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技術進步賦能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劉亦文等
- 4037字
- 2024-03-28 19:41:10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中國經濟列車飛速前行,改革開放短短40余載締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式奇跡”。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emestic Product,GDP)現價總量達到401513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的奇跡。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國GDP由1978年的3678.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900309.5億元人民幣,按平均匯率折算,經濟總量達到13.6萬億美元。根據201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數139538萬人計算,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同期,按可比價格計算,2018年GDP總量增加為改革開放初期的近40倍,年均增長速度高達9.5%。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隨著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中國實際人均GDP從1978年的385元/人增加到2018年的64644元/人,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從1990年的第105位上升為2016年的第90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7)。“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1]
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我國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解決。經濟增長過度地依賴生產要素的投入而非技術效率的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使得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中國以占世界GDP 11.6%的經濟總量,生產消耗了占全球約54%的水泥、45%的鋼鐵、35%的化肥和21.3%的一次能源,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SO2)、21%的二氧化碳(CO2)和28%的氮氧化物(NOX)。原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57%地下水監測點的水質較差,甚至極差。張慶豐和克魯克斯(2012)的研究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只有不到1%可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在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中,中國太原等7個城市榜上有名。在中國粗放式高速工業化進程中,生態環境成了“搭便車”的“重災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近年來霧霾在全國各大主要城市“風靡”,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中國全方位的嚴重環境污染不但體現在污染源上(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等),也體現在被污染對象上(空氣、地表水、地下水等),還體現在區域范圍上(城市、鄉村、陸地、海洋等)。2000—2020年中國城市地區空氣中SO2及粉塵含量是全世界最高的,PM10含量是60μg/m3(世界平均含量為43μg/m3)[2]。水質的下降導致中國消化系統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攀升,2000—2011年,男性癌癥發病率保持穩定(+0.2%,P=0.1),女性癌癥發病率顯著增加(+2.2%,P<0.05)(陳萬青等,2016),癌癥死亡人數在近年來也呈現出快速上升趨勢(周脈耕等,2010),胃癌和肝癌已經分別成為中國第四和第六大致死原因(Ebenstein,2012)。根據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的相關測算,在2018年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 Performance Index,EPI)的排名中,中國得分為50.74分,在所有178個國家中排名第120名,中國2006—2018年的EPI排名均在后列,而空氣質量更是排名倒數第二,其得分為18.81,較十年前下降了14.15%。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城市空氣質量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只有9個城市空氣質量進入前100達標城市行列。2014年中國的環境競爭力在全球133個國家中排在第85位,得分僅為48.3分,稍好于2012年。根據耶魯大學等研究單位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環境績效指數(EPI)報告》顯示,在參評的的180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以37.3分位居第120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生態環境績效狀況依然不容樂觀.從歷年的印工評估結果來看,我國的排名處在較為靠后的位置。如表1.1所示,中國經濟總量排名與EPI排名形成強烈反差。
表1.1 中國經濟總量排名與EPI排名

注:(1)GDP增速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心。
(2)EPI得分和排名均來源于耶魯大學epi網站,http://www.epi.yale.edu。EPI排名括號中為所有國家和地區數量
不斷惡化的環境污染形勢向粗放的發展方式亮起了紅燈,中國環境污染成本占GDP的比例高達8%~10%(楊繼生等,2013),而且環境污染嚴重危害了居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的健康,社會健康成本大幅增加。呂鈴鑰和李洪遠(2016)利用泊松回歸比例危險模型定量評價可歸因于京津冀地區PM10和PM2.5污染的居民健康效應,PM10污染所造成的健康經濟損失總額為1399.3(1237.1~1553.1)億元,相當于2013年該地區生產總值的2.26%(1.99%~2.50%);PM2.5污染引起的健康經濟損失總量達1342.9(1068.5~1598.2)億元,占2013年該地區生產總值的2.16%(1.72%~2.58%)。慢性支氣管炎與早逝是健康損失的主要來源。由環境污染所導致的惡果,已經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公共健康和日常活動。
促進環境質量改善是“十三五”時期實現綠色發展和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任務。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黨和國家不僅將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高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而且制訂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節能減排計劃,并提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在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將保護環境作為“國家的基本國策”,并首次提出各級政府必須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確立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發展理念,不斷推動國家環境政策革新,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升國家綠色領導力。而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工具的選擇、設計與應用是關系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效果、政策執行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環境治理體系和市場體系是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追趕型經濟體的典型代表,中國必須在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之間尋找合理的平衡,導致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激進減排措施在中國可能并不具備現實的可能性。黨的十九大和黨的十九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關于構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發改環資〔2019〕689號)均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上升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層面予以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和《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明確作出了推動能源技術創新的戰略部署。特別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發展綠色金融,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現有研究表明,促進能源技術進步是推進節能減排、破解能源環境問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以霧霾治理為例,雖然形成霧霾天氣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會經濟因素,但從技術角度看,不利的氣候條件引起空氣污染物的持續積累,由于城市大氣氣壓較低、風速較慢,空氣中的微小顆粒在低空中不斷聚集無法擴散,較高的空氣濕度使霧滴與細顆粒物結合形成較大的混合顆粒,過密的高層建筑物導致城市間的污染互相傳導,推進污染形成;從經濟學角度看,政府對能源技術進步的激勵機制尚待完善,以高煤耗為主的能源結構、工業化進程導致的重工業占比過大的產業結構、機動車保有量不斷提高的交通運輸結構,以及城鎮化過程中建筑工地大量揚塵是造成霧霾日趨嚴重的主要原因。由于較少企業面臨環境管制,市場不會對先進的污染控制技術和工藝存在需求,環境技術產業喪失了長期發展的激勵。目前我國只有火力發電廠廣泛面臨環境監管,從而使得脫硫、脫硝設備的安裝率較高,其他行業較少采用這些設備。
能源技術進步不是一個單純的工程意義上技術變化的過程,而是與社會經濟、市場結構、制度安排等密切相關、相互影響作用的一個復雜過程(Perez,2004)。一方面,能源技術進步會推動經濟的增長,促使產業結構變化;另一方面,能源技術進步又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制度、機構等因素的制約,其發展方向和速度受到這些因素左右。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日益重視能源技術進步在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國外學者和研究機構不斷拓展原有能源環境模型,加入內生技術變化模擬功能,用于分析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環境政策和技術促進政策的響應,以及在應對節能減排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能源結構和技術水平現狀對中國的節能減排目標帶來巨大挑戰,更凸顯了技術要素的重要性。
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能源技術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推進能源技術進步,努力為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首先是經濟的發展,強制實施大規模的節能減排必將以放慢經濟增長為代價,尋找一條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迫在眉睫。因此,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新常態背景下,我們要把環境治理工作放在“四個全面”“五位一體”“五大發展理念”戰略布局中來,依靠制度創新、科技進步、嚴格執法保護生態環境,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現有經驗表明,從低碳經濟入手推動新能源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是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政府能夠通過激勵機制及相應的政策措施推動企業、科研機構和公眾進行能源技術創新,中國完全可以實現中國政府頒布的短期目標和長期規劃。因此,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和經濟循環的各個環節都納入一個統一的框架下,分析能源技術變化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產生的最終結構性影響,并據此分析外部沖擊產生后經濟體各部分經過不斷反饋和相互作用達到的最終狀態,可以為相關決策部門制定促進能源技術開發、運用及推廣的市場機制和公共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