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研究
- 張相偉
- 861字
- 2024-03-28 20:18:17
1.2 關鍵概念界定
本書主要涉及兩個關鍵概念,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和投資動因。
1.2.1 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直接投資源于國際商務領域的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IDI)的概念,國際直接投資(IDI)與“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又譯為“外國直接投資”)、“海外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ODI)、跨國直接投資(Trans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TDI)等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稱謂。
國際直接投資涉及兩個國家和地區:資本流入國和資本流出國。其中,資本的流入國稱為東道國,資本的流出國稱為母國。一國一般既接受資本的流入,又進行著資本的流出,即同時扮演著東道國和母國的角色。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每年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對一國而言,將該國外國資本的流入稱為外商直接投資(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FDI)而將該國的資本流出稱為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ODI)。本書的研究出發點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因此,主要聚焦于中國資本的流出,即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下文簡稱OFDI)。有關“對外直接投資”的概念辨析如圖1.2所示[2]。

圖1.2 “對外直接投資”的概念辨析
由于本書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樣本數據主要源于歷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因此,本書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定義沿用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的定義,即“中國企業、團體等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投資,并以控制國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而且,本書在后文中以OFDI作為對外直接投資的簡稱[3]。
1.2.2 投資動因
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是企業“走出去”的原因與驅動因素,也可理解為企業希望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實現的意圖和戰略目的。根據研究需要,本書依據起主導作用的決策主體,將其分為市場機制因素和政府驅動因素。把以企業為主體的決策行為的動因定義為市場機制因素,包括融資、勞動力成本和東道國貿易壁壘等因素;把影響企業決策行為的國家戰略或者國家政策的驅動因素稱為政府驅動因素,包括中國政府為幫助企業“走出去”實施的兩項重大境外投資促進政策,即境外經貿合作區和境外金融機構布點,以及當前中國最重要的區域合作機制之一——“一帶一路”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