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初的化石獵人:古典神話與史前巨獸
- (美)阿德里安娜·梅厄
- 4135字
- 2023-09-04 14:54:11
1
守衛黃金的格里芬
一個古生物學傳說
夏末的一天,我登上了從雅典開往薩摩斯島的夜班輪渡。薩摩斯島屬于希臘,瀕臨土耳其海岸。我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座位于米蒂利尼的小型博物館。米蒂利尼是一座位于薩摩斯島腹地群山之中的村莊。我受到一本老舊的旅游指南的吸引,想要去參觀從村莊北部發掘出的巨型骨骼。這些骨骼發掘自一片干枯的河床,當地人把那里稱為“大象墓園”。旅游指南中提到,這些骨骼自19世紀80年代起就被存放于村內郵局樓上的一間屋子里。其中一具骨架被命名為“薩摩麟”(Samotherium),意為“薩摩斯的怪物”。
據古希臘作家所言,薩摩斯島巨大的骨骼化石早就為好奇的旅行者們所知了。因為對奇幻生物的傳說起源于古人看到的未知的已滅絕動物骨骸這一可能性很感興趣,我很關注現代的古生物學發現和關于巨型骨骼的古代故事之間的一些巧合。我想知道那些薩摩斯化石中有沒有和古典神話中的格里芬有相似之處的化石。在雅典的那年,追尋這種守衛著金子的獅身鷹嘴的神秘生物的真實身份,成了我的執念。我知道,17世紀以來,古典學家、古代史學家、藝術家、科學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動物學家都堅持認為,格里芬只是一種把獅子和鷹拼湊在一起的想象中的生物,一種用來代表機警、貪婪或者開采金子的難度的人造符號。我懷疑事實可能與此大相徑庭。1
我認為,格里芬算得上是古生物學傳說的典型案例。這種生物并非簡單的拼湊,它和希臘傳統中的珀加索斯(Pegasus,生有雙翼的飛馬)、斯芬克斯(Sphinx,獅身人面獸)、彌諾陶洛斯(Minotaur,牛頭人)和上半身是人而下半身是馬的半人馬(Centaur)都不一樣。我們可以看出,后面這些是想象力拼合的產物。事實上,格里芬在希臘神話中并沒有一席之地。格里芬是民間傳說的產物,我們可以在自然之中找到它的蛛絲馬跡。2
與其他生活在過去的神話時代的怪物不同,格里芬并不是神的后代,也與希臘眾神和英雄的事跡無關。事實上,人們認為格里芬是一種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動物。在遙遠的亞洲地區,勘探金礦的普通人還曾遇到過格里芬。現代歷史學家曾將論及格里芬的古希臘、古羅馬作家批判為容易上當受騙的傻子或者以幻想亂真的罪犯。不過我發現,這些人在描述格里芬時,并未使用聳人聽聞的措辭。格里芬被簡單描述為一種成雙或成群出現,在地上做窩,守衛金子,并以馬、鹿甚至人類為食的生物,它們不具備超自然的能力。格里芬最顯著的特征歷經多個世紀依然保持一致:這種動物四肢著地行走,還有十分強壯有力的喙。這種集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特征于一體的怪異組合,正是我期盼能在薩摩麟骨架化石中找到的(見圖1.1)。

圖1.1 帶有紅色圖案的杯子,杯身繪有格里芬與游牧人,制作于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初。圖片由本書作者繪制,參照R. A. 瓦洛泰爾(R. A. Valotaire)的《特平·代·克里斯收藏室的彩繪陶瓶》(Vases peints du Cabinet Turpin de Crissé),刊登于《考古評論》(Revue Archéologique)1923年第17期第51頁
第二天一早,渡輪到達薩摩斯島,我發現不起眼的小島考古博物館就藏在公共花園的后面。于是我決定在去米蒂利尼之前先去看看。在博物館里,我興奮地發現了上百件青銅格里芬藏品。這些藏品是德國和希臘的考古學家在赫拉神殿廢墟中發現的。這些格里芬是伊奧尼亞(位于安納托利亞西部)手工匠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半身像,用于裝飾大型青銅碗的邊緣。這些青銅器于公元前8—前6世紀被獻祭給赫拉神廟——那正好是第一批關于格里芬的書面記錄出現在希臘的時間段。我花了一早上的時間,給一排排的格里芬青銅像畫素描,想要用我的筆記錄下它那有力的鉤狀的喙,那巨大的圓睜著的眼睛和它那兇惡的掠食者氣場。我注意到,有些格里芬的頸部有羽毛,有的則像蜥蜴的脖子那樣布滿鱗片。很多格里芬有長長的耳朵或犄角,或者前額有突起。大多數格里芬的翅膀都十分呆板,程式化十足。
我在給這些格里芬畫像時,一直暗自琢磨著能從存放在米蒂利尼郵政局樓上那間房里的化石中發現些什么。我注意到這些格里芬主要分為兩種:對于那些線條優美流暢,修長的脖子上還裝飾著渦狀花紋的格里芬,我總是一眼略過;面對那些多半是出自更早時期的工匠之手的看起來塊頭粗大、皮糙肉厚的格里芬,我則會駐足觀看。這兩種格里芬的對比看起來就像是經過美化的肖像畫和自家擺放的動物標本一樣。這些笨重的粗脖子陸生野獸并不能像藝術史學家所推崇的那些古典時代的格里芬那樣給人帶來美的感受。但是,我卻被它們散發出的那種勃勃生機和粗獷質樸的外表中體現的真實觸感打動了。這些早期格里芬塑像竟是如此寫實,如此栩栩如生!我盯著它們那強有力的喙、空蕩蕩的眼窩、皮實的頸部和棱角遍布的頭骨,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涌上心頭——它們看起來太像史前動物了!
我沖出博物館。我必須立刻去碼頭租一輛摩托車,趕到米蒂利尼去,找到保管存放化石房間鑰匙的人!那天下午,天氣炎熱,令人昏昏欲睡。出鎮的小路陡峭而泥濘,好在路上車輛并不多。我只碰上幾只慵懶的山羊,還有一輛低底盤的、帶尾翼的紅褐色道奇車。一尺長的毒蜥在大石頭上曬著太陽,后面就是千年以來出土了無數化石化骨骼的群山溝壑。
公路蜿蜒而上。最終,我到達了米蒂利尼,總算享受到了懸鈴木投下的最后一絲陰涼。我來到小郵局,說明了自己的請求。郵局管理員匆忙去找村長,村長拿著老舊的鑰匙打開了郵局樓上的房間——薩摩斯古生物博物館。陽光穿透臟兮兮的玻璃,一大堆巨大的頭骨、椎骨和股骨化石出現在我的視野中。老管理員把那些發黃的剪報指給我看:穿著背心的工人們汗流浹背地和穿著西服的人們一起,站在從河床中冒出來的巨型骨骼邊照相。老管理員把薩摩麟的頭骨和股骨放在了玻璃展柜里,這些骨骼都已經化石化,令人十分驚艷。薩摩麟的股骨大小是人類股骨的兩倍,頭骨則約有2英尺(約0.6米)長,有兩個骨質的角,一對巨大的眼窩,還有巨大的牙齒,但很遺憾,沒有喙(見圖1.2和圖1.3)。

圖1.2 薩摩麟頭骨,約2英尺(約0.6米)長,1923—1924年發掘自希臘薩摩斯島。照片由尼科斯·索羅尼阿亞斯提供

圖1.3 本書作者與肢骨化石展柜合影,1988年于希臘薩摩斯島古生物學博物館舊館。照片由喬賽亞·奧伯拍攝
想象一下,700萬年前,長頸鹿那巨大的祖先就在這片今天用來放牧山羊的土地上吃草,這是多么奇妙!這些外表嚇人的化石肯定曾讓古代薩摩斯的農民大吃一驚,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意識到,古代人類關于格里芬傳說的靈感一定來自更遙遠的地方。3于是,我回到雅典,著手進行更多研究。我坐在美國雅典古典研究學院圖書館緩緩轉著的吊扇下,伴隨著知了與鴿子在窗外無花果樹上發出的單調的聲音,開始對古老的格里芬傳說進行深入研究。
一位德國地質學家于1827年在西伯利亞搜集到的古生物學神話,似乎為揭開古代格里芬的身份之謎提供了線索。因在西伯利亞進行的調查而榮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獎章的格奧爾格·阿道夫·埃爾曼(Georg Adolph Erman,公元1806—1877年),還曾對當地民族志資料進行了搜集。埃爾曼認為,西伯利亞地區的風俗、語言和口傳歷史與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對古代斯基泰人的描述十分一致,而格里芬的故事最初正是由古斯基泰人傳給古希臘人的。和那些古代的游牧民族一樣,這些北烏拉爾地區的現代土著也會挖掘金沙。他們告訴埃爾曼,他們常常能見到巨型鳥怪的遺骸,這些鳥怪早已被他們勇猛的祖先通通殺死了。
埃爾曼辨認出這些怪物是冰川時期犀牛和猛犸象的遺骸。這些骨骼嵌在泥炭層中,覆蓋于沿河分布的含有金沙的巖層之上(這些河流最終流入北冰洋)。盡管這些西伯利亞人爽快地承認,他們其實明白這些巨獸并不是鳥,但他們還是把這些犀牛角稱為“鳥爪”。他們告訴埃爾曼:“我們已經習慣這么說了,我們知道犀牛長什么樣。”4
對于給化石起慣用名,中國人和西伯利亞人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即便中國人早就意識到有些遺骨化石屬于鹿和馬,他們還是把所有已滅絕動物的化石都叫作“龍骨”。想想看,“恐龍”(dinosaur,拉丁文為dinosauria,意為“可怕的蜥蜴”)一詞也是如此:即便我們知道這個名字會讓人聯想起關于恐龍的很多過時的觀念——冷血、行動遲緩、沒有智慧,我們還是管這種動物叫“恐龍”。關于“dinosaur”一詞的歷史來源,蒙大拿州的古生物學家杰克·霍納指出,對詞根“saurian”(蜥蜴類的)的不當使用固化了對恐龍的形象與行為的“未經驗證的假設”。正是這個名字塑造了古生物學家的“搜索形象圖”(search image),導致他們“忽視,誤讀或駁斥”了那些與“冷血蜥蜴形象”不符的證據。霍納的“搜索形象圖”概念,即在搜尋證據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地通過對材料進行審視來聚焦特定的圖像樣式或特征組合。這在本書中非常有用。范圍狹窄的“搜索形象圖”可以助力科學研究的完善,但它們同樣可能讓研究人員忽略潛在的重要信息。5正如我們將在下文中看到的那樣,“搜索形象圖”也影響了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他們的習慣就是將這些超大號骨骼化石視作英雄或巨人的骨骼。
1848年,埃爾曼宣布,他在西伯利亞金礦工人間流傳的鳥怪傳說中發現了“希臘格里芬故事的原型”。埃爾曼的理論并沒有在學界激起波瀾。直到1962年,才有一位叫J. D. P. 博爾頓(J. D. P. Bolton)的古典學家對此進行了反駁。博爾頓寫道,埃爾曼的調查對象居住在北極圈以內,位于格里芬傳說發源地——中亞阿爾泰山脈——西北2000英里①(約3218.7千米)處。6除此以外,格里芬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喙,而犀牛和猛犸象的頭骨都沒有喙。就像我早先對薩摩斯怪獸薩摩麟充滿期待,最后卻落空一樣,埃爾曼對格里芬身份的認定既選錯了化石,又選錯了地點。
但是,埃爾曼認識到格里芬的出現源于人類對史前動物遺骸的觀察,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博爾頓對格里芬地理起源的強調也沒有錯,因為公元前700—公元400年,對格里芬的所有描述都將格里芬的故土指向同一個地方——中亞地區的不毛之地。那里的游牧民族被稱為斯基泰人(現在被稱為薩卡—斯基泰人),他們在古代曾經尋找過金礦。這一沙漠地帶很不起眼,以致地圖設計者通常讓書頁裝訂處直接覆蓋那個經緯度位置,使其地形就像被沙暴掩蓋了一樣,在書面上根本體現不出來。
在本書接下來的部分,我將為大家拼湊出斯基泰人的格里芬拼圖。我認為,格里芬是人類根據化石想象史前動物的嘗試的最早記錄。但是,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能知道格里芬的存在,是因為掌握文字的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將其記錄了下來。他們保存的民間傳說殘篇將為我們解開一個在人們心中縈繞了2700年的古生物學謎團。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將會看到,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是怎樣解讀自己土地上出現的這些巨大骨架化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