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積肥,來年無饑。
冬修水利,子孫受益。
上個世紀的冬天,農村農業沒閑過,也是生產高潮。
修水利,多積肥是那個時候冬天的農業的主要任務。
一九六七年冬季的那一段勞動鏡頭映現出來了。
小雨夾雪,飄逸輕盈,寒風凜冽,凍膚刺骨,全村的勞動力盡然出動,忙碌在毛家垅。
毛家垅是一大片優質高產良田,上面有一個中型水庫,水庫是這片農田抗旱的源泉。奮戰毛家垅,為明年的春耕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生產隊干部在不停地鼓勵著社員。
婦女們從房前屋后,從廁所豬欄,從山墈地頭,擔著家肥,擔著草皮,源源不斷地踏著泥濘,走著滑路,向毛家垅前進。男人們赤著腳,拿著耙頭,拿著木橇,在田里每隔兩米間距圍砌氹圈。
我們幾個少年小伙專門在田里接運家肥。從田埂上接運,接運有特殊情況的婦女擔來的家肥,送到田里的漚氹里。
擔家肥的婦女有的是孕婦,有的是處在生理期,有的患有支氣管炎和肺結核病。
李嫂懷孕九個月了,腆著肚子,擔著豬屎,在路上滑得東倒西歪,快到田邊了,我見狀,立即從田墈上爬上去,接過李嫂的擔子,擔到田里,倒進圍氹。李嫂感激我,露出了笑容。有人勸李嫂休息,不要擔了,李嫂執意要擔,說別人都在干,自己不能閑著,多勞動,孕中孩子會發育健壯,勞動也是胎教的好方法。李嫂在擔第三輪豬尿時,意外事件發生了,冰凍的石板路特別滑,李嫂滑倒了,她躺在地上,不能動了,肚子疼得怪,鄉親們圍攏過來了,七手八腳,把她抬到家里,用稻草燒著大火以供取暖。有經驗的老年人,說李嫂要生了,懷的小孩要出來了,指派一人去請接生婆,結果李嫂產出了一個胖小子。
菊嫂擔著草皮,邊走邊咳,痰中帶血,出著粗氣,佝僂著背,帶病堅持在冬季積肥的勞動中。
田間的勞動仍在繼續。
田里面的水已經結下了一層薄薄的冰,在田里干活的人,鼻涕懸掉成了細小的冰棒,兩只腳在田里冰得鮮紅鮮紅,毫無知覺,但身上因不停地干活卻微微出汗,冒著微微的熱氣,大家心里還是暖暖的熱熱的。
一會兒,山塘水庫巡查員來到田間向生產隊長報告,毛家垅上面的中型水庫壩底出現管湧,如果不及時堵塞,可能會造成庫壩坍塌,危害極大。
險情就是命令。
生產隊長組織幾位年輕人從田地爬上來,直奔水庫大壩。
水很深,水結冰,跳進水里有危險,不跳進水里,壩塌了,更危險。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時代的勵志詩詞鼓勵著年輕人,他們每人喝下半斤白酒,以酒暖身,以酒壯膽,跳進水庫,拿著麻袋,裝著砂子,堵住了管洞。幾位年輕人的斗志,感動著無數的人。
很多人主動地背來了稻草,在壩上燒起了熊熊的大火,供上岸的幾位年輕人溫暖身子。他們確實在水里凍得不行了,全身發紫,手腳活動緩慢,極不靈活,說話吐字不清,身體抖得像彈簧似的,在大火旁烤了好一會兒才慢慢恢復到平靜的狀態。
這一冰天雪地的勞作鏡頭,成為了歷史,成了回憶,但這樣的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值得頌揚和傳承,永遠是激蕩向上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