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立交橋
“籬枝渠”建成后,碧湖平原稻菽飄香,旱澇保收。但渠水流經現在的“三洞橋”這個地方時,常常被泉坑水攜帶的沙石淤塞。沙石抬高了河床,渠水流通不暢,造成碧湖平原灌溉用水短缺。每年官府不得不動用大量民工修渠排淤,可是一旦遇上暴雨,泉坑水傾瀉而下,水渠又會被大量沙石堵住。
年年歲歲,周而復始,這件事成了官府和百姓的“煩心事”。
北宋政和初年(1111),揚州人王禔到麗水任縣令。
王禔崇尚廉潔,在他的治理下,縣吏廉潔奉公,不敢肆意妄為。他寬厚仁愛,對囚犯講仁德,春節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聚,過節后按約定時間返回繼續服刑。他重教化輕刑罰,經他勸誡,鄉里地痞無賴大多改邪歸正。
王禔常到民間訪貧問苦,視察民情,當他了解到“籬枝渠”飽受泉坑沙石淤塞的情況后,決心為百姓解決這件“煩心事”。王禔不僅向各方征詢治理水渠淤塞良策,而且派遣他的得力助手、縣學助教葉秉心負責治理工程。
葉秉心領命后,查閱大量水利文獻,也沒有找到萬全之策。一天傍晩,他又來到水渠旁考察,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泉坑和渠水交匯的地方清洗她的“纏腳紗”。
看到悶悶不樂的葉秉心,老婆婆樂呵呵地說:“心開竅,干事巧,萬事都需動動腦。”
說罷,她把長長的“纏腳紗”往水面一拋,隨手抓了一把沙石拋在“纏腳紗”上,口中念念有詞:“腳紗腳紗水面飄,飄到水面成座橋。沙石淤泥橋上泄,清清渠水穿過橋。”
說也奇怪,那些沙石順著流水,在“纏腳紗”上很聽話地溜了過去,而“纏腳紗”下面的流水絲毫不受影響。
葉秉心恍然大悟,作揖向老婆婆致謝后馬上回家,連夜設計了一座石函橋。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向王禔匯報“建造石函引泉坑水入大溪”的思路。
其實,函就是“匣子”,石函就是用石板和木枋構筑成一個上方和兩端不封口的石匣,形成一個凹形“渡槽”。把石函橫壓在水渠上面,形成“十”字相交,石函的一端與泉坑相連,另一端通向大溪。然后,引泉坑水從石函中流過,而堰渠位于石函之下。這樣一來,泉坑水不犯渠水,兩股水流各行其道,互不相擾,就像一座水上“立交橋”。
聽了葉秉心的匯報,王禔拍案叫絕,馬上下令開建石函,由田畝多、受益大的地主捐錢,農戶出工,共同建造石函。鋪設石函需要優質石料,王禔便跟隨民工前往50里外的桃源山采運堅硬、耐腐蝕的石料,以求橋的堅固,還親自設計石函圖形。
由于支撐石函的兩個橋墩立于堰渠中,形成三個“洞”,渠水從三個洞中流過,民間就稱它為“三洞橋”。“三洞橋”也叫“腳紗橋”,因為老婆婆用“纏腳紗”啟發了葉秉心。
石函建成后,王禔又在離石函二里多的地方修建斗門。斗門是調節水量的閘門,遇洪水和暴雨時下閘,以免沙石進入堰渠;天晴水退了再開閘放水,灌溉田畝。從此,堰渠不再淤塞。
葉秉心設計,王禔修建的石函引水工程經受住漫長歲月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它成功實現了立體交叉排水,破解了沙石淤塞水渠的難題,成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創舉。

通濟堰水系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