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安如泰山
書名: 中華大成語作者名: 豐碩本章字數: 917字更新時間: 2023-08-16 15:40:15
釋義
形容安穩牢固,不可動搖。
出處
《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故事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極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被封為吳王。漢文帝時,劉濞的兒子吳國太子與漢文帝的皇太子下棋時發生爭執,吳太子驕縱無禮,被皇太子所殺。劉濞痛失愛子,對中央政權更加懷恨在心,就暗中圖謀篡奪帝位。
漢景帝即位后,采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本來就圖謀反叛的劉濞正好借此機會,聯絡其他諸侯國進行謀反。當時劉擤府中的郎中枚乘清醒地看到了劉擤陰謀反叛的野心和禍害,就寫了一篇《上書諫吳王》,十分懇切地對劉濞進行勸諫,字字針對要害,向劉濞闡述謀反的禍端。
諫書說:“如果吳王您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您一定要按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就好比疊雞蛋一樣危險,簡直比登天還難。吳王您如果現在盡快改變主意,就好比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也能使您的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野心勃勃的劉濞根本對《上書諫吳王》不屑一顧,仍然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枚乘屢勸無效,只好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
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一方面聽信了讒言,另一方面迫于諸侯國的壓力,殺了晁錯,并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請他們退兵。
既然漢景帝做了讓步,劉濞他們已經沒有反叛的理由,就該退兵了,“七國之亂”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劉濞叛軍并沒有退兵,反而繼續向漢軍進攻,還公開揚言要奪取皇位。這時,枚乘又寫了一封《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退兵,劉濞仍然不肯回頭,妄圖一舉獲得天下。
劉濞叛軍至梁國,被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攔阻。漢景帝終于下定決心以武力進行鎮壓,派漢朝大將周亞夫和竇嬰率軍三十六萬討伐吳楚叛軍。不到三個月,劉擤兵敗被殺,七國都被中央廢除。
“七國之亂”平定之后,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識而名聲大振。“安如泰山”這個成語就源自枚乘的《上書諫吳王》。后來,人們就用“安如泰山”來形容某個人的神態或地位安穩牢固,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