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代白銀貨幣化與全球大合流(1)

□萬明

萬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二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資深學科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兼任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會長、中國鄭和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國際鄭和學會顧問。長期從事明史和中外關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中葡早期關系史》、《明代中外關系史論稿》、《晚明社會變遷:問題與研究》(主編,第一作者)、《明代〈萬歷會計錄〉整理與研究》(與徐英凱合著)等;論文有《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初步考察》《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白銀貨幣化視角下的明代賦役改革》《傳統國家近代轉型的開端:張居正改革新論》等百余篇。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主題會議第一位發言人,題目為《白銀貨幣化——明朝中國與全球的互動》。《明代〈萬歷會計錄〉整理與研究》獲第五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二等獎。

萬明研究員的演講內容包括對白銀貨幣化概念和發展階段的解讀,明代白銀貨幣化過程的考察,中國與全球的互動,并提出白銀貨幣化開啟了近代的歷史,同時促進了中國與全球的互動,中國參與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

一、研究白銀貨幣化的動機

16世紀可以被認為是全球化的開端,明代的白銀貨幣化作為全球化的一個典型個案,恰恰是全球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研究白銀貨幣化?這是因為在彭信威先生的《中國貨幣史》中有一句話:元朝末年白銀還沒有形成完全的貨幣形態。所以我從白銀貨幣化的角度來切入,看它如何貨幣化。今天我把白銀貨幣化和全球大合流這樣一種趨勢結合起來看經濟全球化開端的時候中國發生了什么。

中國自14世紀末就開啟了白銀時代。白銀貨幣化崛起于市場,我認為一直到1935年結束,1935年中國才在國際的全面壓力下廢除了銀本位,因為那時候國際上已經是金本位,但是中國起初一直堅持自己的銀本位制,所以我們說這個白銀時代如果從明朝開始,大約有500年之久。這確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經濟現象,這樣的白銀時代是怎么出現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從這里開始的,從中國的本土出發。我是做明史研究出身的,所以從中國本土的第一手資料出發來考察中國和全球化開端的關系。

另外,我認為在這個時代中國以白銀為媒介實現了與全球的大合流。16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開端,是一個白銀流動于全球的時代,因此說那是一個白銀時代也不為過。明代白銀貨幣化作為一個典型個案,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在明王朝統治中國的277年間,白銀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貨幣化過程。明初朝廷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翻開明代史籍《大明會典》,唯見“鈔法”和“錢法”,卻不見“銀法”,說明白銀不是明朝的法定貨幣,也就沒有制度可言。但是發展至明后期,白銀通行于全社會,占據了貨幣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成為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那么白銀貨幣化是如何形成和確立的?這是我十幾年來一直追尋探究的問題。

二、白銀貨幣化的概念

白銀貨幣化的概念,我分為五個方面來闡釋:

第一,明朝的時候白銀從貴重商品完全走向了貨幣形態。現在有許多同人做貨幣白銀化研究,他們認為明朝以前白銀已經形成了貨幣形態,所以他們研究貨幣白銀化,但是我認為白銀貨幣化在明朝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發展過程,所以是在明朝的時候白銀最終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

第二,白銀是從非法的貨幣到合法的貨幣,然后再到整個的社會流通領域的主幣,我稱之為明代的白銀貨幣化過程。

第三,白銀成為國家財政統一計量單位和征收形態。在中國古代史上,之前的朝代都不具有這樣的特征,我認為這是明朝的賦役改革—財政改革不同于之前朝代的一個新的特征。

第四,白銀形成了主幣,中國開始建立實際上的白銀本位制。它與現代的本位制概念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我說它是實際上建立起的一種本位制,因為它在流通領域成為主幣,而后它又被確立為財政統一的計量單位和征收形態,所以實際上它建立了一種白銀本位制。

第五,白銀成為世界貨幣,中國與全球發生互動關系。作為世界貨幣,我們都知道歐洲鑄造銀幣,但是在中國,銀幣并不是合法的貨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白銀貨幣化產生巨大需求,通過白銀和全球發生互動,促使白銀成為一種世界貨幣,中國的白銀貨幣化的概念中實際上包含了這層含義。

三、白銀貨幣化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始自洪武末年(14世紀末),是白銀從民間市場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階段;

第二階段為成化、弘治年間(15世紀下半葉),是白銀為國家官方所接受認可,隨即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的迅速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以嘉靖初年(16世紀初)為始,是白銀作為社會流通領域主幣,被國家實際認可的定型階段,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變遷—轉型階段;

第四階段以萬歷初年(16世紀末)張居正改革為標志,白銀貨幣全面滲透到國家財政結構之中,國家財政體系進入轉型的新階段,也即國家轉型的新階段。

四、明代白銀貨幣化過程的考察

(一)從427件徽州土地契約文書看白銀貨幣化過程

明初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從所見洪武至成化年間427件徽州土地買賣契約文書入手,可見白銀貨幣化自下而上的發展歷程。

洪武—建文時期:寶鈔已顯示衰落跡象,白銀貨幣化趨勢明顯。

永樂—宣德時期:寶鈔經歷巔峰后衰落,向白銀過渡的實物交易出現。

正統—成化時期:寶鈔逐漸絕跡于民間大宗土地交易,白銀成為大宗交易的貨幣。

所以我們的結論就是白銀貨幣化并非國家法令的結果,而是由市場萌發,經歷了民間社會自下而上與官方自上而下二者合流的發展歷程,標志著中國貨幣經濟化的進程。

(二)白銀貨幣化的發展路徑——一系列賦役改革與近代化進程

明代白銀貨幣化的過程與一系列賦役改革推而廣之的過程并行,經歷一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發展到張居正以財政為核心的改革:清丈田畝,一條鞭法水到渠成,通行全國。明代賦役改革不同于之前朝代改革的特征是:從統一折銀到征銀,史無前例。明代賦役改革具有廣闊的社會意義,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進程一:農民從納糧當差到納銀不當差→從身份到契約→與土地分離→雇工人與商幫群體形成→市場化進程。

進程二:農業從單一到多元→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農產品商品化→商業化進程。

進程三:農村從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市鎮興起→城市化進程。

以上三個進程,總括起來是一個“三農”的大分化過程。明帝國是一個農業帝國,晚明所謂“天崩地坼”就始于此,所以我們說從白銀貨幣化的發展進程來看,明代中國是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這個轉型實際伴隨著一系列明朝制度的變遷,同時也伴隨著整個社會的變遷。

(三)白銀貨幣化的發展路徑——明朝制度和社會變遷

下面我們從國計和民生兩個方面研究白銀貨幣化的發展過程。

從國計方面來看,明代白銀貨幣化與一系列制度變遷并行,比如田賦的貨幣化、徭役的貨幣化。因為折銀,國家財政收入就有推進貨幣化的問題;皇室、軍費、政府開支等明代文獻說明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貨幣化;后來國家財政與白銀貨幣化在全國鋪開是同一的過程,不論云南還是貴州,盡管在國家財政中微乎其微,這個時期都已經有白銀,空間分布逐漸擴大。

從民生方面來看,白銀貨幣化與社會變遷同步。其一,白銀將社會各階層卷入市場,農民要把糧食拿到市場上換取銀子才可以繳納田賦,促進更多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其二,白銀貨幣化與新的經濟成分增長同步;其三,白銀貨幣化與社會各階層的商業行為同步;其四,全社會產生了對白銀的巨大需求,社會的價值觀也隨之變化。

(四)白銀貨幣化的發展路徑——張居正改革與國家轉型

《萬歷會計錄》和《清丈條例》是張居正改革遺存于世的兩部重要文獻。《萬歷會計錄》共四十三卷,約百萬字,包括4.5萬字以上數據,是一部明代戶部財政大型數據文獻,是張居正改革攻堅階段的直接產物,也是迄今存留于世的中國古代唯一一部國家財政會計總冊。

《〈萬歷會計錄〉整理與研究》一書由我與徐英凱(一位數學教授)合作十余年完成。全書內容首為緒論,下分三篇。主要采用了統計列表的形式,共編制表555個、圖28個,全書共401萬字。第一篇整理篇全面系統整理了原書數據,列為表格,可以作為工具書使用。第二篇統計篇進行了比較、歸類等簡單統計分析。第三篇研究篇分為十章,以白銀作為統一的計量標準,將原書中財政收支數據全部貨幣化,對全國財政狀況進行統計分析;應用數理統計多元分析中的系統聚類分析模型,補充了原書卷六山東田賦數據的全部闕失,基本復原了16世紀末明代財政主體的全貌,包括財政總量、結構與貨幣化比例,并有部分省份的個案研究。結果發現,明代財政體系從以實物與力役為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全面轉型,標志著中國從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轉型。

五、白銀貨幣化:中國與全球的互動

(一)白銀貨幣化與日本、美洲銀礦的開發

明代后期,中國社會對白銀有巨大需求,但國內礦產資源明顯不足,故白銀需求使市場超出國界成為必然,從海外輸入成為白銀的一個重要來源。海外輸入白銀有兩個主要源頭:一是日本,二是美洲。

無論是日本銀礦的開采,還是美洲銀礦的開發,在時間上都與中國白銀貨幣化產生的巨大白銀需求、中國市場迅速地在全球擴張相銜接,而全球大量白銀流向中國的時間也是清楚的。由此得到結論:明代中國白銀貨幣化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并推動了日本、美洲白銀礦產的大開發。

(二)白銀貨幣化與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

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使中國參與到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之中。白銀是促使全球貿易誕生的重要因素。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曾說:“貴金屬涉及全球,使我們登上交換的最高層。”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白銀需求國,直接導致白銀作為國際通用結算方式用于世界貿易。這種國際交換關系,一端聯系的是中國商品,另一端聯系的是白銀,形成了市場網絡的全球性鏈接。

圍繞中國的三條主干線,跨越三大洲,構建了一個全球貿易網絡:中國—東南亞—日本;中國—馬尼拉—美洲;中國—果阿—歐洲。

丹尼斯·弗林和阿拉圖羅·熱拉爾德茲提出全球貿易在1571年誕生。1571年即明隆慶五年。而如以中國活躍的國際白銀貿易為起點,這一時間至少可提前到16世紀40年代。

(三)白銀貨幣化:中國與全球互動的影響

日本白銀產量的絕大部分和占美洲產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總數極為龐大。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因此將中國形容為一個“吸泵”,形象而具體地說明中國吸納了全球的白銀。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切不可忘記的,那就是這么多的白銀,都是用中國商品交換而來的。以明代青花瓷的崛起與發展作為典型個案,獨步世界的青花瓷參與了全球的時空巨變,傳播到世界各地,引領了全球時尚潮流,推動了新的技術與知識的融通,展現了新的全球文化景觀。

隨著明代白銀貨幣化,白銀不僅在社會流通領域成為主幣,而且在國家財政體系中成為主要征收形態,標志著中國白銀經濟或者說白銀時代的形成,中國由此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參與建構了全球第一個經濟體系。17世紀全球貨幣危機來臨時,對中國也產生了影響:明朝亡于內外綜合因素,但白銀貨幣緊縮是重要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中國與全球的大合流,即與全球同步的近代化趨向性發展,遭遇了首次挫折。

六、結論

(一)明代白銀貨幣化:近代的開啟

白銀貨幣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中國貨幣體系從賤金屬銅錢向貴金屬白銀本位制轉型;②中國財政體系從以實物與力役為主向以貨幣為主轉型;③中國傳統經濟向貨幣經濟轉型;④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⑤中國從古代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轉型。

(二)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全球接軌

白銀貨幣化,首先是中國社會內部蘊藏國家與社會向近代轉型趨向的產物;其次是轉型變革中的中國與正在形成中的整體世界——全球相聯系,也即中外變革互動的產物。

中國并非在西方人東來以后被動地與全球銜接起來。在16世紀全球化開端之前,中國自身內部即發生變革趨向,白銀貨幣化,市場經濟萌發,并以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擴展,通過一系列改革,中國主動走向了全球。

全球經濟體系不是西方創造的,明代中國曾積極參與了全球經濟體系的初步建構,為一個全球新時代的出現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

七、歷史的啟示

首先,明代白銀貨幣化由市場萌發,經歷了從民間社會自下而上發展至結合國家事實上認可自上而下推行至全國的過程,是國家、市場、社會互動的產物,也是近代化開始的標志,從舊的治理模式向新的治理模式的轉型勢在必行。

其次,明代白銀貨幣化通過一系列改革來實現,說明中國國家與社會的近代轉型依賴于改革,改革是中國實現從傳統到近代的近代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再次,明代中國發展的趨向與全球趨同——進入近代化歷史發展進程,全球化開端的發展趨向是一致的,中國通過自身的改革走向了世界,成為全球化的一部分。但是對于全球貿易和外銀流入的依賴性大,也是最終導致王朝傾覆的重要因素。

最后,從明代白銀貨幣化,直至1935年在國際壓力下廢止銀本位制,白銀退出中國歷史舞臺,中國的白銀時代存在了約500年,具有中國近代化進程獨特的發展路徑,這500年的歷史值得深入研究。

延伸閱讀

為了更全面地展示萬明研究員的研究成果,我們挑選并綜述了以下四篇她近期的研究成果,以饗讀者。(2)

一、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一個研究論綱(3)

明代白銀貨幣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中國白銀時代自明代開端,白銀作為中國主幣通行使用長達約500年之久。萬明研究員考察并總結了白銀貨幣化的發展路徑以及明朝中國在白銀貨幣化過程中與全球的互動。

萬明研究員將明代白銀貨幣化的概念歸納界定為五點:其一,白銀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了完全的貨幣形態;其二,白銀從非法貨幣到合法貨幣,再到整個社會流通領域主幣;其三,白銀成為國家財政統一計量單位和征收形態;其四,隨著白銀成為主幣,中國開始建立起實際上的白銀本位制;其五,白銀成為世界貨幣,中國與全球發生互動關系。

白銀貨幣化過程是一個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過程,代表了中國貨幣經濟化進程。白銀在明朝初期并不是合法貨幣,只是因為市場的需要,在民間使用。明初洪武到建文時期,寶鈔出現明顯的衰落跡象后,白銀貨幣化的趨勢初顯,直到正統至成化年間,寶鈔逐漸絕跡,白銀成為土地和大宗交易的貨幣。

白銀貨幣化的發展與明朝社會的發展是重合在一起的。白銀貨幣化的過程就是一系列賦役改革推而廣之的過程,也是一系列制度變遷并行的過程,更是中國從古代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轉型的過程。萬明研究員將白銀貨幣化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始自洪武末年(14世紀末),為白銀從民間自下而上崛起的起始階段;第二階段是成化、弘治年間(15世紀下半葉),是白銀為國家官方接受認可,隨即自上而下全面鋪開的迅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始自嘉靖初年(16世紀初),是白銀成為社會流通領域及國家實際認可的主幣的定型階段,國家也進入社會變遷—轉型階段;第四階段以萬歷初年(16世紀末)張居正改革為標志,白銀貨幣全面滲透到國家財政結構之中,開啟國家財政體系轉型的新階段,也即國家轉型的新階段。

白銀貨幣化的過程也是中國與全球互動的過程。明代后期,中國市場擴張,對白銀的需求巨大。由于國內礦產資源不足,海外輸入成為白銀的重要來源,日本和美洲就是海外白銀輸入的主要源頭。16世紀,海上全球化開啟,中國的商品也通過海上貿易走向世界。中國成為白銀最大的需求體之一,直接促進白銀成為國際結算通用的世界貨幣。對白銀的需求也促使明后期的海外政策與海外貿易模式發生轉變,進而推動了傳統絲綢之路的極大擴展。不僅如此,白銀貨幣化開啟了白銀時代,在與全球互動過程中,推動了明朝社會的轉型,也加劇了社會的動蕩。更重要的是,明代白銀貨幣化標志著君主壟斷貨幣時代的結束。歷代的造幣權都掌握在君主手里,白銀貨幣化以來,國家壟斷貨幣能力卻迅速下降直至消失殆盡。就此而言,萬明研究員認為明朝實際上是專制主義皇權相比其他朝代遠被削弱了的時期,而白銀貨幣緊縮則是王朝覆滅的重要因素。

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的新樣態(4)

在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大背景下,白銀通過海上貿易走向全球。萬明研究員提出白銀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的新樣態,明代澳門的興起與繁榮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的構建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白銀貨幣化導致白銀的社會需求大增,白銀生產不足,于是,民間私人海上貿易蓬勃興起。此時,葡萄牙人來到東方,正好推動了中國國內市場的海外擴展。不過,白銀貨幣化也導致了明朝財政危機,制度變革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澳門成為中國境內唯一允許外國人居住和貿易的特殊區域,提供外銀的輸入通道,助推中國商品向海外輸出。

澳門貿易的支點是中國商品,葡萄牙人憑借中國的商品和市場建立了貿易網,以澳門為支點開展轉運貿易。澳門作為明朝對外開放的視窗,很快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心,開通多條國際貿易航線,如澳門—果阿—歐洲、澳門—日本、澳門—馬尼拉—美洲和澳門—東南亞等,跨越了三大洲、三大洋,這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發展,白銀之路聯結起了全球。萬明研究員認為,在全球視野下探討明代澳門在推動海上白銀之路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可為如今的“一帶一路”實踐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的啟示。

三、“江口沉銀”所見明朝與大西朝貨幣財政(5)

近年來的重大考古新發現——四川彭山“江口沉銀”引來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萬明研究員認為,“江口沉銀”是明代中國從傳統到近代重大轉型的歷史見證,并試圖從明代白銀貨幣化的視角對“江口沉銀”進行深刻解讀。

明朝銀錠均為明朝賦稅銀兩,這反映出萬歷以后白銀貨幣化以國家財政稅收的法定形式得到確立,在全國征收白銀貨幣稅已制度化。但是貨幣化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折銀”階段,第二個是“征銀”階段。“江口沉銀”印證了晚明白銀貨幣化的完成與財政貨幣化,從而促進了財政結構變革,導致了財政體系轉型。

萬明研究員指出,“江口沉銀”的發現也有助于厘清四個問題:銀錠概念與來源問題,大西朝財政問題,明末農民起義軍被稱為流寇的原因以及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第一,許多學者認為銀錠是大西軍行軍過程中所得,但是萬明研究員通過對比銀錠所涉地區與行軍路線,發現沉錠不僅是大西軍在行軍路線上獲取的,還有不少是明朝為籌措鎮壓起義的軍費而加派的稅銀。第二,沉銀中發現的大西朝稅收銀錠證明了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后就開始征稅,在財政上沿襲了明朝賦稅制度。第三,明末農民起義發生在農業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代,社會流動性擴大,大量流民產生。在白銀成為財富代表的背景下,農民政權未能立即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只是一味搜刮白銀,因此被稱為“流寇”。第四,由于張獻忠沿襲了明朝貨幣財政,嚴控白銀財富,搜刮民財,最終失去民心,導致了政權的沒落。

四、明代中國與爪哇的歷史記憶(6)

爪哇島(Java)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亞洲大陸和大洋洲大陸之間的十字路口,因而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吸引了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歐洲、非洲等地商人在這里會聚。早在漢朝,中國已開始了與爪哇的友好往來,而鄭和下西洋使得兩國進入交流的高潮。

萬明研究員根據鄭和下西洋親歷者的記述和《明實錄》的記載,總結出當時鄭和下西洋主要在爪哇島東部活動,并曾到達爪哇島東部的四個地方:杜板、新村、蘇魯馬益和滿者伯夷,并且在外交過程中,爪哇華人充當了重要角色。

此外,萬明研究員發現,井里汶是位于西爪哇北部的港口,但是在以往中外史界較少被提及。通過梳理明代文獻,萬明研究員發現井里汶是鄭和下西洋以后興起的爪哇西部海港,追尋爪哇港口從東向西轉移的發展演變史,變化是在西方人到達之前發生的,以往過分強調西方大航海影響的觀點應該加以修正。

附:萬明研究員近期主要研究成果

[1]萬明.全球史視野下的明代白銀貨幣化[N].光明日報,2020-08-03.

[2]萬明.“江口沉銀”所見明朝與大西朝貨幣財政——基于白銀貨幣化的分析[J].中國文化論壇,2020(4).

[3]萬明.明代中國與爪哇的歷史記憶——基于全球史的視野[J].中國史研究,2020(2).

[4]萬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的新樣態——明代澳門興起與全球白銀之路[J].南國學術,2020(1).

[5]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研究二十年——學術歷程的梳理[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9(6).

[6]萬明.15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貨幣新探[J].外國問題研究,2018(4).

[7]萬明.白銀、性別與晚明社會變遷——以徐霞客家族為個案[J].北京大學學報,2018(4).

[8]萬明.萬歷援朝戰爭時期明廷財政問題——以白銀為中心的初步考察[J].古代文明,2018(2).

[9]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一個研究論綱[J].學術研究,2017(5).

[10]萬明.“中國歷史上的白銀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總結[J].中國錢幣,2017(3).

[11]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云南海貝消亡的新視野[J].澳門研究,2017(3).


(1)本文源自“大金融思想沙龍——學術名家系列”第41期(總第120期),2019年5月7日。

整理:劉文婕。

(2)整理:劉家琳。

(3)原文: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總體視野:一個研究論綱[J].學術研究,2017(5).

(4)原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延伸的新樣態——明代澳門興起與全球白銀之路[J].澳門研究,2020(1).

(5)原文:“江口沉銀”所見明朝與大西朝貨幣財政——基于白銀貨幣化的分析[J].中國文化論壇,2020(4).

(6)原文:明代中國與爪哇的歷史記憶——基于全球史的視野[J].中國史研究,2020(2).

[12]MING WAN. The monetization of silver in China: Ming China and its global interactions[A]//Maria Dolores Elizalde and Jianlang Wang. China's develop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M].Cambridge Scholar Publishing, 2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姚市| 合水县| 萝北县| 科尔| 会宁县| 拜泉县| 青田县| 江西省| 民权县| 平武县| 江油市| 嘉鱼县| 施秉县| 中方县| 辰溪县| 穆棱市| 邮箱| 花莲县| 晋宁县| 苍山县| 金坛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南充市| 息烽县| 漳浦县| 天气| 绥宁县| 休宁县| 酉阳| 平顶山市| 开平市| 沧州市| 开平市| 梓潼县| 临潭县| 新巴尔虎左旗| 钦州市| 高雄县| 苗栗县| 兖州市|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