編排,沒有嚴格的時間順序(大家會從故事中孩子們的年齡變化中發現這一點)。剛開始籌備此書的時候,我只是打算把這幾年寫的故事匯集到一起,但是編著編著,我的“寫作人格”愈發顯現,我重寫了很多老文章,又加入了一些新故事。這本書雖然沒有傳統的故事框架,但也不是強行拼湊的小故事集錦。我在寫作時就已經仔細規劃了它的閱讀順序。
本書分為6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活的學習者”。這部分有自傳的性質。它會帶你去往我在蘇聯度過的童年,了解我姑姑成為“叛徒”的經歷、我們家是怎樣移民去美國的,以及我們初到美國的生活。
“全情投入”這一節提供了閱讀本書的視角,其中涉及每個人在創意性活動中如何找到意義。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也成為本書的標題。
為人父母對我來說是最有教育意義的旅程。相關的故事中充滿了育兒的快樂和失誤(因為孩子們來到世界上時并沒有附說明書),還有成長。為人父母應該是成年之后對人改變最大的經歷。
在第二部分“誕生在路上的思考”中,我分享了與家人在美國的圣菲和舊金山,以及在瑞士、法國和意大利旅游的經歷,我討論的話題從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如何讓你的宜家之旅更加精彩,到杰斐遜式餐會,再到生魚片的卡路里含量。如果這部分激發了你一絲了解世界的意愿,那我就成功了。
在“每天一點兒改變”這一部分,我不是在提供建議,而是在分享自己如何建立良好的習慣,包括飲食、睡眠、健身、冥想,通過試錯鞏固新的好習慣。我也會分享一位朋友在我婚前提出的理財建議,它成功消除了我的婚姻中關于財產問題的所有爭吵。
在本書的初稿快完成時,我偶然發現了斯多葛哲學,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擱置了寫作工作,開始了為期5個月的學習和探索,最終寫出了“斯多葛主義”。這部分在本書中自成一體,包含了“操作系統”和“價值觀與目標”。“操作系統”闡述斯多葛主義為什么是可應用于生活的操作系統,“價值觀與目標”討論斯多葛哲學中的價值體系如何給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感和意義。
“全情投入的創意”這部分的主題是創意。
創意也是貫穿本書的線索,我發現創意就是讓生活更有意義的秘訣,也是我每天早上起床的動力。
我分享了寫作的藝術以及過程,也分析了聽重金屬搖滾樂為什么會有助于提升寫作水平。你將了解我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如何讓自己在管理公司、研究投資的同時持續關愛家庭,而且還能保持寫作上的產出,平均每年完成的創作字數都接近一本書的字數。
“歌劇、痛苦與投資”一節回顧了我人生中最為艱難的事業低谷,提供了應對痛苦的方法和工具(基于斯多葛主義)。
在創作“生命的旋律”這部分時,我深受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影響。我探索了柴可夫斯基身為作曲家的創作過程,經歷過寫作痛苦的我深有同感。當然,我知道在所有創意工作中,這種痛苦掙扎普遍存在。
這部分內容涉及柴可夫斯基、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肖邦、柏遼茲以及布魯克納等音樂家,帶我們走入古典音樂巨匠的人生。
古典音樂及其作曲家看似與本書關系不大,其實不然,他們的故事依然沒有脫離創意的主線。今天,這些音樂作品依舊撼動人心。這些音樂家被稱為天才,他們的才華與成就在后世看來如此耀眼,但在他們所處的時代卻并非如此。正如每個普通人一樣,他們也經歷過懷疑與不安,在創作過程中備受煎熬,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他們的故事也給我們帶來了有益啟示。
“有意義的生活的藝術”探討了藝術和技藝框架,將全情投入、斯多葛哲學、創意以及從古典音樂巨匠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發串聯起來。同時,我也打破了“第四堵墻”。
最后,如果有讀者對我為什么人到中年就急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感到困惑,“未完待續”提供了答案。
我個人建議,把全書的每一部分當作郵箱中收到的郵件,讀完一部分后,你可以稍作休息,然后再繼續讀。
我對待這本書的方式就像是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對待自己的學生。在教學的時候,他從不把自己當作醫生,而是把自己看作病人,就像在向同病相憐的患者描述自己的療愈過程。[1]來,我們一起來探討生活、創意、哲學、音樂以及其他有趣的話題吧。
注釋
[1]D.Robertson,How to Think Like a Roman Emperor(St.Martin's Publishing Group),p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