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亂之后,人心思治,久分之中,孕育一統。這時,只要順應時勢,是極易取得成功的。但,易得者,又往往易失。因為順勢成功的人,功成之后,是極易放縱自己本性中需要克制的東西的。而一旦自我失控之后,所作所為就會與初衷大相徑庭,使成功之中,潛伏下失敗。在隋文帝楊堅身上,我們就看到了這一點。
隋文帝楊堅,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魏晉以來持續數百年的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大業,在隋文帝手中得以最后完成;封建時期的許多重要典章制度,在隋文帝統治時期得到整合與創新,并給后世以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位值得稱贊的一代良主,晚年的很多作為,又給臻于至治的王朝播下了衰亂的種子。
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人物誕生后,憑借祖輩的勛業扶搖直上。使用各種手段剪除異己和敵對勢力,實權在握,步步緊逼。周靜帝終于以“禪讓”的形式將皇位騰給楊堅,宇文氏的周朝變成了楊氏的隋朝。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翔(今陜西大荔)般若寺。據說,當時寺院內紫氣繚繞,祥云籠罩。天明,從外地來了一個尼姑,聲稱這個小孩生來異常,不可按世俗的方法撫養,便把楊堅帶到另外的地方照料。史書上還說楊堅的頭上長角、身上有鱗甲,有玉柱直通頭頂,眼光外射,手上有像“文”字的紋理,身材上長下短,面部表情威嚴莊重,不茍言笑。完全是一副“真龍天子”的形象。
其實,楊堅誕生的神話,與避諱其生母呂氏出身微賤有很大關系。楊堅是東漢以來有名的“弘農楊氏”的后裔。楊堅的先祖楊震,曾是東漢的太尉,以后祖宗幾代都是北朝高官。楊堅的父親楊忠,因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的過程中功勛卓著,被賜姓普六茹氏,封隨國公。楊堅的生母呂氏是楊忠在東游時所娶,家境貧寒,在當時社會上沒有地位,故楊忠與呂家后來失去了聯系。在封建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父母出身微賤,是一件恥辱的事情,所以用天降祥瑞的迷信加以彌補和掩飾。
古代人物憑借著“弘農楊氏”祖輩的勛業與地位,楊堅在宦海中一帆風順。
從14歲開始,他就進入仕途。在北周的官場中,他可謂一帆風順,步步高升,37歲時便當上了大前疑(相當于丞相)。當時統治北周的宣帝年少無知,又非常昏庸荒淫,上下都有怨憤。楊堅趁機做取而代之的工作。周宣帝后來有些警覺,曾在召楊堅進宮前,暗囑衛士:“若他表情一旦有不正常之處,就立刻殺掉。”但楊堅卻能做到不動聲色,使周宣帝無法下手。為了逃避周宣帝的猜疑,并掌握地方實力,在內史上大夫鄭譯的幫助下,楊堅出任揚州總管,準備南伐工作。正在這時,周宣帝病重。在召來小御正劉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欲托后事時,已不會說話。劉昉與鄭譯、楊堅密謀,矯詔讓楊堅做輔政大臣,楊堅乘機控制了京師衛戍部隊。周宣帝死后3天,才宣布消息,讓8歲的宇文衍即位,史稱周靜帝。楊堅掌握了軍事、政治大權,接著又自任丞相,設丞相府,拉攏重用高颎等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使相府成為中央真正的決策機構。
為了徹底控制朝政,并取代周室,楊堅在這一時期使用各種手段,采取各種措施,為自己登上皇位鋪平道路。
首先是剪除周朝宗室宇文氏的勢力。
在初執政時,楊堅曾以欺騙的手法,把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勸回家中,使其遠離了朝政。之后,又采用陰謀手段,誅殺了宇文泰的5個兒子,并對周朝宗室大開殺戒,宇文氏的勢力基本被消滅。
然后是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一些土木工程,以此爭取人心,取得廣泛支持。
與此同時,出動當時所能控制的全部軍隊,鎮壓地方起兵的敵對勢力,派韋孝寬攻打在相州(今河南安陽)發難的尉遲迥,派王誼攻打在鄖州(今湖北安陸)起兵的司馬消難,派梁睿攻打益州(今成都)反抗的王謙。經過半年的戰爭,平定了三方武裝反抗。
在平定三方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自己登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自封為相國,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分掌軍政大權,宣揚自己的家世,廢除周朝皇帝對漢人的賜姓,使其各復本姓,以獲得漢人的普遍擁護。
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后,楊堅征求了親近的意見,都認為取代周朝的時機已經成熟。公元581年2月,周靜帝被迫退位,以“禪讓”的形式把皇位騰給了楊堅。楊堅因自己繼承父親的隨國公起家,進稱隨王,故把新朝國號定為“隨”。但他感到“隨”字有“辶”,與走同義,不大吉利,便改“隨”為“隋”,改元為開皇。
楊堅建立隋朝以后,立即著手統一全國的戰爭準備工作。原本依附于北周的后梁,輕而易舉地被收拾。腐敗無力的南陳王朝,也是不堪一擊。北部邊疆的突厥,在軟硬兼施下分裂衰弱,不再成為威脅。一個侔于秦漢的統一的封建帝國,在隋文帝手中重建。
隋朝建立以后,楊堅在革新內政,鞏固中央集權的同時,積極進行統一南方的工作。
南朝的梁朝亡于陳霸先后,西魏立蕭督于江陵(今湖北江陵)稱帝,為后梁,一直是北朝的附庸。楊堅代周后,為了鞏固內部,進行了改革,對后梁政權則采取籠絡的政策。當楊堅的統治已經鞏固,經濟與軍事力量有較大發展,并對統一江南做好準備后,就不能再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內存在一個獨立王國。開皇七年(587年)八月,楊堅邀請后梁帝蕭琮到長安,乘機派崔弘度率大兵以助其防守為名,開進江陵。梁國百官率男女十余萬人投奔陳朝,梁國遂亡。
這時地處江南一隅的陳朝皇帝陳叔寶,史稱陳后主,仍然生活在“無憂天子”的夢想之中。他大興土木,建筑了臨春、結綺、望仙三閣,所有的門窗欄桿都用珍貴的沉香木、檀香木做成,微風吹來,滿院生香。三閣建成后,陳后主和他寵愛的妃子張麗華、孔貴妃,帶著江總、孔范等人,經常登臨游宴,并作《玉樹后庭花》、《臨春樂》等樂詞,整天沉湎在歌舞酒色之中。上層社會為了滿足極端奢侈腐化的生活,加劇了對人民群眾的盤剝欺壓。當時在南方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反映出陳朝人民十分痛恨這個腐朽的統治集團,渴望有人來消滅這個政權,重歸統一。
在陳朝君臣醉生夢死的時候,楊堅滅陳的動作一一出手。陳后主即位之際,楊堅就派大將韓擒虎任廣州總管,進駐廬江(今安徽廬江),派賀若弼任吳州(今江蘇揚州)總管,隔江鉗制了陳朝首都。開皇八年(588年)末,設置淮南行臺省于壽春(今安徽壽縣),以次子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總領平陳戰役,以楊廣、楊俊、楊素為行軍元帥,發兵50余萬,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出永安(今四川奉節),劉仁恩出江陵,王世積出靳春(今湖北靳春縣),韓擒虎出廬州(今安徽合肥),賀若弼出廣陵(今揚州市西北),燕榮出東海(今江蘇連云港),在東起海,西至今四川的整個長江沿岸,八面出擊,水陸并進,大舉攻陳。
隋兵步步進逼,陳朝邊將上書告急,陳后主置之不理,還大言不慚地說:“王氣在這里,從前齊兵、周兵來攻,都無所成功,今天隋軍前來,又能怎樣?”大臣孔范自稱文武雙全,也諂媚說:“長江天塹,自古以來限隔南北,隋軍能夠飛渡嗎?這肯定是邊將想邀功,妄言奏事。”于是,把告急的邊報壓了下來。此時,朝廷上下忙于元旦的大慶籌備。建康(今南京)的十幾萬軍隊無所防備,有能力并一再請戰的蕭摩訶等將領,得不到重用。
元旦之夜,陳朝皇宮里燈火輝煌,滿朝文武圍繞一桌桌豐盛的酒席,狂歡大嚼,陳后主喝得酩酊大醉,昏昏沉沉,十萬火急的軍事奏報未拆封便丟在床下。守衛采石磯軍事要地的將士,也一個個喝得東倒西歪。隋將韓擒虎乘機率領500人夜渡采石磯,全殲酣醉的陳軍。元旦之晨,大將賀若弼乘漫天大霧,偷渡長江,陳朝守軍竟毫無察覺。隋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占領江口(今江蘇鎮江),直奔陳朝首都建康。隋軍兵臨城下,陳朝大將蕭摩訶與不學無術的孔范出來迎戰。隋軍集中力量先攻孔范陣地,守軍招架不住,大將任忠投降韓擒虎,引隋軍進了朱雀門。守城之兵準備抵抗時,任忠對他們說:“老夫尚且投降,你們還起什么事?”陳軍一聽一哄而散。其他各地陳軍也紛紛投降。躲在景陽宮內的陳后主及文武百官,全都作了俘虜,陳朝滅亡。
隋文帝以摧枯拉朽之勢南伐之際,對構成威脅的北部邊疆的突厥族采取軟硬兼施的辦法,予以控制。楊堅初執周政,便以千金公主嫁突厥,與之和親,緩和雙邊關系。代周以后,突厥貴族沙缽略可汗聲稱為周報仇,大舉南下,攻掠今甘肅和陜北一帶。文帝派楊弘、高颎等率兵擊敗沙缽略。為阻止突厥南下,又在開皇元年(581年)、六年(586年)、七年(587年)三次征發兵夫修筑長城,與原來北齊所筑長城連接,加強對北邊諸州的守備。不久,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向西發展,東突厥逐漸南附,受隋朝控制,北部邊防漸趨鞏固。
隋朝統一南北,并控制了突厥以后,使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動亂不已的國土重歸統一與穩定。到隋朝極盛之時,國境東南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東西9300里,南北14815里,戶近900萬,人口近5000萬,一個比肩于秦漢的統一大帝國再現了。這其中既有隋朝統治者的功勞,但更為重要的,是各族人民反對分裂、渴望統一安定的大勢所趨。
古代漁民當初擁戴楊堅代周的幾個人滿以為自己會得到重用,楊堅卻說:沒有這幾個人,我就沒有今天。但我知道他們都是些反復無常的小人,不能重用。于是,他重用了以高颎為代表的一批賢德之才,對久亂之后的內政多有整治與革新,促使國家走向興盛。
楊堅能夠以隋代周,劉昉、鄭譯等人出力很大。楊堅當上皇帝后,這些人恃功自傲,滿以為會得到重用,可以攫取更大的權力。但楊堅深知這些人在北周就多是依靠阿諛逢迎得寵的,并不具備治理國家的才能。他曾明確表示:沒有這幾個人,我就沒有今天。但我知道他們是不堪重用反復無常的小人。我若重用他們,他們也不會老老實實做事;若不用他們,他們就會滿腹牢騷,跟我搗亂。因此這些人逐步被疏遠、罷免或者殺頭。一批享有聲譽的賢德之才,受到重用。如高潁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兼納言,虞慶則被任命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李德林為內史令,韋世康為禮部尚書。后來又提拔了具有軍事才能的楊素和有經濟頭腦的蘇威等人。
在建立新的領導集團之后,楊堅對久亂之后的內政,進行了一系列整治和改革。
北周官制多模仿《周官》設置,既亂又濫。楊堅執政后,接受崔仲方的建議,恢復漢魏之制。在中央,設三師、三公及五省。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不掌實權,不置官署,是給予德高望重者的榮譽職銜。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雖置僚屬,有參與國家大事的責任,但也只是顧問性質,沒有實權,且不常設。五省,即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內侍省,是真正的權力機構。其中內侍省是宦官機構,只掌管皇宮中瑣事;秘書省掌管國家圖書歷法,比較清閑,這二省在五省中不占重要位置;門下省和內史省都是協助皇帝執政的決策機構,掌管機密,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皇帝發布的詔書,簽署大臣的奏章,對皇帝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對奏章可以駁回或另行處理;尚書省是主持日常政務的機構,置尚書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設吏部、禮部、兵部、度支(后改稱民部,唐時避李世民諱,稱戶部)、都官(后改稱刑部)、工部等6部,分掌各項行政事務。
在地方,北周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當時全國有211州,508郡,1124縣,每州所轄平均不到3郡,每郡所轄平均只有2縣,“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狀況非常嚴重,造成極大的財政浪費。開皇三年(583年),楊堅下令廢郡,實行州、縣兩級制,又合并了一些州縣,裁汰了一批冗官,既節省了開支,又有利于政令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