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結束
- 朕就是中興之主
- 搬磚呢別鬧
- 2069字
- 2023-09-18 00:10:35
有些官員一愣,心想今日這么大的場面,是為了斗魏忠賢擺出來的,怎么魏忠賢還沒吭聲,當朝首輔先走人了?
朱由檢同樣有問題要問黃立極,卻被其先截斷。
黃立極一臉慚愧的解釋道,“陛下的確有心中興社稷,故而老臣不能再貪戀權位,以阻陛下。”
“臣自任職首輔以來,少有作為,更無功勞于國,甚至……還同內官有所往來。”
“陛下今日怒斥群臣,老臣自思自愧,念報國之法,唯去位讓賢而已!”
這話說來,
一半真心一半假意。
真心自然不用說,他黃立極還沒有壞到最低線,只是行事畏縮,寧愿當個紙糊閣老,而不愿承擔罪責。
至于假意,也在于今日之場景,實在把他這上了年紀的老頭子嚇得不輕。
自打天子設立內檔司,黃立極還真沒怎么注意過有關自己的彈章。
王承恩大聲一念,他才恍然大悟——這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多的是人在找機會捅死他!
今天是因為魏忠賢這個靶子太大,大部分火力都打在了他身上,自己只是被附帶傷害了。
可等魏忠賢倒了呢?
黃立極不敢多想,自覺無力承受那樣的痛苦,還不如先跑路!
“老先生,朕才說完話,你就要告老還鄉……不是打了朕的臉嗎?”
“還有一月就到崇楨元年了,且再緩緩吧。”
朱由檢看出了黃立極的打算,心中怒火都被這老貨給氣的下去了些。
結果黃立極才期期艾艾的把烏紗帽重新帶上,被眾人忽視已久的崔呈秀又跳了出來。
“臣彈劾東廠太監魏忠賢!”
……
朱由檢一見,自然知道這是父子翻臉,互相捅刀了。
崔呈秀自問,自己對閹黨有大功勞,和霍維華并為“智囊”,幫助魏忠賢把持朝政。
結果呢?
霍維華被天子當即下詔獄,至今未出。
自己在毫不知情之下,被魏忠賢指使人攻擊彈劾,一旦落實,只怕下場跟田爾耕沒什么兩樣。
如此,
他心中怎能不恨!
英明天子在位,且有霍維華在手,他的罪責肯定會被翻出來的。
既然逃不過,不過拉個墊背的下來,讓自己死了也痛快!
魏忠賢臉色白了又紅。
崔呈秀為他“好二兒”,自己做的惡心事,對方知道不少。
甚至崔呈秀性格,比起長袖善舞,注重跟所有人搞點關系的霍維華還要激烈。
一旦被逼的無路可走,崔呈秀是真的敢拼一把,讓誰都不好過的。
魏忠賢見他竟然要反殺干爹,心中怎么會不急切?
這時候,還有最開始進來的錢嘉征偷偷開口,“是啊是啊,大家都在彈劾魏忠賢這個狗賊呢!”
他被皇帝撕下了文質彬彬的皮囊,隨后百官也因他,而由點及面的被皇帝罵了一頓,此時既想著當個鵪鶉,又忍不住提醒一下群臣百官,自己的存在感。
好歹,
要尊重下“始作俑者”吧?
朱由檢并不理他,只是冷聲對著魏忠賢呵斥道,“你這個狗奴才,現在還要裝弄作啞,讓朕為難?!”
魏忠賢于是撲通一聲跪下,也不知道說什么,先是瘋狂磕頭,帽子都被他磕掉了,然后額頭迅速破開一個大口子,瘋狂流血。
“老奴……老奴愿去為先帝守陵!”
當著群臣之面,魏忠賢不敢狡辯,只是痛哭流涕。
“先帝為了你,名聲都成了什么模樣,朕哪能再讓你去禍害!”
朱由檢拂袖對著眾臣說道,“昨日彈今日彈明日還要彈,這種事情朕不想再看到,爾等且回去讀讀圣賢書,提高點自己的德行,再來對著別人指手畫腳!”
“至于魏忠賢……朕的確會去處置,但還是那個意思,事關重大,不可輕忽!”
“寧國公,你是這老奴才的侄子,且先替叔叔分擔些罪責,回家自省吧!”
被嚇壞了的魏良卿愣愣的點頭,輕輕應事。
“另外,既然大家群情激憤,要求朕懲治貪官污吏賊奴,那朕也不能不管!”
“畢卿郭卿,你們主管戶部之事,那朕就給你們一個任務,且把直隸的財物好生查查,免得到時候朕抓出來奸賊要將之抄家滅族了,連他家底多少都不清楚!”
朱由檢對眾臣彈劾魏忠賢一事,高高舉起,又輕輕落下,轉身就換了個話題。
“李先生,你是個正直君子,朕且拜你為吏部尚書,趁著這年底空閑,考核下京中官員!”
“登基這幾個月,大事沒幾件,吵架倒是吵翻天了,朕看這當官之人,也不能跟當兵的一樣閑著,人一閑就要生事!”
等那些官員手上忙起來了,就沒有這么好的精神去打嘴炮了!
除此之外,針對官員的考核,也不是朱由檢突發奇想。
如畢自嚴、徐光啟等人面圣時,便跟朱由檢陳述了一番大明朝眼下的弊病,其中最緊要的一條,便是“人事不修”,同朱由檢在內閣會議時說的話不謀而合。
而大明朝也不是一直人事不修的,
近幾十年來,朝政怠惰到這樣的地步,主要原因還是在當年神宗的懶政上——
朱由檢他爺爺的懶政到達了各種地步呢?
且不說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事,
便說六部尚書這種國家中樞之臣空缺了,他也不任命,直接將之空置在那里。
之后朝堂上諸多官位空缺,大明朝政幾乎陷入了停擺的境地。
大明朝的體制下,皇帝不做事,官員沒人當……那這人事還能順暢執行嗎?!
于是,剩下的那些有心振作的臣子終于忍不下去,多次勸諫神宗,這才使得神宗慢吞吞的出場,聽了一些臣子的建議后,定下了一個解決方案。
不就是沒有安排官員就任嗎?
天底下多的是人愿意當官!
直接把那些愿意當,且有資歷當的人找出來,然后抽簽!
沒錯!
大明朝的選官制度,便是“摯簽制”!
時至今日,仍舊沿用。
朱由檢初聞此事,大為震驚,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為什么一個國家的官員,會用抽簽來決定!
哪怕有人意識到這事兒的離譜,提前畫了個范圍出來,當什么官需要怎樣的資歷功勞等等……
可到底,
不是一個正常的選人用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