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
憑吊千年古戰場之后,離開了出河店。乘車幾分鐘,到了第二個參觀景點,就是著名的衍福寺。
衍福寺也是在民意鄉境內。有著300余年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衍福寺始建于清初,康熙23年(一六八四年)擴建。有康熙爺的親筆題詞。讓我們進去虔誠的參拜吧。
昨天晚上,與女同學田探討了一些宗教問題。她對基督教頗有研究,給我講起了基督教知識的博大精深,歷史的淵遠流長。我雖然不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但是,做為年過半百的人,應該對不解的世界充滿敬畏,應懷謙卑之心,切不可膽大妄為,盲目的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認為自己不懂的或者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事實上,這個世界的復雜之處和神秘的地方,遠遠超過我們想象。我們要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更加理性的看待諸如佛教等人類一切文明。
寺廟的大門上面寫著不二法門。這是佛教專門用語。
跨過門檻時,按照男先左腳進,女先右腳進的規矩,同學們,陸陸續續進入廟內。
寺內大興土木,干的熱火朝天,正在修建大雄寶殿等基礎設施。
相傳,衍福寺是一座香火很旺盛的寺院,鼎盛時期,寺內有僧人300多。
可惜的是上個世紀,把這一極負盛名的大廟改成了糧庫。一場大火,把這里的很多建筑化為灰燼。值得慶幸的是,留下了雙塔和影壁墻。可能是佛祖顯靈的緣故,把這兩座標志性的建筑保留了下來。
雙塔是由青磚砌成,這也許是它幸運地保存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青磚不怕火燒。這些大塊青磚現在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透著一段歲月的滄桑。
兩塔相距32米。塔高1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雙塔東西排列,面向朝南。
塔基四面刻有各種圖案。有獅子,珠寶,聚寶盆等,邊緣四周雕有蓮花花瓣等裝飾圖案。
塔身呈橢圓形,雕刻藏文咒語。塔剎為寶珠日月金頂,其下是相論十三重。
雙塔非常像BJ的白塔,顯得古樸莊嚴,大氣厚重。
山門的影壁墻距離雙塔二十七米,影壁長一十六米,高五米,寬一米。全部是用青磚砌成,影壁四周雕有花紋。中央是圓形圖案,南面是“海馬朝云”,北面是“二龍戲珠”。雕刻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衍福寺所處之地頗有氣勢。南面一箭之地就是東北大地著名的嫩江,西面就是一碧萬頃風光旖旎的新新湖。寺廟周邊種有999棵柳樹,郁郁蔥蔥,古廟掩映在綠樹叢中。
衍福寺與周邊的環境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風云際會,氣象萬千,有一種大格局,大氣魄的威壓之感。
拜完衍福寺之后,我在《金色年華》里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拜謁衍福寺,
佛光普照。
雙塔南臨一江水,
影壁倒映萬傾湖。
生死輪回說生死,
紅塵劫后嘆紅塵。
我命由我不由天,
不負如來不負卿。
人這一輩子很不容易,就象佛說的那樣,眾生皆苦。
人來到紅塵走一遭,就是為了渡劫而來。不就是這樣嗎?我們走過的歲月,一個劫難接著一個劫難,就是在不斷的與困難作斗爭中成長起來,發展壯大的,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成熟。
眼前處處是難關,過一段時間,回頭一看,人生處處是風景。
同學娟在群里發過這樣的一句話,叫做眼里有光,心里有愛,做一個有情懷的人。
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把自己的生命之火點燃,照亮他人,溫暖自己,讓生命之花璀璨綻放,書寫出人生的精彩華章。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藏族詩人倉央嘉措的一句話。原詩是這樣的:
世間安得兩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我的理解是,人生都不是完美的,那有什么兩全其美的事情?缺憾本身就是一種美。
人這一輩子,必須尊重天道,服從冥冥之中命運的安排,又要有所不為有所為。努力的工作生活,對美好生活不懈地進行追求,不斷地逆天改命,做生活的強者,做命運的主宰者,不辜負自己美好的一生。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這是安放鄉愁的家鄉。那么,躁動不安的靈魂又應該放在哪里呢?佛教,就是安放人類靈魂的棲息地,是擺脫紅塵羈絆,獲得心靈自由的精神家園。
在我們參拜過程中,同學唐君意外的碰到了她的一個姨。阿姨住在肇州縣二井鎮,經常利用農閑暇時間,自己花錢坐車,到廟里做義工。不求什么報酬,都是盡義務。在談話交流過程中,看出了阿姨對佛祖的崇拜,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阿姨雖然年齡很大了,但是,眼睛仍然清澈明亮,看得出精神世界的云淡風輕,淡定從容。
此時此刻,日至午時。湛藍的天空中,悠悠的飄蕩著幾朵白云,碧空如洗。
佛光普照,我們從淡淡的禪意中走了出來。擺脫了塵世的煩惱,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變得更加通透明亮。
回到現實,繼續出發。
(未完待續)
2022年8月10日于HL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