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1
對數學著迷的古代數學家
● 親和數(amicable numbers)和婚約數(betrothed numbers)
畢達哥拉斯認為,宇宙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而是遵從數學的法則,可以通過數字之間的計算闡明其規律。由此,他得出了“萬物皆數”的思想。除此以外,畢達哥拉斯還創造了許多數字的概念,這些概念現在的學校很少教給學生了,其中之一就是親和數。
親和數也叫友愛數,是指除其本身外,彼此的全部約數之和與另一方相等的兩個不同的自然數。光看概念還是比較難以理解的,讓我們看一組實例吧。
最小的一對親和數為220和284。它們的約數分別為:
220的約數:1、2、4、5、10、11、20、22、44、55、110、220
284的約數:1、2、4、71、142、284
因為要除去本身,所以分別除去220和284,將剩余的約數全部相加(求約數之和),可得:

由此可見,220和284是一組親和數。在沒有電腦也沒有計算器的年代,通過筆算尋找親和數是非常困難的。下一組親和數的發現要等到17世紀了,數學家費馬(1607—1665)發現了17296和18416。如果將人們至今發現過的親和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則有:
(220,284)、(1184,1210)、(2620,2924)、(5020,5564)、(6232,6368)、(10744,10856)、(12285,14595)、(17296,18416)……
可以看出,親和數的數組均為偶數組合或奇數組合。奇數能和偶數互為親和數嗎?這還是個未解之謎。
據說,數學家歐拉一生中共找到了60組親和數,這都要歸功于歐拉強大的運算能力。

婚約數,是指除了1和其本身外,全部的約數之和與另一方相等的兩個數,例如48和75。
● 完全數(perfect number)
據說,完全數的概念也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完全數就是除了自身以外的全部約數之和與其本身相等的自然數。古希臘學者認為完全數體現了一種“完美”,因此對其極為重視。
完全數的實例:
6=1+2+3
28=1+2+4+7+14
我們也不知道畢達哥拉斯為什么把這種數字叫作完全數,不過中世紀的宗教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傳說中上帝用6天創造了世界,月球的公轉周期為28天,所以這些數字被視為“完美”。目前,人們還沒有找到奇數的完全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