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念的變遷: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變(何以中國)
- (韓)張鉉根
- 3957字
- 2023-08-07 18:52:21
序一
一部“邁向觀念史”的扛鼎之作
張鉉根教授大作 《觀念的變遷: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變》中譯本即將面世,囑我為序,甚感榮光。張鉉根教授是韓國著名儒學學者,曾任韓國政治思想學會會長、邯鄲東方荀子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近期獲得韓國政府十年課題“反智論和政治權力:反思中國政治思想史”。鉉根教授潛心研究儒學數十載,曾將先師劉澤華先生主編的三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譯成韓文,用功20年 (1997—2017),合計260萬字,于2019年2月在韓國出版,可知其之篤學、堅韌且功力之深。
儒學在韓國的傳播歷史久遠,14世紀李朝以來,逐漸與韓國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本土化的儒學。加之數百年來官方提倡,儒學在韓國的傳播和延續,影響至為深遠。時至今日,韓國還保留著傳承儒學、祭祀孔子與儒學圣賢的200多所鄉校和近600所書院。2019年7月,以弘揚儒家文化為宗旨的李朝 (朝鮮王朝)時期的9所書院(1),以“韓國書院”(Seowon,Korean NeoGConfucian Academies)之名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張鉉根教授秉承韓國深厚的儒學傳承,成就了這一力作,其超越性與創新性,令我贊嘆。這部著作開宗明義即提出“超越思想史邁向觀念史”。作者梳理了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發展歷程,認為百余年來,“中國政治思想研究在質與量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引進西方方法論來書寫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傾向逐漸成為主流”。這些研究中雖然不乏觀念史領域的研究,但絕大部分還是屬于思想史“思想史主要站在通史立場上,探討思想經驗的持續變遷及其歷史意義?!碑斚拢^念史雖非思想史研究的主流,“但我們可以通過觀念史研究來審視特定的思想或者思想家們的基本假設與其辯證動機,發掘思想的大原則及其形成的相關社會性觀念對政治思想的歷史性影響”基于這樣的學術判斷,這部著作一改以往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慣??蚣?,“選擇以融會貫通為基礎展開的研究框架”。
事實上,觀念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性質,可以視為思想與社會互動的產物。劉澤華教授2001年在講論“開展思想與社會互動和整體研究”時即提出:“我這里所提出的思想與社會互動過程不是一般的既研究思想又研究社會,也不是思想研究與社會研究的機械相加,而是說主要是兩者的互動和混成現象。更具體地說主要是研究如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思想的社會化和社會的思想化過程問題;二是思想 (觀念)的社會和社會的思想 (觀念).”(2)劉先生在這里提出的并不是政治思想史研究體系內的政治觀念解讀,而是融于社會政治生活層面的政治觀念,例如“觀念的制度化與制度的觀念化過程研究”。劉先生指出:“現在研究制度本身的著作不少,但對制度觀念研究則相對薄弱。比如關于宰相制度的著作已有多部問世,但關于宰相觀念的研究則很少。不研究制度觀念,也就難于準確揭示制度功能。”(3)可知這里說的觀念是社會政治層面上的基于相應的制度、社會政治組織和運作而形成的政治觀念。劉先生的這番思考,可以說走在了學術前沿。
就我對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百年歷程的回顧,研究者大體上是圍繞著思想家、思想著述或政論家、政治家 (帝王)做文章。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思想研究大體形成了三個流派:一是“新學歷史學”流派,典型學者如梁啟超、楊幼炯等;二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流派,典型學者如呂振羽、侯外廬等;三是現代政治學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學者是蕭公權。蕭著 《中國政治思想史》至今仍是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者不能繞開的參考書。其中,以劉澤華先生為代表的一派學者,承襲了20世紀初葉“新文化運動”的反思精神與批判意識,具有鮮明的學術主體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流派中的“反思學派”。其研究論域已然走出政治思想的藩籬,擴展到政治文化,其中多少涉及一些政治觀念。
例如劉澤華先生的三卷本 《中國政治思想史》,“作者借鑒了‘政治文化’理論,從政治價值、政治意識、政治心態等層面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某些命題進行了闡發,由于視角新穎,故而新見迭出。例如關于 ‘漢以孝治天下’,劉著專門列有 《忠、孝觀念的社會意識化》一節……忠、孝觀念的社會意識化直接關系到某些政策方針的制定,對于漢代的政治運行具有直接的影響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第173—174頁).”(4)這里是從政治文化的視角研究某一觀念。另外,學界也有關于政治觀念的論著,如關于帝王觀念、民本觀念的研究等。(5)當然,這些研究是零散的討論,基本沒有走出政治思想史的致思邏輯。也就是說,在國內學術界,政治觀念的研究或有論及,一般見于專題論文或史著中某一章節,但觀念史的研究卻沒有全面展開。國外的相關研究也是以政治學說史、政治哲學史為主。唯有美國政治哲學家埃里克·沃格林 (Eric Voegelin,1901—1985)耗時數十年撰著了一部卷帙浩繁的 《政治觀念史稿》,這部巨著的中譯本于2009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這部著作以政治觀念史為題,其學術視野和論述方式已然超出了政治思想或政治學說史的框架,從歷史哲學的層面審視西方政治觀念與社會政治秩序的互動和演變,為思想與社會政治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沃格林:歷史哲學家》一書的作者尤金·韋伯評論道:沃格林“將最復雜的哲學反思與最具洞察力的歷史探詢融為一體,把認知理解、存在的開放性以及洞見的深度結合起來,使得他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歷史哲學家”。(6)
顯然,鉉根教授筆下的政治觀念史總體上吸納了沃格林 《政治觀念史稿》的思路,走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框架,將政治觀念與社會政治史結合起來。關于政治觀念,沃格林認為:“觀念并非是思想中最為根本的東西,其自身也沒有獨立的生命,而只不過是各種不同體驗與存在狀態的符號化表達。”(7)如若從哲學視角看,“哲學可被稱為一個苦悶、質詢與追求的連續過程,在此過程中,意識的清晰程度總是不斷變動,而且將意識本身表述成許多象征性的符號,觀念僅僅是這些象征符號的一種而已,而且往往并不充分”。(8)這里已經將觀念的存在樣態表述得很清楚了,觀念是人的“意識”在社會政治實踐即行為中匯聚而形成的集群性認識,意識是觀念的前提,觀念是思想的內涵和思想的結果,可以說是人的主體認識與客觀存在互動的產物,不過是思想的另一種解讀。李強教授著文認為:“沃格林將政治觀念概括為隱含在所有政治秩序背后的觀念力量。政治觀念以理性的語言賦予政治秩序一種庇護所的功能,它不僅描述政治秩序,而且創造政治秩序?!?a href="#jz_3_6" id="jzyy_3_6">(9)這一點評是十分到位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鉉根教授梳理的中國政治觀念史便具有了不同于傳統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致思邏輯,具有了獨到的學術視野和研究論域。
例如第十章“忠孝”,講述忠與孝“這一觀念產生與發展的過程。與個人或家族相關的忠孝理念,通常如何與政治關聯起來?此外,忠君與孝治思想如何演變成帝國時代統治整個社會的核心體系”。作者分析了忠孝觀念的形成、演變、忠君與孝治。最后的結論是:“在君主專制的中國政治傳統里,‘孝治’的存在即為了君權的強化與正當化?!焙茱@然,鉉根教授走出了傳統套路,但也并非簡單地從社會與思想互動的層面考察政治觀念,而是從既有的作為政治思想論題的政治觀念與實際政治相關聯的視角論析政治觀念的形成、發展及其政治功能或價值。在他看來,忠孝觀念正是隱含在君主政治秩序背后的“觀念力量”。前引作者自述“發掘思想的大原則及其形成的相關社會性觀念對政治思想的歷史性影響”,“選擇以融會貫通為基礎展開的研究框架”,指的正是觀念與政治的互動和貫通。這種研究方式并沒有脫離政治思想史領域,而是轉換了視角和層面,拓寬了政治思想研究論域,延展至政治哲學——政治文化領域,令讀者耳目一新。
如果說沃格林的 《政治觀念史稿》揭示了西方政治觀念的歷史脈絡,可以視為將政治觀念史與政治史結合的嘗試,那么張教授的這部著作則是對中國傳統政治觀念脈絡的梳理。作者將最前沿的研究范式用于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研究,具有學術開創性與學科開拓性,意義重大且深遠。
作為非母語國家文化的研究者,張鉉根教授展現了深厚的學術積累和篤實的學術功底。看其章節分布,可知作者對于政治觀念的把握十分精準;觀其對政治觀念形成、發展的條分縷析,顯見作者對中國古代文獻之精熟,可謂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全書行文酣暢,旁征博引,點評精到,是近年來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研究鮮見的上乘之作。這部著述將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展現了新視野,直可作為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文化研究者的案頭書。
好友力作問世,欣喜萬分。待疫情過后,鉉根教授再蒞寒舍又當把酒論道,擊節浮白,不亦快哉!
是為序。
葛荃于巢舍
2022年7月21日
(1).即榮州紹修書院、安東陶山書院、安東屏山書院、慶州玉山書院、達成道東書院、咸陽藍溪書院、井邑武城書院、長城筆巖書院、論山遁巖書院。
(2).劉澤華:《開展思想與社會互動和整體研究》,《歷史教學》2001年第8期。
(3).劉澤華:《開展思想與社會互動和整體研究》,《歷史教學》2001年第8期。
(4).葛荃主編:《認識與沉思的積淀——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歷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頁。
(5).如程萬里:《古代中國的帝王崇拜觀念探析》,《求索》2012第9期成積春:《論順治帝的“自罪”帝王觀念》,《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周鴻雁、江暢:《中國傳統社會民本觀念走向官貴事實的歷史反思》,《武漢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張師偉《濡染與改造:現代民主思想中國化過程中的民本觀念》,《文史哲》2016年第3期。
(6).[美]尤金·韋伯:《沃格林:歷史哲學家》,成慶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版,第261頁。
(7)、[美]尤金·韋伯:《沃格林:歷史哲學家》,成慶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版,第5、5—6頁。
(8).[美]尤金·韋伯:《沃格林:歷史哲學家》,成慶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年版,第5、5—6頁。
(9).李強:《西方政治秩序演變的歷史分析——沃格林 ?政治觀念史稿?述評》,《政治思想史》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