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國際競爭的加劇為新貿易保護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二戰到20世紀70年代期間,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二戰的最大贏家,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參戰國大多損失慘重,經濟實力大幅下降,這導致了戰后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格局,國際間的競爭也步入緩和期,競爭緩和促成了戰后20多年的繁榮。

但是好景不長,美國的絕對競爭優勢只維持了一段時間。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已經不再有總體優勢,加上美國在越戰期間急劇膨脹的軍費,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競爭力的衰落,美國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55年的36.3%降為1975年的24.5%。與美國的衰落相對應的是戰后歐洲和日本經濟的逐漸恢復。就這樣,世界三大經濟體間的經濟競爭被重新激化。2015年,三大經濟體占到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53.6%,占到進口總額的54.3%。各發達國家爭相把勞動密集型行業和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降低生產成本,但這也造成發達國家失業率的上升。與此同時,隨著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其謀求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力量增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斗爭加劇。提高石油等原材料價格成為發展中國家對抗發達國家的工具,發達國家則以全面提高制成品價格進行反擊。原材料和工業品輪番漲價,導致世界范圍內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濟競爭的激化,加以20世紀70年代以后發達國家陷入“滯脹”危機,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再度昌盛起來。

新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嚴重損害了全球經濟增長和市場自由化進程,導致了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而其產生與加強有著深厚的政治與經濟原因。

第一,國際競爭加劇與新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化時代,市場經濟制度逐步演化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而競爭是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競爭已不再作為單純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變成為主權國家和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動機,成為實現國家利益和企業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競爭中保護自身的產業與貿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一方面,采用進口關稅或出口補貼等保護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國企業的收益和市場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國企業或進口產品危及本國利益,即使是發達國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預的手段。特別是在“就業”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公共品的今天,由進口增加導致的失業問題已經具有越來越突出的政治意義。當本國產業和勞工群體受到進口沖擊時,來自公眾的呼聲或其他政治壓力必須使政府傾向于對這些領域實行保護,以排斥競爭的威脅。

第二,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隨著跨國公司及其海外經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流向和貿易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際貿易差額的分布??鐕就ㄟ^內部分工和核算體系,在內部貿易中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卻把各國賬面上貿易差額的此消彼長以及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甩給了各國政府。作為承接跨國公司產業轉移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的亞洲地區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長,使其對美國、歐盟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而美國和歐盟的跨國公司在亞洲地區投資企業的出口已經成為美國和歐盟貿易逆差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發達國家處理貿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針對這些大跨國公司,而是拿出口國開刀,以解決與這些國家的貿易爭端為借口,推行新貿易保護主義。

第三,國際貿易中雙邊主義與區域主義興起。21世紀以來,雙邊層面的“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訂和實施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熱點。據WTO統計,到2013年,向WTO正式通報的FTA已達1000個,WTO成員中絕大多數參加了一個或多個FTA。FTA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有FTA在促進貿易增長、消除雙邊貿易壁壘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二是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導致了“雙邊主義”盛行。FTA的迅速發展已經形成了連鎖反應,一國締結了FTA后會對相關國家構成競爭壓力。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制定了FTA戰略,參與FTA談判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同時,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內區域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歐盟加快了擴員的步伐;北美自由貿易區增強了成員國之間的聯系;APEC的影響力逐步擴大;東亞地區在加強東盟內部合作的基礎上,正積極探索新型東亞區域合作機制。據世界銀行統計,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174個國家(地區)至少參加了一個區域貿易協定(RTA),只有12個島國(地區)沒有參加任何RTA。在多數情況下,FTA及區域一體化組織與WTO具有互補、互動的關系,但FTA以及區域貿易組織對非成員國的進口構成了障礙,其中,一些雙邊和區域安排帶有明顯的排他性保護色彩。

第四,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并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一定沖擊。以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大國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并逐步成為世界制成品市場的重要供應者,特別是在中低端工業品市場上,這些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競爭力,并逐步取代發達國家原有的市場份額。盡管這些發展中大國出口的高速增長并未徹底改變國際貿易不平衡增長的局面,但其出口實力的增強對國際貿易格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發展中大國大量低價工業品進入歐美市場,對其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沖擊。為緩解由此形成的貿易逆差和各種國內矛盾,發達國家利用其政治經濟強權,加強了對這些發展中出口國的貿易制裁。同時,由于這些發展中大國的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相近,彼此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近年來,這些發展中出口大國之間的貿易糾紛已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重要內容。這些新矛盾的出現表明全球化時代自由貿易與國家利益的對立與沖突有可能在部分領域激化,這也正是在當今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貿易保護主義仍然演奏著不和諧音符的原因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乌鲁木齐市| 鄂伦春自治旗| 青神县| 康定县| 普兰店市| 黔西县| 长子县| 莒南县| 印江| 苍南县| 贵港市| 高清| 南木林县| 普格县| 图片| 安义县| 类乌齐县| 墨江| 抚顺市| 中宁县| 古丈县| 新巴尔虎右旗| 勐海县| 开原市| 商丘市| 清河县| 萍乡市| 镇赉县| 伊宁市| 三原县| 文山县| 鄂温| 福海县| 绥江县| 渭源县| 筠连县| 巴林右旗| 邵东县| 西城区|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