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與清,一字之差,卻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新時代的開始
后金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皇太極正式即皇帝位,受“寬溫仁圣皇帝”的尊號,改元崇德,國號“大清”。從此,中國歷史上又出現了一個與歷代王朝相同的新王朝——清朝,它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清朝的國號有一個歷史演化過程。清最初起源于建州女真。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稱汗,號天命汗。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并無年號,更無國號。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開始稱“后金汗國”,用“后金天命皇帝”的玉璽。在其后給毛文龍的書信中,甚至直接稱“大金國皇帝”。
努爾哈赤自詡為金的后裔,尊金為先朝,因為金朝在女真人歷史上是最為光輝的一頁。使用“金”作為國號,有繼承金國的事業,繼往開來,團結各部女真人的政治意義。當然,努爾哈赤與金朝女真同屬一族,從這個意義上說,努爾哈赤應是完顏金國的真正后裔,反過來說,金代女真是他們的直接先世。
改朝換代
皇太極即位之初,仍采用“金”的年號。那么,十年之后,皇太極為什么將通行二十余年的“大金國”國號用一個音近的字“清”來代替呢?
首先,皇太極既然要建立一個新朝代、新國家,必須按慣例改國號和改年號。中國歷代皇帝都把改元視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具有更新改制的意義。按通例,改年號是常事,如漢、唐兩朝的皇帝,都很注重改年號、列紀元。但改國號在歷史上各朝各代卻少見,只有在改朝換代之際,才出現新朝的國號,并將國號堅持用到底,不作更改。
改國號不單單使人耳目一新,更主要的是表明新的王朝與其他王朝有別,具有本朝的特色。皇太極既然要建立一個新朝代、新國家,如果繼續沿用歷史上已經存在的朝代,國號是不合適的。
僅僅為了與金朝相區別,而自稱“后金”作為正式的朝代國號,還沒有這樣的先例。只有后代史家才這樣稱呼,所謂“后漢”、“后周”等都是歷史編纂學上的稱謂。
皇太極改“金”為“清”,雖為一音之轉,但“清”字已賦予這個新國家、新朝代以新的意義,標志著這個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女真國(金國),此時已經發展為以滿族為主體,包括漢族、蒙古族和東北地區其他民族在內的大清國。
清國比女真國(金國)的包容量要大得多,與中國歷史上的漢、唐、宋、元、明朝代沒有什么區別。改國號,說明努爾哈赤所開創、由皇太極繼承的事業,已開始進入了新的歷史紀元。
名副其實的大清第一皇帝
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選擇這一天為即皇帝位的吉日,早上皇太極在諸貝勒和大臣的擁戴下,從德勝門出發,前往天壇祭告天地。天壇設于德勝門外,四面設有臺階。壇上安放一張香案,上鋪黃綾緞,中設“上帝神位”。導引官奉香,皇太極至香案前跪下,從導引官手中接過香連上三次,敬獻完畢。由讀祝官誦讀祝文。
宣讀完畢,皇太極和百官依次入座,他率先飲酒、食祭品,然后分給百官。
接下來的儀式,是在太政殿舉行“受尊號”禮。殿內正中放一把御金椅。諸貝勒、大臣左右分列兩側。這時,樂聲大作,“眾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多爾袞和科爾沁貝勒巴達禮從左側站出,岳托和察哈爾汗之子額駙額哲從右側站出,再加上杜度和都元帥孔有德,他們每兩人合捧一枚皇帝御用之寶,上前跪獻給皇太極,這是代表著滿、蒙、漢及其他少數民族把象征皇帝權威的御用之寶交給皇太極,表示承認他至高無上的地位。獻御用之寶以后,“滿洲、蒙古、漢官捧三體表文,立于壇東,以上稱尊號建國改元事,宣示于眾”。讀畢,再一次行叩頭禮。皇太極在鼓樂聲中走出太政殿回宮。四月十二日,皇太極率百官到太廟追尊祖先。追尊始祖為澤王;高祖為慶王;曾祖為昌王;祖為福王。尊努爾哈赤為“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園稱福陵。第二天,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天睢宮;西富為麟趾宮;次東宮為衍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臺東樓為翔風樓;臺西樓為飛龍閣。正殿為崇政殿;大殿為篤恭殿。
四月二十三日,皇太極敕封兄弟子侄。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都王,杜度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饒余貝勒,并各賜銀兩。蒙古諸貝勒也按親王、郡王等級分別敕封。
四月二十七日,皇太極又加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賜宴于崇政殿,并賜銀兩有差別。其部下也分別論功行賞。皇太極改國號清,開辟了清朝歷史的新紀元。嚴格地說,清朝的歷史應從這里開始算起,他是名副其實的大清第一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