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與分析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居民收入持續提升,貧困發生率不斷降低,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經濟社會總體發展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20年來,區域內部的各地區之間所處的發展階段有所不同,設定的發展目標有所差異,取得的發展成果各不相同,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與矛盾也不盡相同。

因此,為了評價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不同發展情況,我們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首先對二級指標進行分析,計算出二級指標的綜合得分及靜態排名;其次以二級指標的綜合得分為基礎;再次進行主成分分析,最終得到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競爭力的靜態排名;最后根據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得分進行聚類分析。

(一)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1.1999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1999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廣西、云南;排后三位的分別為甘肅、青海、貴州。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1999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3)。

表2-3 1999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四川、廣西、云南3個省份。其中,四川的創新指標排名第1,綠色指標排名第2,開放、共享指標排名居中,協調指標排名靠后;廣西的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2,創新、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開放指標排名第3,創新、綠色、共享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第4,協調指標排名靠后。

第二類,包括新疆1個省份。新疆的共享指標排名第1,協調指標排名第3,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6,綠色指標排名靠后。

第三類,包括陜西、重慶、寧夏、內蒙古、甘肅、青海、貴州7個省份。其中,陜西的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2,協調指標排名第4,綠色、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重慶的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3,開放指標排名第5,協調指標排名第6,共享指標排名靠后;寧夏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3,開放、創新、綠色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內蒙古的協調、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甘肅的創新、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綠色、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青海的協調指標排名第2,共享指標排名第6,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最后;貴州的綠色指標排名第5,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

2.200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200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陜西、廣西;排后三位的分別為內蒙古、青海、貴州。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2000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4)。

表2-4 200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四川、陜西、廣西、云南4個省份。其中,四川的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4,協調、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陜西的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2,協調指標排名第3,綠色、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于中后;廣西的綠色指標排名第2,開放、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第4,協調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綠色指標排名第3,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共享指標排名第6,協調指標排名靠后。

第二類,包括新疆、重慶、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6個省份。其中,新疆的開放、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1,協調指標排名第4,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重慶的創新指標排名第3,綠色指標排名第4,協調、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開放指標排名第7;寧夏的協調、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6,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甘肅的創新、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綠色、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內蒙古的協調、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青海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9,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最后。

第三類,包括貴州1個省份。貴州的綠色指標排名第5,創新、協調、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

3.200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200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陜西、四川、重慶;排后三位的分別為寧夏、青海、貴州。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2005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5)。

表2-5 200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陜西、四川、重慶3個省份。其中,陜西的開放指標排名第1,創新指標排名第3,共享指標排名第4,協調、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7;四川的綠色指標排名第1,創新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4,共享、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重慶的創新指標排名第1,協調、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4,開放指標排名第7,共享指標排名最后。

第二類,包括內蒙古、新疆、云南、廣西、甘肅、寧夏6個省份。其中,內蒙古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開放、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2,綠色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靠后;新疆的共享指標排名第1,協調指標排名第3,開放指標排名第5,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開放指標排名第6,共享指標排名第7,協調指標排名靠后;廣西的綠色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第6,協調、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甘肅的創新指標排名第4,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寧夏的協調指標排名第2,共享指標排名第6,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

第三類,包括青海、貴州2個省份。青海的共享指標排名第3,協調指標排名第5,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貴州的綠色指標排名第6,創新指標排名第7,協調、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

4.201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201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陜西、重慶、四川;排后三位的分別為青海、甘肅、貴州。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2010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6)。

表2-6 2010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陜西、重慶2個省份。其中,陜西的創新指標排名第1,綠色指標排名第3,開放、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協調指標排名第8;重慶的開放指標排名第1,創新指標排名第2,協調、綠色、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第4。

第二類,包括四川、內蒙古2個省份。其中,四川的綠色指標排名第1,開放指標排名第2,創新指標排名第3,共享指標排名第6,協調指標排名靠后;內蒙古的共享指標排名第1,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協調指標排名最后。

第三類,包括寧夏、新疆、廣西、云南、青海、甘肅、貴州7個省份。其中,寧夏的共享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第4,協調指標排名第5,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新疆的共享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4,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7,協調指標排名靠后;廣西的綠色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3,協調、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7,創新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協調指標排名第2,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青海的協調指標排名第6,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甘肅的協調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第5,綠色、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貴州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開放、共享4項二級指標均排名最后。

5.201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201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重慶、陜西、四川;排后三位的分別為甘肅、青海、貴州。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2015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7)。

表2-7 2015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重慶1個省份。其中,重慶的開放指標排名第1,創新指標排名第2,共享指標排名第5,綠色指標排名第7,協調指標排名最后。

第二類,包括陜西1個省份。陜西的創新指標排名第1,綠色指標排名第3,共享指標排名第4,開放指標排名第6,協調指標排名第8。

第三類,包括四川、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云南、甘肅、青海、貴州9個省份。其中,四川的綠色指標排名第2,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3,共享、協調指標排名靠后;內蒙古的綠色、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1,開放指標排名第7,創新、協調兩項指標排名靠后;新疆的共享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4,協調指標排名第5,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廣西的開放指標排名第2,綠色指標排名第6,創新、協調、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第7;寧夏的共享指標排名第3,創新、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6,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協調指標排名第2,綠色指標排名第4,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共享指標排名靠后;甘肅的協調指標排名第3,創新指標排名第4,綠色、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開放指標排名最后;青海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6,開放指標排名靠后,創新、綠色兩項二級指標排名最后;貴州的協調、綠色指標排名居中,創新、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

6.2017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

2017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四川、重慶、陜西;排后三位的分別為青海、貴州、甘肅。在此基礎上,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進行聚類分析,得出2017年西部11個省份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得分,大致分為三類(見表2-8)。

表2-8 2017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得分及排名

第一類,包括四川1個省份。其中,四川的綠色指標排名第1,創新、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2,共享指標排名第3,協調指標排名靠后。

第二類,包括重慶1個省份。其中,重慶的開放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2,創新指標排名第3,綠色指標排名第7,協調指標排名最后。

第三類,包括陜西、廣西、內蒙古、新疆、寧夏、云南、青海、貴州、甘肅9個省份。其中,陜西的創新指標排名第1,綠色、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4,開放指標排名第6,協調指標排名第9;廣西的開放指標排名第3,創新、協調、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綠色指標排名靠后;內蒙古的共享指標排名第1,綠色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7,創新、協調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新疆的協調指標排名第3,綠色、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創新指標排名靠后;寧夏的協調指標排名第4,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第5,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云南的協調指標排名第2,開放指標排名第4,綠色指標排名第5,創新指標排名第7,共享指標排名靠后;青海的協調指標排名第1,共享指標排名第8,創新、綠色、開放三項二級指標均排名最后;貴州的創新、協調、綠色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居中,開放、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靠后;甘肅的協調指標排名第5,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均排名靠后。

(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靜態評價結果分析

對比1999—2017年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的靜態評價結果,可得出如下結論。

1.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最好

與1999年相比,四川排名保持第1不變,雖然在1999—2017年排名有所波動,但是始終處于西部地區的前3位。這表明西部大開發20年來,四川充分利用了良好的區位優勢、經濟基礎以及科技資源,不但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而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社會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綜合質量在西部地區最強,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領頭羊”。從二級指標來看,支撐四川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主要是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四項,其中創新、共享指標長期排西部地區前列。

2.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提升最快

重慶從1999年排名第6上升到2017年的第2,自2005年起排名便穩居西部地區前三,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從二級指標的變化來看,支撐重慶排名快速上升的是創新、開放、共享三項排名的上升,經過西部大開發20年的發展,重慶的“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已基本成形,逐步成為長江上游地區最大的經濟中心和最具活力的城市。

3.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穩步提升

陜西從1999年的排名第5上升到2017年的第3,自2000年起排名便穩居西部地區前三,其中2005年、2010年排名第1。支撐陜西排名穩步提升的是創新、綠色、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的上升,表明陜西較好地釋放了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初步實現了創新驅動發展,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的穩步上升。但是,需要重視的是,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與推進以來,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尚未實現內外聯動發展,因此開放這一二級指標排名不高。

4.內蒙古、寧夏、青海、貴州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穩中有升

2015年內蒙古排名第4,支撐內蒙古排名穩步上升的是綠色、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的提升,這說明內蒙古在利用好資源優勢的同時,注重加強經濟社會內部質量的優化。尤其是自2000年起開始實施的“興邊富民行動”成效顯著,該行動在生態文明建設、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綜合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1999年相比,寧夏的排名保持第7不變,其間有所波動,但始終處于中游水平,這與寧夏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基本相符。從二級指標的排名來看,寧夏的創新、協調、共享三項指標排名處于中游水平,但是綠色、開放兩項指標長期處于下游水平,表明寧夏未來亟須補齊生態環境建設、對外開放兩塊短板。

與1999年相比,青海從1999年的排名第10上升到2017年的第9,貴州從第11上升到第10,兩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質量均有所提升。但是從西部地區整體情況來看,兩省綜合質量排名長期處于西部地區末尾,西部大開發20年來,青海、貴州的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現象仍然沒有較大改觀。

5.廣西、新疆、云南、甘肅排名下降,其中云南排名下降最快

廣西的排名從1999年的第2下降至2017年的第4,其間還有個別年份甚至下降至第7。廣西排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綠色、開放、共享三項二級指標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廣西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改善民生。

新疆從1999年的第4下降至2017年的第6,其間雖有波動,但下降趨勢沒有改變。新疆排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下降過快,表明新疆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仍需加強。

云南排名下降最快,從1999年的第3下降至2017年的第8。云南排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創新、綠色、開放、共享四項二級指標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云南在創新驅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外開放、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建設力度不夠。

甘肅排名最后,從1999年的第9下降至2017年的第11。造成甘肅排名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創新、共享兩項二級指標排名有所下降且排名較低,綠色、開放兩項二級指標排名未變但排名較低,表明甘肅在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等諸多領域基礎薄弱、實力不強,亟待大幅度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丘市| 龙井市| 吉林省| 云浮市| 申扎县| 西盟| 赤峰市| 揭阳市| 那坡县| 临夏市| 赤水市| 什邡市| 梁河县| 台东市| 沅陵县| 西林县| 万年县| 东平县| 松阳县| 丹阳市| 新宾| 灵丘县| 台江县| 齐齐哈尔市| 平南县| 通城县| 古丈县| 丰镇市| 揭西县| 乌兰县| 灌南县| 纳雍县| 和田县| 德清县| 古丈县| 南靖县| 来安县| 治县。| 金昌市| 莎车县| 泰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