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們村莊,開展了辦夜校,掃文盲,講故事,唱歌曲的有益文化活動。為了活躍鄉村文化生活,村莊還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村莊把那些有文藝才能和文藝天賦的人組織起來,進行強化訓練。他們白天出工,不影響生產,晚上排節目,爭取早點匯報演出。
外公是位老藝人,在十里八鄉出了名,人稱師傅爺爺,外公諳熟著吹唱彈演技藝,是眾所周知的,自然就成為了這個文藝宣傳隊的棟樑。
在外公倡導與導演下,文藝宣傳隊排練了憶苦思甜的《三世仇》。
《三世仇》戲劇演敘的是解放前王家莊活剝皮,霸道鄉里,摧殘佰姓,掠奪農民王老五的田地,逼迫王老五家破人亡。使王老五被陷入獄,孫女王小蘭被賣,兒媳被迫自縊。王老五的孫子虎兒在鄉鄰幫助下,虎口逃生,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年后他領著解放軍打回鄉里,解放了王家莊,懲辦了活剝皮,報了三世冤仇。
《三世仇》排練成熟了,村里的負責人首次觀看后,拍案叫絕,決定推動該劇目成為村莊的教育大戲。
《三世仇》首場演出就定在我居住的村莊。
那時,沒廣播,沒收音機,更沒電視和手機,能有劇目看,就算高大上了。村莊的人熱情好客,平時拿不出什么招待客人,這次能在村莊上演《三世仇》,大家把七姑八姨,舅爺外公,都請來了。
戲臺就搭在村東頭廳屋,廳屋分為上下兩廳,兩廳之間有一個四方桌大小的屋檐滴水池,池里水溝堵塞,池水散發著臭氣,鄉親們看戲心切,對臭氣無所謂,并沒有因為臭氣而離開。
廳屋里的人擠得滿滿的,水泄不通,有本村的男女老少,有每家每戶請來的客人,還有鄰近村莊趕過來看戲的人。我沒地方坐,就爬上廳屋隔樓上堆的稻草堆里,側躺著身子,那倒是看戲的最佳位置。
戲幕拉開了,看戲的人們鴉雀無聲,靜靜地觀看,隨著劇情的展開,鼓點的節奏在不斷地變化,有激昂,有憤怒,二胡音調在不斷地變化,有低沉,有悲哀,嗩吶聲在不斷地變化,有回旋,有激情與悲催。戲臺上的演員,淚水濕衣,哭腔憾人。
戲臺下的人們坐不住了,騷動了,完全入戲了,看到王小蘭被迫被賣的時候,一個個地含著眼淚,把口袋里所有的錢,都丟到戲臺上,力保不賣王小蘭。
我坐在草堆里哭得泣不成聲,我那幼小的心靈被劇的情節觸動著,產生了許多疑惑,王小蘭賣掉了,能活嗎?王小蘭賣掉了,別人會欺負她嗎?王小蘭賣掉了,誰給她吃?
戲臺下有人氣憤了,振臂高呼,喊著口號,看戲的人們跟著高呼,戲場群情激憤。
村里有幾個在解放前受過苦難,身世與《三世仇》劇情同類的人,登上戲臺,講述自己對舊社會的深仇大恨,激發了鄉親們的共鳴。
臺下又是一陣口號高呼。
戲劇又接著唱下去,虎子領著解放軍打回鄉里,大家拍手叫好。虎子捉住了王家莊活剝皮,大家高喊,打死他,打死他,有的人真的跳到臺中,動手就打,村莊負責人立即阻止,不能打,他是演員,跳上臺去的那個激動的人,才如夢初醒,停止了自己的行為。
《三世仇》演出非常成功,大家是在悲傷和憤怒的情景看完的。后來,《三世仇》被推送到公社縣里公演,獲得了各界好評,成為縣際家喻戶曉的戲劇,成為了當時那里不忘舊社會的剝削與壓迫的普教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