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與宏觀調控體系研究
- 朱之鑫等
- 1582字
- 2024-03-28 18:46:00
(二)經濟潛在增速呈趨勢性下降態勢
隨著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十四五”時期我國正處于由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變的關鍵階段,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至新常態,是符合普遍發展規律的。少數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都在人均GDP達到這一水平后經濟增速出現“下臺階”跡象。
(1)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勢性下降是發展規律使然。作為追趕型經濟體,我國正經歷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階段的轉換。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1973年的日本、1992年的韓國相似,達到一定階段都會經歷增速下臺階過程,只是近年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勢頭有所加快。作為大規模經濟體,我國經濟體量和發展水平逐步提升,資本存量將會隨之逐步接近穩態,部分領域技術追趕愈加接近前沿水平,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進程加速,這些因素促使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5]。在高速增長開始后的第三個或第四個十年后,日本、韓國、德國、新加坡等經歷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都經歷過經濟增速下臺階的過程。
(2)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與實際增速存在一定缺口。近年來,我國的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了變化,特別是生產函數變化已影響到經濟增長動力變化。基于生產函數法的測算,近年來,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由2008—2013年的平均9.88%下滑至2014—2019年的7.25%,其中從2014年的8.3%下滑至2019年的6.5%,呈現趨勢性下降態勢,而且與經濟實際平均增速存在一定缺口,2008—2013年平均缺口為0.73個百分點,2014—2019年平均缺口為0.4個百分點[6]。
(3)我國經濟增速正呈現出穩步趨勢性下降且緩慢收斂態勢。有研究表明,當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在邁向高收入經濟體的成長中都會經歷經濟增速臺階式下降的過程[7]。日本和韓國在基本完成工業化后,其經濟增速經歷了兩次“下臺階”過程,其中日本由20世紀60—70年代的年均9%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邁入20世紀70—90年代的4%~5%的中速增長階段,到20世紀90年初泡沫經濟破滅后,日本經濟增速再下臺階,進入年均增長1%左右的低速增長階段。韓國在20世紀60—90年代中期實現年均8%左右的高速增長,在亞洲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速下臺階至5%的中速增長,并維持了10年左右的時間,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速再次下臺階,進入3%左右的低速增長階段[8]。自2010年起,我國經濟增速已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下降至6%~7%的中高速增長。按照“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用15年時間完成人均GDP水平翻一番的任務,這意味著年均GDP實際增速至少要達到4.8%左右,而“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速至少保持在5%以上,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達到10%左右[9]。未來15年時間內,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有望逐步下降至4%~5%,這意味著實際增速也可能維持在這一區間。只要我國經濟增速能維持在這一中速增長水平,到2035年就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終目標。
(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潛在增長率回升。2015年年底開啟第一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舉措已取得積極成效,產能過剩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和杠桿率趨穩,房地產去庫存和脫貧、生態等領域補短板取得積極進展,部分行業市場得到出清,供給結構得到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止跌回穩。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形勢,2018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第二階段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2016年以來,我國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縮小了實際經濟增速與潛在增速的缺口,提升了經濟增長水平。現實證據是,2019年第四季度我國工業產能利用率達到77.5%,接近歷史最高水平78%(2017年第四季度);2019年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也接近有統計發布以來的歷史最低值4.8%(2018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保持在較低水平,并未因實際經濟增速超過潛在增速而出現較高通貨膨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