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責任”的帝國:近代日本的擴張與毀滅1895—1945
- 商兆琦
- 4783字
- 2023-08-28 16:16:55
四 甲午戰前的東亞政局
甲午戰爭是本書所有故事的起點。這場戰爭不僅改變了中國、日本、朝鮮的國際地位和歷史命運,還給了俄國可乘之機,使其進一步向東亞擴張。
影響深遠的甲午戰爭
從長遠來看,沒有甲午戰爭,就不會有“滿洲”和朝鮮問題。沒有“滿洲”和朝鮮問題,就不會有日英同盟。沒有日英同盟,就不會有日俄戰爭。沒有日俄戰爭,就不會有關東軍。沒有關東軍,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沒有九一八事變,就不會有偽滿洲國。沒有偽滿洲國,就不會有七七事變和太平洋戰爭,更不會有日本的戰敗和投降。當然,歷史不能用如此線性的發展觀來描述。但甲午戰爭引發的連鎖反應,無疑構成了日本帝國興亡進程中的重要開端。
日本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它戰勝了東亞的主要對手,攫取了2.3億兩白銀,割占了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并迫使清政府開放通商口岸。甲午戰爭使日本在朝鮮建立了優勢地位,為15年后吞并朝鮮奠定了基礎。同時,日本也讓西方列強認識到,在遠東地區崛起了新興的強國,與頑固不化的清政府相比,它更愿意接受西方的游戲規則,是一個值得拉攏的對象。
對中國而言,甲午戰爭終結了中朝之間數百年的宗藩關系,清政府勢力就此退出朝鮮,東亞傳統世界秩序宣告瓦解,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甲午戰敗還深深地刺激了中國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他們開始尋求變革,救亡圖存。另外,清政府為籌備巨額對日賠款(幾乎是年收入8900萬兩白銀的近三倍)而大舉借貸。以此為契機,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一步加劇。
對朝鮮而言,甲午戰爭切斷了它與中國的宗藩關系,使其周邊的國際環境更加險惡。日本一心想要吞并朝鮮,對朝鮮內政蠻加干涉,引發朝鮮國內的反日和恐日情緒。在俄國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后,朝鮮政府開始倒向俄國,俄國在朝鮮的影響力迅速增加。
最后,俄國通過主導“三國干涉還遼”參與到東亞國際政治和經濟競爭中來。清政府決定聯俄拒日,1896年6月,雙方簽訂密約防御日本。中國允許俄國修建縱貫黑龍江與吉林通往海參崴的“中東鐵路”[36],俄國則提供大量貸款,協助中國提前償還了對日本的賠款(從7.5年提前到3.5年還清,從而節省了部分利息)[37]。1898年,俄國強行租借旅順和大連,并于1900年侵占“滿洲”。此后,日本和俄國圍繞朝鮮和“滿洲”展開激烈爭奪,最終引發了日俄戰爭。
這場意義深遠的戰爭是如何開啟的?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日本局勢。
“剃刀大臣”陸奧宗光
日本從1885年起實行內閣制,第一位首相是伊藤博文。其后,黑田清隆、山縣有朋、松方正義等元老也曾擔任首相。但他們的任期都不長,主要原因是與政黨不和。政黨利用預算審議權對內閣發難,內閣則利用手中的警察權干預選舉。雙方爭持不下,摩擦不斷,國政運營舉步維艱。
1892年,元老們為了打破僵局,推舉伊藤再次組閣。伊藤說:“我可以出來,但你們也要支持我的工作,否則恕難從命。”[38]于是,山縣有朋、黑田清隆、井上馨、大山巖等人紛紛出馬,一起入閣擔任大臣。這屆內閣實力超強,被稱為“元勛內閣”(1892年8月—1896年9月)。不過,內閣成員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外相陸奧宗光。
陸奧既不是元老,也不是藩閥,為什么能擔任外相這一要職?那是因為他既聰明又有才干,深受伊藤博文的青睞。陸奧才思敏銳,手腕凌厲得像剃刀一般,時人稱他為“剃刀大臣”[39]。
陸奧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生于和歌山藩,與坂本龍馬是密友,兩人一起參加明治維新,龍馬被刺殺后,陸奧曾為他尋仇。明治維新后論功行賞,他也被授予過重要的官職。然而沒過多久,便因對明治政府的施政不滿而辭職。幾年后,西鄉隆盛在鹿兒島發動叛亂,陸奧積極響應,陰謀顛覆政府,事敗后被逮捕,處以五年監禁。在獄中,他翻譯了英國哲學家邊沁的名著《道德與立法原理》。
陸奧入獄四年后,蒙天皇大赦,提前獲釋。伊藤認為陸奧是難得的人才,勸他去歐洲游學。到歐洲后,陸奧勤思苦學,迅速掌握了現代國家運作的基本原理。回國后,他在伊藤的安排下進入外務省,很快被提拔為駐美公使。另外,陸奧有個門生叫星亨,是自由黨的高級干部,在陸奧的運作下做過眾議院議長。伊藤邀請陸奧入閣,也是想利用陸奧和星亨的私人關系,尋求與自由黨的合作。
陸奧沒有辜負伊藤的厚望,在外交事務上取得累累碩果,被視為現代日本外交的奠基人,位于東京霞關的外務省入口處至今仍矗立著他的銅像。陸奧還是位慧眼識珠的政壇伯樂,他發掘過星亨、原敬和加藤高明這三位政治天才。星亨是明治后期最強力的政黨政治家,而原敬和加藤高明則作為首相主導了大正民主化進程。
內閣與政黨的對立
甲午戰爭爆發前,內閣與政黨關系險惡。政黨要求節減行政經費,休養民力,內閣無法同意。而內閣想增加預算,必須通過議會這關。在審議預算時,政黨屢屢作梗,連續擊垮了兩屆內閣。預算案通不過,元老們很是焦躁。東亞國際形勢緊迫,尤其是來自中國和俄國的軍事壓力,讓他們產生了危機感。
先說俄國。俄國此時正向遠東地區擴張。1891年5月,橫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鐵路動工,這條鐵路連接了莫斯科和海參崴,可以運輸軍隊,也可以輸送資源。1892年,俄國又著手在海參崴建設軍港,并派艦隊駐扎于此。隨著歐亞陸海兩路的貫通,日本感到來自北方的威脅劇增。
再看中國。北洋艦隊已兩次到訪日本,名義上是訪問,實際上是示威。[40]北洋艦隊擁有兩艘7000噸級的德制鐵甲艦——“鎮遠”號和“定遠”號。第二次訪問時,北洋艦隊還邀請日本議員和記者登艦參觀,展示艦隊威容。日本人對這兩艘巨艦既羨慕又恐懼,因為國小民窮,他們買不起這么大的軍艦。盡管日本一心要將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但有北洋艦隊在,他們就無法得逞。
為了對付中國和俄國,內閣在1891年提出了軍備擴張計劃,但相關的海軍預算一再被否決。伊藤第二次出山擔任首相,并且邀請多位元老入閣,為的就是解決海軍擴軍的問題。
此時的議會第一大黨是板垣退助和星亨領導的自由黨,面對元老傾巢而出的伊藤內閣,他們認為這是與藩閥一決勝負的好時機,于是堅決抵制伊藤內閣的預算案。自由黨并非是倡導和平主義的政黨,他們對外擴張的野心一點兒不比藩閥政府遜色。自由黨也樂意看到海軍強大,甚至制定了建造10萬噸軍艦的政黨方針,但他們堅決反對增稅,并提出“節減政費,休養民力”的口號。[41]
自由黨反對增稅,是因為它代表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當時只有高額納稅的地主和商人才有選舉權,如果內閣增稅,負擔必然落在他們身上。自由黨不敢得罪支持者。那么,又要建造軍艦,又不能增稅,錢從哪里來呢?自由黨要求內閣削減行政經費和官員工資。對此,伊藤內閣無法同意。雙方僵持不下,議會便要彈劾內閣。
面對自由黨咄咄逼人的攻勢,伊藤內閣一籌莫展。此時,井上毅獻上一計:以天皇下詔的形式打破僵局。[42]伊藤于是聯合眾元老請求天皇下詔,命令議會與內閣妥協。如果議會無視天皇權威,頑抗到底,伊藤則決定解散議會,重新大選(根據憲法,首相有權解散議會并重新舉行選舉,以打破僵局)。重新大選對政黨也是考驗,因為不僅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和金錢,還極有可能落敗。
1893年2月10日,明治天皇召集元老、內閣大臣和貴眾兩院議長開會。天皇在會上發出御旨,要求內閣與議會同心協力、和衷共濟。天皇說:“國防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耽誤一天便會遺恨百年。既然現在各方都缺錢,那朕做個表率,今后六年,每年從皇室經費中撥出30萬,用于補充造艦的費用。此外,所有文武官員今后六年也要拿出十分之一的俸祿來建造軍艦。”
明治天皇下詔后,內閣和議會開始妥協。內閣滿足了議會的一些要求,如推進行政改革和減少行政開支,而議會則同意重新審議預算案。海軍預算在稍做削減后,最終獲得通過。
甲午戰前的國際局勢
在19世紀中期之前的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被稱為宗藩秩序或朝貢體系。朝鮮、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藩屬國定期派使節到北京朝覲皇帝,獻上貢品表示臣服,中國皇帝則會冊封藩屬國國王,并賞賜前來朝貢的使節。因為賞賜的禮品遠遠超過朝貢的貢品,藩屬國都愿意來北京“打秋風”,而清朝也樂意享受“萬邦來朝”的優越感。
不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后,這個古老的秩序在西方列強和日本的侵蝕下,朝不保夕,日漸崩潰。1873年,法國侵占越南;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這給清政府連敲了兩記警鐘。為了強化對朝鮮的控制,清政府將朝鮮事務交給北洋大臣主要負責。1882年,清政府還借平息朝鮮內亂之際,派吳長慶率六營清兵(3000人)進駐朝鮮,并與朝鮮簽訂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重申“朝鮮永列藩封”。[43]
與此同時,日本一直試圖打破中朝之間的宗藩關系:先將其轉換成西方的條約關系,再將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日本處心積慮要吞并朝鮮,一是為了鞏固國防,二是為了獲得向大陸擴張的跳板。而且,至19世紀中葉,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日本也想緊隨其后,在東亞掠奪殖民地。
明治政府一成立,就制訂了以武力征服朝鮮的計劃。不過由于國力微弱,征朝計劃被擱置。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其中規定“朝鮮國系自主之邦,保有同日本國同等之權”[44],這就是要否定中朝之間的宗藩關系。
宗藩關系VS條約體系
近代國際秩序以條約體系為基礎,其特征是國家主權至上,屬國無外交。在條約體系下,如果朝鮮是中國屬國,它就沒有外交主權;如果它擁有外交主權,那它就不是中國屬國,不存在第三種可能。然而,清政府和朝鮮認定的宗藩關系并非如此。清政府主張,盡管朝鮮是中國屬國,但它卻擁有獨立的外交主權。這種曖昧定位既可以維護宗藩關系,又可以規避涉朝外交糾紛。但這種特殊關系卻一直難以被西方國際社會所接受。[45]
1882年,清政府為制衡日本,授意朝鮮政府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清政府認為,一旦簽約,如果日本對朝鮮有所企圖,則可能引發美國的干預。在條約草案中,李鴻章要求寫入“朝鮮為中國屬邦,而內政外交事宜向來均得自主”的條文,間接要求美國承認朝鮮是中國屬國。對于李鴻章的要求,美國代表認為不合常規,拒絕接受。[46]后來李鴻章放棄該條文,改由以朝鮮國王照會美國總統的方式,聲明其為中國屬國。[47]
后來,日本挑起事端,正是打著幫助朝鮮獨立的旗號。盡管日本講得冠冕堂皇,但實質上是要吞并朝鮮。不過,日本的旗號因為較符合近代國際社會的游戲規則,反而更能為西方列強所接受。因此在法理認知上,清政府先輸了一籌。
甲申政變與《天津條約》
面對中日兩國的明爭暗斗,朝鮮政府做何反應?朝鮮政府高層此時分為兩派,一派是守舊的“事大黨”,主張堅持傳統,繼續奉中國為宗主國;另一派是激進的“開化黨”,主張脫離宗藩關系,以日本為榜樣,推進文明開化。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后,中國內地防備空虛。1884年8月,清政府命令吳長慶率駐朝鮮的三營清兵回撤,留下袁世凱和余下的三營清兵繼續駐守。12月,金玉均等開化黨人認為有機可乘,于是聯合日本駐朝公使和駐軍發動政變。他們占領王宮,殺死大臣,挾持國王,成立開化黨政府。政變后的第三天,25歲的袁世凱帶兵入宮,擊敗開化黨人和日軍,奪回了國王。在混亂中,日本軍營和公使館也被朝鮮民眾焚毀,代理公使和開化黨人狼狽地逃到了日本。1884年是甲申年,這次政變被稱為“甲申政變”。
沖突結束后,雙方和談。1885年4月,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在天津談判。雙方約定同時撤兵,今后如向朝鮮派遣軍隊,要事先通知對方。就結果而言,清政府做出巨大讓步。事變之前,駐朝清軍有3000人,而駐朝日軍不足1000人[48]。《天津條約》生效后,中國失去了兵力上的優勢。而且,“如果朝鮮將來發生動亂,中日兩國可同時出兵”的規定也遺患無窮。清政府之所以讓步,與東亞局勢密切相關。中法戰爭剛剛結束,清政府正與法國進行嚴重交涉,英國和俄國對朝鮮半島也蠢蠢欲動,形勢甚為復雜。在此情形下,清政府力求盡快平息事端,不希望事態擴大,尤其不愿看到日本與法國聯手。
《天津條約》簽署后,中日兩國在朝鮮相安無事了10年之久。在這十年里,日本盡管承認中國在朝鮮的優勢地位,但并不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為了打破宗藩體制,日本積蓄力量,準備再次挑戰中國。結果,朝鮮內部的一場動蕩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