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孩子溝通的底層邏輯:給家長的21個行動指南
- 劉乙了
- 1841字
- 2023-08-28 20:11:21
“看見孩子”是為了更好地養育孩子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養得越來越優秀,能夠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看見孩子的三個層面,看見他的客觀存在、不同內在和真實需要。如果看不見,就永遠無法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解決他存在的問題,因為你總會按照自己心里的完美標準去教育孩子,還會因此產生抱怨:
“我覺得我兒子至少應該考95分,結果他只考了70分,你說我能不生氣嗎?”
“我覺得這點作業他1個小時絕對能寫完,結果他寫了兩個小時也沒寫完,你說我能不發火嗎?”
你會經常性的情緒失控,會不厭其煩地對孩子說教,會想盡一切辦法逼孩子成為你想要的樣子。
這就像你手里拿的是一個手機,卻看不見它是個手機,而堅信它應該是一架小飛機一樣。手機有手機的功能,按照它的功能去使用它,它才能帶來最大的價值。如果你看不見它作為一個手機的價值,非要把它當作一架飛機來使用,使勁地把它甩出去,它非但不能飛起來,反而會重重地摔在地上。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和創作藝術品的過程很像。所有的孩子剛開始的時候都像一張白色畫布,每位父母都像是在畫布上作畫的人。剛拿到這張白布的時候,幾乎每位父母都還沒有掌握很好的畫畫技巧,既沒有學過,也不覺得自己應該去學??赡苤皇强吹竭^很多優秀畫作(別人家的優秀孩子),就自信滿滿地大筆一揮,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但是畫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這幅畫畫得好丑啊,和優秀作品的差距太大了!自己完全接受不了。
這時很多父母便開始反思:可能是畫畫的方法不對,應該掌握一些正確的技巧。于是開始學習,買各種講方法的書,到處跑去聽課。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感慨自己做錯了很多,后悔沒有早一點兒去學習,覺得自己從最初構圖到每一次下筆都是有問題的。
那么該怎么辦呢?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涂掉重來。
他們覺得既然學習了那么多正確的方法,自己完全有能力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不如干脆把之前的半成品用白色顏料全部掩蓋掉。他們完全看不見自己當下面對的已經不是一張白色畫布了,只想盡快地呈現優秀作品。有的直接選擇放棄前面那張面目全非的畫布,重新拿一張畫布。
這就是很多家庭的教育現狀,第一個孩子沒有教育好,那就生第二個,老二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教育方式養育。類似的情況,我在平時的咨詢工作中經常見到。
教育孩子和作畫終究還是不一樣的,一幅畫沒畫好,可以丟到一邊,然后再拿一張新的畫布重新創作。而面對一個孩子,如果你因為不能接受他現在的一切而輕言放棄,那么這個孩子只會越來越差。
那么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呢?
基于過去的教育結果,結合正確的教育方法,做到因“孩”施教。要想真正做到因孩施教,首先要看見“孩子”、看懂“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看見孩子”的三個層面。只有做到看見,你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很多父母的誤區是,只在意自己掌握的方法夠不夠多,卻極少思考如何更恰當地使用方法教育孩子。其實真正的高手是,能抓住關鍵點,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這就像一位優秀的藝術家能夠通過巧妙勾畫,把畫布上隨意灑落的墨跡變成一幅優美的畫作一樣。同樣的道理,每個孩子所呈現的問題和現狀都可以成為未來優秀的基礎。
此刻,我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父母都能夠靜下心來,回顧你過去教育孩子的點點滴滴,然后用心看見孩子的一切。如果孩子最近一次的考試成績是70分,那么要看到孩子就是70分的水平,距離100分還有30分的差距,這就是他的現狀。父母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70分,然后按照他的實力為他提供70分水平所需要的支持。缺什么補什么,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孩子提升成績。
其實,不論你的孩子存在著怎樣的問題,拖拉磨蹭也好,臟話連篇也罷,哪怕他沒有學習動力,自暴自棄,只要你能做到先看見他的現狀,再基于現狀一一解決問題,不盲從,不跟風,腳踏實地地養育,就一定能走出教育的困境。
特別說明
為了幫助大家學會并真正做到“看見孩子”,在本節的最后,有兩個練習需要大家用心完成。
練習1,完成父母自測表
父母先獨立完成自測表(附后)中的每一個問題,然后和孩子確認答案,讓孩子為你的測試打分,并且讓孩子在你寫錯的題目上補充正確答案。
練習2,寫出感受和想法
通過完成練習1的自測表和與孩子對比答案,你有怎樣的感受?通過閱讀本節內容,你產生了哪些想法?可以把這些感受和想法寫下來。
希望大家接下來閱讀每節內容時,都能夠認真對待練習,并且真正去體驗、感受。只有這樣,你才能一步一步地找到你本該有的樣子,看到你的孩子本該有的樣子,培養一個更優秀的孩子。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