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產業發展報告(2020)
- 宣燁主編
- 12字
- 2024-03-28 18:27:30
第一篇 基礎知識
第一章 戰略性新興產業概述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構成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我國產業形成競爭優勢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十三五”時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技術創新步伐加快,培育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發展潛力的優質企業和產業集群,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緊抓國家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契機,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將江蘇打造成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高地。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42%。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供應鏈抗風險能力,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江蘇省產業發展韌性,保障經濟行穩致遠。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
王永順、沈炯等(2012)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有可能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并在經濟發展全局中居主導地位,正處于高成長過程中的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現了前沿科技領域的革命性突破與社會經濟發展中日益緊迫的主流性需求,代表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1]。李秋嬋、韓周瑜等(2015)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滿足符合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要求,具備重大科技創新能力,能夠帶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等條件[2]。從概念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一般新興產業相對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明顯的主導作用,具有前瞻性和寬泛性等特質,體現了最具方向性的科技領域重大突破,也面臨技術發展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首先是能夠指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向的產業,是未來科技創新的風向標,并且會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能夠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它也受技術發展的制約。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構成
在不同時期,國家和地區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和定位存在差異。《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中,明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七大產業。《“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對于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領域有了更細致而具體的要求,提出了寬帶鄉村示范工程、“互聯網+”工程、大數據發展工程、集成電路發展工程、人工智能創新工程、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應用示范工程、新一代民用飛機創新工程、空間信息智能感知工程、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新材料提質和協同應用工程、新藥創制與產業化工程、生物技術惠民工程、生物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工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提升工程、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節能技術裝備發展工程、綠色低碳技術綜合創新示范工程、資源循環替代體系示范工程、數字文化創意技術裝備創新提升工程、數字內容創新發展工程以及創新設計發展工程等21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程,并前瞻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培育未來發展優勢。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發展方式以及推進路徑做出了詳細規劃,超前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把握產業屬性和發展規律,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強化技術攻關、試點示范和場景應用,加快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大力推動產業化規模化,傾力打造并努力使其成為主導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應用,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實施未來產業培育計劃,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導體、基因技術、空天與海洋開發、量子科技、氫能與儲能等領域,積極開發商業化應用場景,搶占產業競爭發展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