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技術進步賦能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劉亦文等
- 8字
- 2024-03-28 19:41:13
1.3 本書的結構安排
1.3.1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期間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積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將“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黨代會報告,且在表述中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時,黨的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強化和凸顯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的表述,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指引了方向。這既有利于全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同心同德建設美麗中國、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更表明黨和國家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刻,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歷史性的戰略部署。生態文明建設要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獨特貢獻。而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工具的選擇、設計與應用是關系生態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效果、政策執行成敗的關鍵性因素。以中國綠色發展轉型作為切入點,聚焦“黨中央治國理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思想”,通過“公共政策與能源技術進步協調共建生態文明制度”的理論路徑與研究視角,圍繞“為什么要促進能源技術進步、創新什么樣的能源技術,以及如何建立能源技術創新機制”三大現實問題,對能源技術進步內涵與外延、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影響機理與影響程度、基于能源技術進步的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等問題展開系統研究,構建“既契合中國國情又符合國際趨勢”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理論、方法與政策。具體而言,其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1)能源技術進步理論內涵和外延研究,主要包括:①以技術創新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包容性增長的視角闡述能源技術進步理念及其理論基礎,從理論上明確能源技術進步的政策內涵、影響因素、目標定位、績效測評及能源技術創新體系的框架,構建一套能被廣泛接受的能源技術進步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體系;②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生態環境治理中命令—控制型、市場型和自愿型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工具的實踐應用演進歷程,對比分析不同類別政策工具的內容、形式、結構與功能,提出中國綠色發展過程中實施能源技術進步的現實性、可行性和特殊性。
(2)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現狀、技術轉型與國際經驗研究,主要包括:①綠色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工具動態調適的統計考察。對當前中國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治理現狀進行統計考察,對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時空、產業和微觀經濟主體的典型特征進行統計測度,科學評價現有的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存在的問題,用數據和事實評價現有的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在制定、執行、評估以及監控等環節存在的失靈現象,探討中國實施能源技術創新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必要性和特殊性。②能源技術創新的國際比較與經驗借鑒。以經濟發達度、地域代表性、數據可獲得性為樣本選擇標準,對世界典型國家能源環境政策工具進行對比分析,全面掃描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典型方式、運作模式和案例,提出加快推進中國能源技術進步,實現中國綠色發展的綜合性規制方案。
(3)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影響機理研究,主要包括:①遵循Solow(1974)和Hicks(1932)的“引致創新”思想,基于技術內生和技術外生兩個層面以及“自主式”效應、“干中學”效應和“巨人肩膀”效應三個維度構建能源技術進步,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系統剖析能源節約型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作用機理。②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的傳導機理。由于能源技術創新的實施會對生產成本、綠色技術的激勵、政府政策的實施成本,以及社會福利等方面產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從供給側(供給誘導)、需求側(需求引致)、社會環境三個層面,以政府、企業、公眾及社會組織四大行為主體為切入點,基于靜態和動態視角,分別構建能源技術進步對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機理模型(意識—情境—影響模型)和能源技術進步對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干預路徑模型(信息—結構—干預模型)。
(4)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影響的實證研究。運用參數結構變化特征的空間計量理論和實證研究方法等現代計量經濟的前沿理論方法,實證研究能源技術進步的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的效應。其中,能源技術進步的宏觀效應主要考察其對推動經濟增長、技術創新、能源節約和污染減排等方面的政策效應;能源技術進步的中觀效應主要是從產業或區域(省域和縣域)角度考察其政策效應;能源技術進步的微觀效應主要考察其在改善綠色技術消費和支出、促進投資、緩解綠色技術融資困難等方面。具體而言,包括中國綠色技術效率的地區差異及收斂性、能源技術空間溢出效應對省域能源消費強度影響、綠色技術效率與命令型、市場型環境規制間互動機理,以及能源技術進步對全要素能源效率(省際、工業兩個角度)的影響機理和作用程度。
(5)基于動態CGE模型的能源技術進步對能源—經濟—環境系統影響的仿真研究。對中國靜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HINGE模型和中國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MCHUGE模型進行模型應用擴展、環境反饋、函數擴展和結構衍生,構建一個動態環境CGE模型。通過設置能源技術進步不同政策情景,運用動態環境MBIs-CGE模型仿真研究能源技術進步對各經濟主體的沖擊以及這些反應相互間的作用程度,系統考察能源技術進步的政策歸宿效應、宏觀經濟效果、產業結構效應和生態環境治理效應等多方面的影響效應。
(6)基于能源技術進步的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研究。結合實證研究與動態模擬結論,借鑒范英等(2016)有關政策工具選擇的多重判定標準,運用機制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充分借鑒國外生態環境治理的成功經驗,基于能源技術進步視角構建適用于中國具體情況的綠色經濟轉型的戰略目標、可行路徑、優先領域和保障措施,構建適用于中國具體情況的中國綠色發展過程中能源環境政策最優動態調適的政策方案與推進路徑,為相關部門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政策體系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