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4章 會議(1)

朱由檢自上朝以來,便知道人越多,意見便越多,于國家大事的商議上,并無好處。

故而若逢大事,多只召見部分朝臣,開小會以決大事。

……

“諸卿就坐如次!”

待人來齊后,朱由檢便讓自己的信賴之臣在早就安排好的位子上坐下。

與上次內(nèi)閣會議相似,

座椅皆是排列擺放,正對著的前方,擺放著一塊巨大白板。

左側(cè),是上次在內(nèi)閣貼滿紙條的“大明國事圖”;右側(cè),則是放大了數(shù)倍的遼東、直隸、漠南草原并直隸地區(qū)的地圖,繪制詳細,且用朱筆圈出來了附近邊關,以及遼東同登萊之間海上諸島。

想來是陛下又要列證據(jù),宣講國情了。

有過經(jīng)驗的李標等人面色如常,只將手放在膝上,正襟危坐,靜待天子訓示。

其他人未曾見過這般場面,不由好奇觀望一二,不久后便收斂神色,同樣等著天子開口。

朱由檢仍舊站立,雙手扣著革帶,沉聲說道,“再過段日子,便是崇禎元年。”

“朕欲有所作為,且初步定了些方面的事物,今日特請諸位愛卿過來商議。”

對著猜測的臣子,朱由檢轉(zhuǎn)身在白板上并排寫到:

政務、民生、軍事!

“陛下可是要實行新政?”

李標一看天子劃出的范圍如此之大,又言是“元年要務”,便出口詢問道,有些擔心天子操切,要對整個江山,進行一次上上下下的整頓。

雖然李標并不反對新政,也早有意愿,變革一潭死水的朝堂,可變法自古以來并非易事,哪能大踏步的行來?

朝廷沒有錢和人吶!

朱由檢只點點頭道,“不瞞卿家,朕的確有新政變革之意!”

轉(zhuǎn)而他又對李標含笑說道,“不過先生且安心,朕知道欲速則不達和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走快了,是會摔跟頭的!”

“故而崇禎元年,朕雖要在這三大塊上著手用心,卻有更細致的安排!”

于是李標安心坐下。

朱由檢背對著大臣,又在白板并排的三行字下,各自補上細節(jié)。

如“政務”之下,以兩張紙條貼上,分別上書“考成”“實官”和“選才”。

“民生”之下,則是貼上“賦稅”“生民”“莊田”等條子。

“軍事”之下,為“民亂”并“遼東”二事。

眾臣先后看去,倒是能猜到大體狀況,知道天子之意。

李標因接手了對京官們的年底清查,成效雖豐,卻也更加了解到官場之糜爛。

六部之中,按時到值的官員都少,何況他處?

京城天子腳下尚且如此,何況地方?

故而嚴行考成,責備官員實心用事,不再清談無為,誠有必要!

至于“實官”,則是在考成官員經(jīng)歷后,對之或提拔或罷免,將萬歷朝以來因懶政而遺留下的官員缺位、抽簽選官等弊病,進行更正治療,使官員能待在合適的地方,為國效力。

這實在是一件好事!

于是李標率先開口贊同。

其他臣子也都是務實之人,多恨此前的天子懶政怠政,以至于朝廷上下,松松垮垮,全然沒有體統(tǒng)。

如今天子主動提出要嚴格管理,再興考成法,誰會反對?

即便是與會的錢龍錫,在其他人全然稱贊的情況下,也不敢亂開口。

他素來是喜歡明哲保身的。

何況再興考成,是天子提出的,到時候百官覺得約束,要發(fā)抱怨,也發(fā)不到他的頭上。

故而錢龍錫也是唯唯,將他身為東林黨魁的圓滑和自利發(fā)揮了出來。

至于“選才”,卻讓部分臣子不解。

“元年一至,陛下廣施恩德于天下,自然會有恩科,而恩科一開,便有英才來投,陛下坐等便是,何至于再生選才之憂?”

劉鴻訓拱手問道。

身為科舉考場上的得勝者,臣子們自然覺得,如今得科舉八股之制,雖有缺陷,但仍足以為國取才。

不然的話,

他們又從何而來?

何況天下人才,如鯽魚過江,天子一旦有振奮之心,何愁無人輔佐?

“朕自然不擔憂科舉選人。”

朱由檢搖了搖頭道,“科舉之制,自隋唐以來開創(chuàng),流傳至今,仍為國家掄才大典,可見實有長處。”

“八股之體,嚴格講究,規(guī)范做答,于學子寫來,也是有易處的。”

“只是這科舉考來考去,只考經(jīng)義文典,出題之人都出膩味了,何況學子?”

“朕想要更加知實務的人才,若是要聽人講圣人之書,學那大道理,朕難道自己不能去看?不能去聽?”

劉鴻訓聞言輕輕皺眉,知道天子這是在明示對科舉內(nèi)容的不滿。

自祖宗定制以來,科舉內(nèi)容無非是四書五經(jīng),翻來覆去的考了兩百多年,著實也老套了。

像他們這樣為官多年的老臣,也的確能感覺到讀書當官之間的差距——

圣人的書讀來可以,

拿來做卻著實艱難。

可人若是不學圣人之言行,又如何追圣往之,扶天地之正氣,揚世間之道德?

何況定下科舉范圍的,乃是太祖高皇帝。

天子要想改,首當其沖的便是“祖制”,其次才是天下間皓首窮經(jīng)數(shù)十年,已然無法回頭再研究其他學問的士人。

劉鴻訓想要勸諫天子不必如此多思,卻不知如何開口。

約莫他內(nèi)心深處,也是希望后繼之人,能是處處都懂,樣樣皆會的人才吧。

只死讀書,讀死書,養(yǎng)出來的多是東林黨那般的人物。

好在朱由檢并未強硬表態(tài)。

同安撫李標的話一樣,他對劉鴻訓說道,“崇禎元年,不會大動干戈,劉先生且放寬心。”

“明年的恩科,照例舉行,朕只管殿試出題。”

“只是科考終究不能將天下人才全然網(wǎng)羅入手,朕又不愿見滄海遺珠,故而想在科考之外,再設制科,選取一些擅長算學、研發(fā)、匠造之人才。”

所為“制科”,是指在正常科舉考試之外,因皇帝需些特殊人才,故而臨時開設的特殊科考。

制科非常選,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具體科目和舉罷時間均不固定,屢有變動,故而不成定制。

唐時制科甚盛,至宋代,貢舉大為發(fā)展,而制科則趨于衰微,乃至于到了大明朝,數(shù)百年間,從未開設過制科。

朱由檢初生此念頭時,還在琢磨,該如何說服臣子,讓他們接受自己這打破常規(guī)的一手。

誰知道翻閱典籍,才知道自己所擔憂的“科考不足之處”,已然為古人所察覺,并以制科補全。

大明朝雖從未有過制科,可也沒有相關約束,祖制再如何,也沒提到不準子孫開制科的。

加上前朝的確有過這般例子,有“托古”之名,故而朱由檢講來時,口氣慎重,目光篤定。

眾臣聽了,有些不以為然,有些暗中排斥,有些則是滿心贊同。

譬如徐光啟,

他對天子提出要重視算學不久,天子便拿出制科,要為算學揚名,如何不讓他激動?

徐光啟當即附和!

畢自嚴、袁可立等老臣都是經(jīng)歷過地方實務的,也清楚算學之便利,只沉吟一二,便也認同點頭。

再過一會,李標等崇尚實事之人也拱手稱贊天子的愛才之心。

如此一來,同意的人數(shù)已然有了一半,哪怕有人擔心這大明朝的首例制科會引起波動,不愿天子行此超常之舉,也無話可否了。

畢竟今日開參與會議的,都是朱由檢在意的臣子,給自己湊起來的班底。

他們既重視實際治國之效用,也愿意逢迎天子之心意。

哪怕有異議,也不會像在朝堂上時胡亂開口,一言不合便彈劾對方。

只要天子的確有理,又有多人贊同,此事便通過了!

朱由檢由此也感受到“大事開小會”的好處。

不用與人浪費口舌做爭辯,聽一些亂七八糟的人提出亂七八糟的意見,著實松快!

如此,

崇禎元年要做的政務大體預備,只等實際操作之時,再行縫補增添。

至于“民生”部分,朱由檢則是請畢自嚴起身答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手房| 聂拉木县| 江阴市| 登封市| 定陶县| 朝阳市| 广南县| 平度市| 延边| 仁寿县| 锡林郭勒盟| 通海县| 高邑县| 聊城市| 德令哈市| 高要市| 山东| 汽车| 和林格尔县| 昌乐县| 重庆市| 虞城县| 富源县| 柞水县| 抚顺市| 长沙县| 兖州市| 宝丰县| 鄢陵县| 于都县| 西乌珠穆沁旗| 周口市| 当涂县| 涞水县| 黄龙县| 宁明县| 临朐县| 北京市| 西昌市| 汤阴县|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