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納悶,為什么很多大家死后才出名,再或者,若是一不小心作品遺失或被燒掉,豈不是從來不曾存在過。
朋友回復:其實真正的大家從不是為了名氣。
答曰:好吧。自己果真俗不可耐。但總覺得能夠變成金錢更實在些,不然,餓著肚子,還連累家人朋友。
朋友點頭微笑,算是不嫌棄。
其實,自己還有一個更惡俗的想法沒有說與朋友聽,怕被鄙視。那便是,這些窮困潦倒的名人,事實上可能僅會一技之長或多技之長,只是不會掙錢養活自個兒。
不知,他們是否臨了,確感灑脫。
今日再次與這位詩人朋友相聚,一席談話,似乎更加深刻。大凡好的作品,無論是文字、數字,之所以需要百世之隔,只因需要洗盡鉛華,濾盡人情喧雜。自我所解,凡死人之書,或為塵世之積累,或為后世之商品。兼愛天下之作,生猶死,亡亦存。
“清高自賞,
風雨披霜。
寂寥對月,
悠然吟唱。”
廖廖畫作作尾,名曰《入俗》。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