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白蛇與通濟堰壩

龍泉溪與松陰溪一路左沖右突,沖出大山的圍堵后前途豁然開朗。它們放慢腳步,讓一路裹挾的泥沙沉淀下來,一點一點,億萬斯年后,累積成廣袤的碧湖平原。

堰頭村位于碧湖平原的西南角,距龍泉溪與松陰溪交匯處不遠,因為村頭有一座千年古堰——通濟堰,故名“堰頭”。

很久以前,松陰溪經常泛濫成災,碧湖平原一片汪洋,農田、園林、房舍悉數被淹,人畜死傷無數。但遇到干旱之年,土地暴曬龜裂,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百姓流離失所。解決好碧湖平原四萬畝良田的灌溉水源,成了朝廷的頭等大事。

南朝蕭梁天監四年(505),梁武帝下旨,命一位姓詹的司馬和一位姓南的司馬在松陰溪建一座大壩,攔住溪水,引水入田灌溉,造福百姓。

詹、南二司馬接旨后,火速趕往碧湖。他們溯松陰溪而上,考察溪流,經過反復比較,決定在松陰溪下游河床最狹窄的地方修筑一座大壩。二司馬組織民夫到附近的鳳凰山上,砍伐許多大松樹用于筑壩。由于松陰溪水流湍急,幾百斤重的大木頭一放進溪水里就被急流沖走,一而再,再而三,最后不得不停工。

詹、南二司馬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攔住野馬一樣奔騰的溪水呢?他們冥思苦想,絞盡腦汁,還是想不出辦法。但他們又不能放棄,如果修不好堰壩,梁武帝怪罪下來,那可吃不了兜著走!

有一天,兩位司馬正在溪邊商討筑壩事宜,迎面走來一位鶴發童顏、慈眉善目、銀須飄飄的老者。二人一看老者氣度不凡,心想此人決非等閑之輩,便上前施禮,請教筑壩妙法。

“神異之物從哪里游過去,哪里就是筑壩的好地方。”老者捋了捋銀須,手指松陰溪,微笑著說。

兩位司馬朝老者手指的方向看去,水面上只有浪花,什么也沒有啊?他們回過頭來,想細問究竟,老者卻已不見了蹤影。二人喜上眉梢,他們斷定這位老者肯定是神仙,是來指點他們筑壩的。

于是,兩位司馬天天來到溪邊等候“神異之物”出現。到了七七四十九天,當他們正在岸邊徘徊時,一條白蛇突然從他們腳邊竄出,“噗通”一聲跳進松陰溪,扭動著橫穿激流,向對岸游去,身后留下一道弧形的痕跡。二人驚奇萬分,睜大眼睛,看著那條白蛇一點點游向對岸,最后消失在密密匝匝的蘆葦叢中。

過了好久,兩位司馬才回過神來,他們相視一笑。

“白蛇能在湍急的水流中游向對岸,原來走的是弧形路線!”

受到“白蛇過溪”的啟迪,兩位司馬有了靈感,他們參照“白蛇過溪”的線路,重新研究筑壩方案,最后決定了壩址,并按照“白蛇過溪”的路線修建了一座拱形壩。

經過幾百個日夜的奮戰,一座氣勢恢宏、世界首創的拱形木筱大壩建成了。從此松陰溪水像一只馴服的綿羊,乖乖地被引進堰渠,日夜灌溉著碧湖平原的萬畝良田。

“白蛇示跡”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在處州府傳開了。百姓們說,那條白蛇是龍王的化身,東海龍王被兩位司馬的筑壩精神所感動,特意化身“白蛇”,幫助他們修壩。于是,當地百姓就把這座壩稱為“白龍壩”,還在白龍壩旁邊建起一座龍王廟,在廟里塑造了神像。為了感恩詹、南二司馬的功績,老百姓又在廟里塑了兩位司馬的塑像,供后人瞻仰和祭拜。

三洞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长兴县| 华宁县| 会东县| 山西省| 类乌齐县| 海淀区| 东明县| 红原县| 红安县| 禹州市| 城口县| 夏邑县| 万宁市| 上蔡县| 上虞市| 达日县| 荃湾区| 普宁市| 鄱阳县| 昔阳县| 新化县| 钟祥市| 雷波县| 嘉荫县| 伊金霍洛旗| 侯马市| 那坡县| 黄骅市| 岚皋县| 梁河县| 东台市| 威信县| 新民市| 恩平市| 惠东县| 巫山县| 商洛市| 东莞市| 贡嘎县|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