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念的變遷: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變(何以中國)
- (韓)張鉉根
- 5117字
- 2023-08-07 18:52:23
政治觀念的誕生
若只看本書標題中的“政治”二字,人們會產生這是近代西方舶來物的強烈認知,以至于認為東方傳統上不曾存在過“政治”這一觀念。孔子在 《論語·為政》篇中說,政治匡正世間事,使之合乎本分,即“政者,正也”,包括朝鮮在內的東方儒生們也都以“治亂之方”作為治學的根本追求。然而,現代意義的“政治”,或者說“政治的”都與這個概念相去甚遠,而是與西方的近代殖民社會有所關聯,并與現代資本主義的脈絡保持一致。因此,在以“前近代事物”,或者說“封建事物”為象征的東方社會的傳統里尋找與這一概念的關聯,可謂無比困難。
然而,通過掌握東方傳統政治思想中“政治”的詞源和觀念變遷,我們可以找到現代“政治”在市民社會優位論、經濟優位論等觀念中逐漸淪落為低等觀念的原因,也能獲得制定對策的智慧。為了將“政治”這一概念視為彰顯在人類所有行為之中且作用于一切思考的根源性反省,同時將其看作與人類本性和人際關系緊密相關的思維總體,觀念史的探討必不可少。首先要認識到,“政治”在西方近代市民社會產生以前就早已存在,存在于西方經濟尚未在全球范圍內占據絕對優勢之前,也存在于“東西”“古今”這些文明分野產生之前的每一個人類聚居的角落。在中國思想史上,“政治是人類生活中最大的基礎版圖,也是歷史智慧的結晶。
如今,“政治”這一詞語實際上是“政”與“治”的結合體“治”字是來源于古代河川名稱3的形聲字,后來被借音用在“大禹治水”等表達上,和“理”的含義一樣,逐漸被用以形容治理得好、秩序安定的狀態,還引申出了“治療”“治學”“治國”等常見搭配。
《古文字詁林》提供了“政”字的詳細信息。4綜合來看,既有人將之視為表示“正確”之意的“正”字與表示“敲打”之意的“支”字的會意字,也有人將之視為形聲字。古代既有把“政”寫作“正”的情況,也有與表示“整理整頓”之意的“整”字通用的情況。“政”字初期字形的演變如下:

“正”字原本是表示“征伐”之意的“征”字的本字。在甲骨文里,該字在表示行軍之意的“”上添加象征邑城的“
”,意思是“控制邑城上的行軍秩序”。甲骨文“
”字是在“正”的右邊添加了表示手持器械敲打攻擊之意的“
”所組成的文字,表達“憑借武力征服統治”的含義。其金文形態為“正”字與“攴”字的變形,小篆形態則是金文形態的延續。《墨子·天志上》篇中的“必從上之政下”中“政”字的含義,便與原義相近。 《詩經·大雅·皇矣》篇中也有“其政不獲”一語,即“此政治無法獲得民心”。這里“政”字的意思為“政治教化”。政治教化這一觀念逐漸擴大,有 《大戴禮記·用兵》篇中“諸侯力政”的“政”字作“征伐”之意,《禮記·樂記》篇中“庶民弛政”的“政”字作“稅金”之意,《韓非子·五蠹》篇中“先王之政”的“政”字作“政策”或“法令”之意,《孫子·謀攻》篇中“下政攻城”的“政”字作“策略”之意使用。隨著“政”字觀念越來越多樣化,最終覆蓋了政治性事物的全部。
《左傳》中常見“執政”一詞,如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等,說的正是“政”觀念的外延。《論語》更是集大成地探討了這種“政”觀念。孔子在 《為政》篇提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政領導民眾,用刑罰維持秩序,百姓只會免于犯罪,卻沒有羞恥心。用德領導民眾,以禮維持秩序,百姓不僅會心生羞恥,而且會品行端正。孔子以一種極其靈活的方式解讀“政”觀念,除政權或政令之外,還把孝順與友愛都視為“政”的一部分。在同一篇章中,他還反問道:“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何必一定要從政才算為政呢?即政治存在于我們生命的方方面面。
如此,《論語》可謂是構筑了東方傳統時代政治思維基礎的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性書籍。“政”字在 《論語》中出現了43次,而“治”字出現了6次。如果以現代用語來翻譯上述引文中的“政字,則可譯為國家或各級組織的行政、從事各種政務或政策立法等事務、協調利害關系、端正社會秩序等。“治”字因此用以形容秩序安定的狀態,而如舜帝時的統治是“治”最為理想的境界。如上所述,孔子把刑、德、禮、正等全部闡述為實現“治”之秩序的政治行為。執意以今天的用語來翻譯“政”字的話,可有政治、行政、政務、政事、政令、政策、政府等含義。孔子認為建立在刑罰之上的秩序要劣于建立在禮之上的秩序,并以同樣的邏輯把作為自己政治理念總綱領的“德”設定為政的高級價值。無論如何,這種從人類社會的諸多關系網中思考秩序的做法,其實與今天我們設想的“政治”的含義大同小異。
由此看來,東方的典籍許多都是與 《論語》或 《孟子》類似的政治學教科書,它們常常把太平清明、秩序安定的狀態稱為“治世”。為達成這個“治世”,東方文獻創造出包含“政”字在內不計其數的概念。譬如,“治理”一詞至少有數十種漢字表達。《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齊”“治”“平”等以及“乂”“理”“撥”“聽”“管”等便是例子。尤其儒家思想的“仁”“義”“理”“智”“信”或“學”“文”“孝”,甚至“禮“樂”,都是實現“治”的政治行為及政治學性質的探究對象。“君子”則是綜合這些優秀品德于一身的偉大政治家。傳統時代的知識分子閱讀、背誦這些論述“政治類事物”的典籍,憑此走上仕宦之路。他們把“綜合體”政治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與人際關系的秩序體系,并且始終憧憬成為能夠踐行“政之治”的君子。
形容“政之治”狀態的“政治”一詞在先秦典籍、史書及諸子百家的書籍里比比皆是。《周禮·地官·遂人》篇在解釋名為“遂人”的負責管理耕地的官職時,提到“掌其政治禁令”一語,指能讓“政”實現“治”的一切行政措施。而以教育與教化的政治作用為特征的儒家政治學,秉持著“使政得以治”的關鍵,把統治者的教化能力視作政治核心。漢代,賈誼在其 《新書·大政下》篇中對儒家思想的這種“政治”觀念作了以下梳理:
夫民者,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
大意是,百姓是諸侯的根本,教化是為政的根本,道是教化的根本。有了道,教化才能實現;有了教化,政才能治;政得以治,百姓才會以之互相勸勉;百姓相互勸勉,國家才會繁榮昌盛。
中國傳統政治觀念象征著端正自身,實現社會道德秩序,以及與共同體良善秩序相關的所有事物。政治是與內在的人性修養以及人類社會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所關聯的問題,人們一輩子的生活樣式,“家人—親屬—鄉村—國家”等,一切都被包含在了道德秩序的范圍內,一舉一動皆是政治。中國直到清朝末期,韓國直到高宗時代,對政治的理解都是如此。
然而,隨著近代西方政治觀念的輸入,作為綜合體的傳統政治觀念的內涵變得狹隘起來,或是指“對社會稀有價值的專制分配”或是指“權力統治與服從的相互關系”等意。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在1867年首次把“politics”翻譯為“政治”,福澤諭吉將之擴散到了全日本,該詞后又作為所謂的“新學”逐漸流入中國與韓國,最終支配了近代東方的政治觀念。孫文把“政治”視為“管理眾人之事”,以“civil power”定義“政”,以“government power”定義“治”,主張把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稱為“統治”5,忽視了傳統“政治”觀念的綜合性。近代韓國的情況如出一轍。6
因此,當我們理解了這一觀念變遷的歷史,也就能意識到政治學不僅是某一學科,更是結合了人文社會科學整體的綜合性學問政治作為創造把人類社會引向更好境界的共同善的載體,既是哲學,也是經濟,還是教育,即在“人間”發生的籠括歷史與哲學在內的一切事物。政治是人類生命中蘊含之物,是在人與人之間游走的道德本身,是與共同體德性相關的所有為人的象征。廣義來看經濟、經營、法律、教育等都是政治的下屬概念。如此,倘若傳統政治的本質含義能廣為傳播并達成某種社會共識,或許能改變現代人僅把“政治”視為權力爭斗甚至時而輕視之的情況吧。
以上是以“政治”觀念作為例子7進行的闡述。我并非把追尋思想內部演變路徑作為著述動機與目的的第一人。本杰明·史華慈(Benjamin I.Schwartz)8、余英時9等人此前已做過一些重視思想變遷的內部路徑的研究。他們通過探討宋明理學中的知性主義與反知性主義、尊德性與道問學等爭論,提出了對中國政治思想發展方向的新解釋。本書一方面繼承了他們的研究,另一方面又在敘事不陷入支離破碎、故弄玄虛的前提下,盡可能堅持思想的社會性這一立場不動搖。譬如同樣是孟子研究,本書也會對戴東原的 《孟子字義疏證》等重視時代性、社會性的文獻所蘊含的觀念與觀念群進行分析說明。
研究中國思想史需要面對的難題之一是無法斷定古文獻的形成時期,甚至很多時候,同一書籍中的各篇章出現的時期都會有所不同,因此主張往往會缺乏可信度,還可能出現判斷失誤。我們現在使用的古典文獻大多是漢代重新整理過的,不少尚未溯源定本,不同的學者對這些文獻的形成時間也有著不同的見解。隨著許多文物的出土,關于偽書的爭論愈加白熱化,距離最終定論之日仍是路漫漫其修遠。還有像 《逸周書》,一直以來都被認作是偽書,最近卻被學者們鑒定為正本,這樣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孔子以前的觀念、諸子百家的觀念等是此書最重要的部分,同樣無法避免受這些論爭的影響。
僅以本書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尚書》為例,雖然有推斷說其中一部分內容形成于殷商末期,并定本于戰國末期,但從今古文爭論興起的漢代開始直到現在,圍繞其是否偽書的爭論就不曾中斷過。《尚書》包含了從上古堯舜時代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記錄,因而很難定位其問世的確切時間。文獻時代問題是中國思想研究根深蒂固的難題,本書也無法斷定諸觀念出現與變遷的準確時代,因而打算以數百年為單位來進行論述。本書以春秋末期的孔子為研究界線,也是出于文獻形成時代模糊性這一問題的考慮,望讀者諒解。
本書是為正在學習研究中國思想史的人們所準備的一種試論。從歷史延續性的層面來看,中國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內涵最廣泛的國家,在政治史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高水準的論爭以及取得了制度成就的歷史。因此,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登場的概念不計其數,其中蘊含著根據人們不同的著述意圖,重要性也隨之發生改變的眾多觀念。本書匯輯了我鉆研中國政治思想30余年間認為重要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內部的諸多基本觀念,研究了它們被賦予的基礎性意義,并分析、說明了這些觀念的變遷。
中國早些年出版的多達523.5萬字的 《中華思想寶庫》與318.3萬字的 《中國思想寶庫》兩部巨作,對各種觀念進行分類還整理、選取了古典文獻中的相應段落。這兩本書僅收集了有關觀念與相關文段,所以很難把握相應觀念變遷的整體脈絡,但依然可以從中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作者的單位觀念,因而是極其有用的材料。在甲骨文、金文等方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的12卷《古文字詁林》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10除此之外,為跟上詞典與典籍急速電子化的趨勢,漢典網、象形字典網11、百度百科、維基百科等互聯網工具也成為觀念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基本網羅了中國古典哲學文獻,它在我尋找觀念變遷痕跡時可謂起了關鍵性作用,我將它與中華書局刊行的 《十三經注疏對照使用。
本書包括結論共13章,基本每一章都采用語言學 (philology)、哲學 (philosophy)、政治思想 (political thought)三段結構的方式進行分析。第一節會通過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來說明該觀念的詞源及詞義變遷;第二節會立足中國政治思想史,以對單位觀念的轉換作出了絕對貢獻的孔子為中心,探究在他之前的初期文獻中體現出的該觀念的意義,在他之后諸子百家思想所呈現出的哲學議論與其歷史變遷,以及從秦漢至明清為止屬于帝國時代的該觀念的變遷;第三節將一一深究這個觀念與觀念變遷過程在政治思想史上的意義,包括掀起了哪些論爭、發揮了何等影響力等。
本書目錄及順序均按我主觀思路設計而成,既無可參考的先行成果,也幾乎沒有就“何為重要”的問題能夠給予客觀評價的參考書。因網絡搜索功能的便利,本書也不會過多著墨于登場人物的生卒年份與各類事跡。雖然諸子百家的書對觀念變遷的影響最深,但篇幅所限,無法言及全部文獻,所以只能擇取給政治思想帶來最大影響的儒、墨、道、法四家書籍,以之為中心進行分析。同樣,本書也不可能囊括從秦漢開始到明清為止的所有典籍,因此我將優先選取在歷史主流脈絡中對觀念的變遷產生最重要影響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書目的選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的主觀思維。
我站在以下立場建構了包含結論在內的13章內容目錄:政治便是如此——有天命,有心性,有國家,有君王,有臣民;有道德、仁義、禮法的統治原理,才有忠孝與公私的倫理,有華夷的國際關系。前述這些關鍵詞,是我認為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這是至關重要的24個觀念。本書將把重點放在對它們的研究上,其間也會對一些相關概念作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