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全球化不同階段:理解國際經貿規則演變的經濟基礎

經貿規則是伴隨著貿易、投資等經濟行為出現而形成的。在一國國內,經貿規則體現為對國內貿易和投資行為的法律化規范與約束;在國際上,不同國家政府制定的國際經貿政策的外溢效應會對其他國家產生諸多影響,有必要加大政策協調以確保國際經貿活動在一定秩序下進行,國際經貿規則相應產生。國際經貿規則一般以雙邊、區域或多邊協定的形式呈現,旨在使國家等國際經貿規則的參與者實現事前與事后決策的一致性。[1]作為一種上層建筑,國際經貿規則的經濟基礎就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全球生產力分工與布局。這也意味著,不同階段的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貿規則的訴求不同,推動國際經貿規則重塑的主體也不盡相同。

“全球(Global)”一詞已經出現400余年,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才引發學者深入探討和研究。[2]時至今日,學者對其定義和起點也尚未達成一致,有學者更是主張“全球化,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指全球因素的增加,問題不在于全球性因素到底有多古老,而是在一定時期內,它到底是薄弱還是激烈”。[3]盡管“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時期[4],但由于以“奢侈品”為主的國際貿易規模偏小,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普通大眾的生活并未起到顯著影響。牛津大學經濟學家凱文·奧羅克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杰夫·威廉姆森在其著名論文《全球化何時開始》中將經濟全球化的真正起源追溯至1820年左右。在其看來,經濟全球化是國際商品市場的一體化整合[5],這種整合可以通過小麥、紡織品等競爭商品的國際價格趨同速度來衡量,而只有到了1820年左右,英國等主要國家的國內價格設定才從國內供求關系決定拓展為更多由國際市場決定。[6]

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關系與發展學院理查德·鮑德溫教授在其《大合流:信息技術和新全球化》[7]中將不同層次的全球化視作商品、信息和勞動力三種要素的流動約束被逐漸“解綁”的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商品運輸成本的下降引發的發達國家生產地和發展中國家消費地的分離是全球化的第一次大解綁。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不同國家之間技術和信息的轉移變得非常容易,經濟全球化進入了第二次大解綁階段。未來,隨著人工智能以及5G等遠程視頻通信發展,勞動力流動的放松將推動全球化進入第三次大解綁時期。基于前述文獻,本文也將全球化對國際經貿規則影響的研究追溯至1820年左右,并分為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的商品全球化階段和20世紀90年代至今的全球價值鏈階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片| 班玛县| 临清市| 大庆市| 内乡县| 迁西县| 莱州市| 铅山县| 周宁县| 马鞍山市| 昂仁县| 襄樊市| 万载县| 桃园市| 江门市| 剑河县| 平安县| 家居| 安陆市| 虹口区| 太和县| 霍邱县| 泰和县| 潜江市| 馆陶县| 九江县| 新泰市| 建平县| 金秀| 蓬安县| 剑川县| 马关县| 荣昌县| 阿合奇县| 贵德县| 临汾市| 望奎县| 都匀市| 大港区| 咸宁市| 鄱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