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對中國古代史有所了解的人,大概都不會懷疑,隋唐是極為鼎盛的時期。時至今日,在國外許多地方,仍習慣將華人稱為“唐人”,并有專門的“唐人街”。可見隋唐特別是“盛唐氣象”的影響力,有多么深遠。那么,“盛唐氣象”是怎樣出現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后世可引以為鑒的東西是什么?這些,是本書想要探討的主要內容,在開篇中先做一個概括的介紹。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時期。與秦漢相似,隋唐也是在長期分裂割據之后出現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隋唐王朝在重建和維護統一、改革封建制度、發展經濟文化、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多有建樹,為后世稱道。
統一帝國的重建
自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后,中國社會基本上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之中,長達400年之久。在長期的封建割據之中,孕育著重新統一的條件,并且逐漸向統一的方向邁進。
造成漢末分裂割據局面的一個主要社會原因,是豪門士族勢力的強大??催^《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劉備提到的一大堆英雄之中,大都是當時的豪門望族的代表人物,如袁紹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孫策是祖居江東,子承父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割據時期,豪門望族既是割據勢力,又在相互傾軋中遭到削弱。這種削弱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戰亂之中的打擊。如南朝梁簡文帝時期的侯景之亂,使僑居江南的名門大族,消亡殆盡。唐朝詩人劉禹錫“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畫了這一時期世事的滄桑變化,名門起伏急劇的景象。另一個是國家政策的限制。如南朝從劉宋以來,使“寒人掌機要”,即讓出身寒門之家的人掌握國家樞密之權,含有在政治上限制士族勢力的傾向;實行“土斷”和“檢籍”,將由北方南遷的豪門士族,一律編入當地戶籍,與土著居民同等待遇,并檢查戶籍有無詐冒脫漏等情況,含有在經濟上限制士族勢力發展的意圖。北魏開始實行的“均田制”、西魏實行的“擢賢良”等政策,也都有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限制豪門士族勢力的意思。在這兩個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強盛的士族門閥勢力逐漸衰落,統一的社會障礙逐漸排除。
邊疆諸少數民族進入內地,并紛紛建立獨立的或相對獨立的政權,是形成魏晉南北朝分裂割據狀態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晉室南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逼于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的內徙;晉室南遷之后在北方領土上出現的“十六國”,大都是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之后統一北方的北魏政權,也是鮮卑族一支的拓跋氏。在內徙各少數民族逐步封建化的過程中,他們既大量吸收漢族的封建文化,同時也以自己的文化習俗影響漢人。到隋初,原先進入漢族地區的諸少數民族,無論在經濟生活還是語言風俗等方面,都已基本上和漢族合流,以至后來的歷史學家只能從他們后裔的姓氏郡望上來考知他們族性的淵源。各民族的大融合,為統一帝國的重建創造了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北方和南方的經濟文化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北方在北魏中期孝文帝改革之后,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南方的農業生產在這個時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南北方經濟恢復發展的同時,商品交換等經濟文化聯系越來越普遍。北方的洛陽、長安等城市,成為南北貿易的重要商業城市,“南貨”成為北方暢銷的商品。當時洛陽城南的“四夷館”附近住有萬余戶外來人,銷售外地運來的或外地人經營的各種商品。南方的長江沿岸及三吳地區,商業也非?;钴S。當時的成都,不僅是西南各族交換商品的重要市場,而且吸引了遠方商賈,西域商人也經由涼州前來貿易。在沔水(漢水)和淮水沿岸,南北貿易也日益增多,軍吏和商人以壽春(今安徽壽縣)為中心,交換各自需要的貨物。南北經濟的發展及其緊密的聯系,造成了全國重新統一的物質前提。
隨著統一諸條件的逐漸成熟,統一的斗爭也開始進行。經過一系列曲折復雜的過程,最后由隋文帝完成了這一大業。
在隋文帝統一全國之前,被迫南遷的東晉統治者,曾進行過多次統一的努力。如晉元帝時,僑居南方的原北方大族祖逖請命北伐,他以弱小的兵力,乘北方統治者內部沖突之機,收復黃河以南的領土,并使后趙的統治者石勒因害怕而求和。后來因南北土著勢力的挾制,功敗垂成。祖逖北伐之后,庾亮出兵受挫,殷浩北伐無成,桓溫始勝終敗,劉裕北伐進到長安,但因部下在長安內訌起來,終為夏主赫連勃勃所敗。到了南北朝時期,雙方時有攻戰舉動,北朝不能完全征服南朝,南朝也不能完全征服北朝,雖然這種武力統一的努力都沒有獲得成功,但清楚地反映出統一是各方各階層都向往的趨勢。而且這些努力在客觀上加速著統一的進程,不管這種統一最終以何種方式實現。
公元578年,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北周王朝的軍政大權落到外戚楊堅(即后來的隋文帝)手中。兩年之后,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并積極為進軍江南、統一全國做各項準備工作。由于隋朝在隋文帝楊堅的統治下,國力蒸蒸日上,遠遠超過了江南的陳朝;同時也由于經過長期的民族斗爭和民族融合以后,南北對立所具有的民族矛盾的性質已基本消失,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非常順利。公元588年,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統帥50萬大軍,分五路,向江南的陳朝發動總攻,次年(589年),一舉攻下建康,消滅了陳朝。接著又陸續摧毀了南方各地分散的反抗,隋文帝楊堅平定了南方全部州縣。這樣,長期以來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結束,統一的封建帝國重建。
隋帝國建立后,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政局比較穩定,國力日益強盛。但到了隋煬帝楊廣當政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加劇,人民群眾的負擔加重,在統一的封建帝國重建不久,各地的農民大起義就很快爆發,統治集團內部的實力人物也紛紛起來逐鹿中原,隋王朝迅即土崩瓦解,全國又陷入分裂混亂之中。這時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打敗了各地的割據勢力,鎮壓了農民起義軍,統一了全國,開創了唐朝近300年統一帝國基業。
隋末的戰亂與秦末極為相似,都是在統一帝國后不久發生。又都是旋發即終,重歸一統,從此出現近三四百年的統一局面。所謂秦隋二世而亡。漢唐數百年一統,說的就是這個歷史現象。
唐朝近300年的統治時期,也并非一帆風順,沒有波瀾。唐朝前期政治總的來說比較清明,社會也比較穩定,由“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走的是上坡路。但同時,孕育著衰敗分裂的因素。開元、天寶之際,即由盛轉衰?!鞍彩分畞y”就是這一轉折的標志。在這之前,唐王朝是中央高度集權、統一的帝國,與邊疆各民族的關系處理得也比較好。“安史之亂”以后,國家內部分裂的局面已經出現,中央統治的無力,藩鎮的割據與相互間的攻戰,使昔日的帝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與邊疆各民族的關系,也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總的看,是摩擦多于和睦,受逼多于控制,且與藩鎮之間的相互利用與爭奪交織在一起,搖蕩著唐朝的江山。但無論是藩鎮割據,還是少數民族的進逼,終唐之世,沒有出現像兩漢中間的那種王朝更迭,一統帝國的形式保持始終。在唐末農民大起義中,在藩鎮割據基礎上出現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也沒有像漢末出現的分裂局面那樣持久。漢末之后的分裂長達400年,唐末之后的分裂只有60年,這表明,秦漢開創的統一事業,經過隋唐的加工之后,已基本定型了。
封建制度的沿革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隋唐各項封建制度的演變,也更多地帶有承前啟后的色彩。這一時期封建制度的沿革興替,對當時的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透露出治亂興衰的種種信息。
在經濟制度方面,這一時期在土地、戶籍、賦役制度建設中著力較大,其主旨是促進封建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保障封建國家的各項收入。
隋初頒布均田令,其主要內容與北魏、北齊、北周的均田制相近,但隋初均田制實行的程度和范圍如何,史學界至今尚有爭議。隋末唐初的戰亂,使人口銳減,大量土地荒蕪,因此唐初也曾頒行均田令,規定人民所耕田地,由政府分等級授予。但到唐中葉后,由于國家行政管理的懈怠,版籍不實,土地兼并情況較為普遍,均田制逐漸名存實亡,到“安史之亂”后,便不復存在了。
與均田制互為表里的,是戶籍制度的沿革。隋初,為了改變前代戶口管理混亂狀況和推行均田制,下令在全國“大索貌閱”,頒布“輸籍定樣”。即由州縣官吏檢查隱漏戶口,并按照戶籍簿上登記的年齡和身體狀況,與本人體貌核對,以防誑報年齡,詐老詐小。由中央確定劃分戶口等級的標準,作為征收租調的依據,頒布到各州縣,每年正月評定一次。同時,將全國人口分鄉村與城市,編為黨(族)、里(間)、保組織,各級組織的負責人,對本級組織中戶口不實、租調不納等問題,負有連帶責任。到了唐代,則明確規定每年一造計帳,每3年一造戶籍;并將全國人戶按資產和人丁等情況,劃分為3等(后改為9等),每3年評定一次,作為征課的依據。日常的戶口管理,也由基層的里、保組織負責。中唐以后,3年一造戶籍,3年一定戶等之制,漸成具文,里保等基層組織在戶口管理方面的作用,也不能正常發揮了。
古代風景建立在土地和戶籍制度之上的賦役制度,演變的情況更大。隋初的賦役之制,有承襲北周的一面,也有變更減輕的一面。其基本內容,是根據人口受田情況和人口年齡、健康情況,承擔不同的租、調、役(出調可以免役)。隋文帝時期,課役負擔總的來說較輕。隋煬帝時,雖然也有減輕課役的詔令,但不久即橫征暴斂,大興兵役,法定的賦役制度全成具文。唐前期的賦役制度的主體,是租、庸、調制。除了租庸調外,還有戶稅和雜徭,通常按照戶等高下和人丁多少攤派。到了唐中葉后,由于均田制和戶籍制的破壞。租庸調制已經無法實行。當時唐王朝的賦稅收入,逐漸變為以戶稅和地稅為主。針對這一情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制定了“兩稅法”?!皟啥惙ā钡幕揪袷且载敭a的多少為征稅標準,擴大了賦稅的承擔面,多少改變了賦役集中在貧苦農民頭上的情況。但在后來的實行過程中,由于錢物折納的標準變化不定及地方官吏的上下其手,逐漸成為人民的苛重負擔。而且,在這一制度下,土地兼并不再受任何限制,實行不到30年,全國約有1/3的百姓土地被官僚地主兼并,到處可見“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現象,流民大量涌現,成為動搖唐王朝統治的基本力量。
在政治制度方面,這一時期在官制、法制、科舉制中多有所創新,其主旨是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提高政治運作的效率和質量。
隋唐時期官制的淵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漢族政權方面的歷史來源;另一個是少數民族政權方面的外部來源。隋初,隋文帝就對南北朝后期的制度加以整理,建立起一套相當嚴密的統治機構。隋開皇元年(581年),廢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度。隋開皇三年(583年)改革地方官制,取消北齊、北周的郡一級建制,實行州縣兩級制,省并了不少州縣,裁汰了一些冗官,以便節省國家開支,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唐代的中央官制,基本上沿用隋代之制,不過更為完備、周密一些,中唐以后,又有所變化。地方初沿隋朝州、縣兩級制,后來出于監察的需要,將全國劃為10(后又為15)個道,起初由中央臨時派員行使單項職能,后來演變為一級地方組織,形成實際上的道、州、縣三級制。
這一時期的法制淵源,也同官制一樣,既有歷史上漢族政權方面的舊制,又有西北諸少數民族政權所創的新制。隋朝大的立法活動有兩次。一次是在隋文帝即位之初,命大臣高匕火頁和蘇威等人,參照前代法律,制定和更定新律,形成《開皇律》;另一次是在隋煬帝時期,制定了《大業律》。《開皇律》和《大業律》基本相同,而前者優于后者,因為它斟酌損益,取適于時,其篇章體例和基本精神,為后世所遵循。律以外,令、格、式等法律形式也已出現。唐朝的立法活動比較頻繁,其中大的立法活動有十多次,法律形式也空前完備。前期的立法活動以修律為主,兼及令、格、式,后期則主要是編敕和刑律統類。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永徽律》及《律疏》,現存《唐律疏議》即是永徽律疏。此外,唐玄宗開元年間完成的《唐六典》,是系統地記載唐朝官制的行政法典,對后代的行政立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司法角度看,隋唐時期比較開明的統治者,都比較重視嚴格、劃一、審慎的原則,以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封建統治;而一旦統治者放棄這些原則時,社會的無序狀態就隨之而來。
漢魏以來,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方法,后來流弊嚴重。隋朝建國后,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門閥勢力,于開皇年間取消“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試的科舉制選拔人才。但當時的科舉制還處在萌芽狀態,只有常選和特選兩種,并不經常進行,各科的考試內容和方法,也未形成制度。唐朝繼承了隋朝的這一制度,并逐漸加以充實、完善,通過科舉考試制度,籠絡和選拔了一批批有用的人才,改善了官場和吏制的狀況,有利于削弱漢魏以來士族門閥對仕途的壟斷,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也使一大批有志于仕宦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局限在統治者所期望的綱常名教之中,削弱了潛在的反叛思想和勢力。雖然這一時期科舉考試已顯出一些弊端,但還不像后世那樣嚴重,總的來說,是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
在軍事制度方面,隋朝和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唐朝中后期,府兵制廢弛,開始實行募兵制,軍事制度變化較大。雖然統治者力圖依靠軍事力量維護自身政權,但最終仍衰亡于藩鎮割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