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擺脫命運

茨威格終于明白自己年輕時候癡迷的尼采為什么要那么贊嘆蒙田了,尼采說:“這個人和他的文字,真的增加了活在這世上的樂趣——如果必須要回到那個時代,我想自己也能夠安于在一個有他存在的世界里生活。”茨威格開始動筆,流亡異域,資料奇缺,傳記只能寫成一部讀書札記。在茨威格看來,蒙田的真正價值似乎只有在極端處境中才能閃現(xiàn)。困厄中的茨威格意識到: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就像此刻的世界——“鎖鏈又重新鑄起,而且一如往昔般沉重。”在他看來,只有在自己深感震撼的心靈中不得不經(jīng)歷這樣一個時代的人才會走進蒙田。這個時代用戰(zhàn)爭、暴力和專橫的意識形態(tài)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并威脅著一生之中最寶貴的東西:個人的自由,在烏合之眾瘋狂的時代里要始終忠于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勇氣,多少誠實和堅毅。

16世紀末期的最后幾十年,西方的知識譜系正在發(fā)生變異,人的生命正在舒展,生活也正搖曳它的葉子。在《隨筆集》中,蒙田記錄掠過心間的每一個想法、每一種情緒和滋味。睡眠、憂傷、氣味、友誼、兒童、愛情以及死亡,都成為話題。探討人生的痛苦、矛盾和愉悅,全部基于自身的感受與體驗。在16世紀末期的幾十年間,日常生活進入他的視野,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學——人為什么活著?

他在生死交匯的海岸線上細細爬梳,并用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建造起一幢可以棲居的小屋,它以沙子、貝殼、友情、性愛、跳舞、睡眠、西瓜和葡萄酒為建筑材料,以他的一次騎馬、一次擊發(fā)火槍,以他的狗、他的貓、他的腎結石以及他周圍的景物和聲響為素材。

他和他的書攜手相伴,徒步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在他筆下,我們看到了他的房子、他的葡萄園。那些潛心修行的閑暇時光是那么生動而鮮活。

我們看到他正在生命的感受中找到存在的理由:“我們永遠不能安居,總是舍近求遠。”寫作是他隱居田園,走近自我的一種努力和嘗試。他知悉他的藏書和寫作,熟悉他的握手、他的微笑和他棕色的頭發(fā),他生命的體悟是:“我們真真是肉體凡胎,奇哉!”

我們看到他突然頓悟的強烈幸福感:“我有沒有浪費自己的時間?”他一遍遍問自己。在他的隨筆里,我們能真切地觸摸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生活應當擁抱所有感官和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看到他竭盡全力提升普通和平凡的力量,強調此時、此地的價值。“我跳舞時就跳舞,睡覺時就睡覺,獨自在一片美麗的果園里散步時我的思緒偶爾會在別處,大多數(shù)時候,我會很快把心思引到散步上,回到果園,回到這獨處的甜美,回到我自己身上。”

我們看到他一遍遍地證明,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獨特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被病痛折磨的時候,我就想讓我念念不忘并因而留戀生命的是一些多么微不足道的原因和事物啊!失去生命,在我心里引起的艱難和沉重感,又是由一些多么微小的元素構成的啊!對于這樣一件大事,我所思所想,又是多么的煩瑣,一條狗,一匹馬,一本書,一只杯子,每一樣東西都讓我心中牽掛。”蒙田一直期待將來那些“有鑒賞力的讀者”能來到他身邊,茨威格無疑是其中杰出的一個。1937年,在《邂逅人、書籍、城市》一書的導言中,茨威格主張在人們之間、在思想之間、在文化和民族之間的人性諒解,當他再次閱讀蒙田,發(fā)現(xiàn)的謀略和手法卻是:“在外表上盡可能做到不引人矚目和不張揚,恰似戴著一頂隱身帽走過這個世界一樣,以便找到一條通往自我的道路。”

通過蒙田他體會深刻。人生的神秘法則往往是:我們總是在太晚的時刻——當青春已經(jīng)遠去時,當健康不久就要離開我們時,當自由——我們心靈最珍貴的本質——將要從我們身上被奪去或者已經(jīng)被奪去時,我們才知道人生最最重要和真正的價值是:青春、健康、自由。回望自己的一生,他絕望地發(fā)出疑問:“是什么命運讓我們偏偏在這樣的時代誕生?”

四百年來,人們禁毀過蒙田,遠離過蒙田,但從來沒有擋住一代代人在閱讀蒙田中尋找自己,一部蒙田閱讀史折射出一部人類思想史的側影。茨威格這樣描述蒙田:“在他生活的每一種形式中,他始終保存著自己本質中最好的、最真實的東西。他讓別人去夸夸其談,讓別人去結成同伙;讓別人去采取極端的行為,讓別人去喋喋不休地說教;讓別人去炫耀自己;他讓這個世界去走自己迷惘和愚蠢的路,他自己只關心一件事——為了自我保持理性,在一個非人性的時代里保持人性,在烏合之眾的瘋狂中保持自由。”

從《隨筆集》中茨威格改寫了八條戒令——這就是著名的“八自由”:

1.擺脫虛妄驕傲。

2.擺脫信、不信、決心、朋黨。

3.擺脫習慣。

4.擺脫野心和貪婪。

5.擺脫家庭和環(huán)境。

6.擺脫狂熱之心。

7.擺脫命運:做你自己生命的主人。

8.擺脫死亡:生命取決于他人的意愿,但死亡則取決于我們自己。

茨威格總結出一句充滿無畏的話:時代發(fā)生的一切對你是無能為力的,只要你不介入。蒙田的寫作是為了抵抗自己的憂郁,他成功了。茨威格卻走向失敗。即使他已經(jīng)感悟到:一個內心始終堅定和始終自由的人縱然遇到的是外界最沉重的壓力,也容易化解。

可惜,他總結的八條中的最后一條還是要了他的命。“對于死亡的深思熟慮就是對自由的深思熟慮。誰學會了死亡,誰就學會了不受奴役。”蒙田的這句話一定深深擊中了茨威格,無法擺脫抑郁癥的茨威格還是選擇了內心轉移的終極方法。人終究無法和病痛與命運抗爭。他想徹底擺脫被奴役。1942年2月23日,他吞下了巴比妥自殺,妻子選擇與他共同赴死。他們用死亡保持了自由和自我。

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那樣一些人——他們在一個如同我們今天這樣非人性的時代里增強我們心中的人性。他們提醒我們:我們所擁有的唯一的東西和不會失去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最內在的自我”,他們提醒我們:不要為一切來自外部的、時代的、國家的、政治的強迫行為和義務犧牲自己。因為只有面對一切事和一切人始終保持自己內心自由的人,才會保持住并擴大人世間的自由。

茨威格自殺之前,將自己寫好的蒙田傳記手稿整整齊齊放在了書桌上。他一定讀過蒙田的那句話:“但愿——死神來訪時,我正在園子里種菜。”

閱讀參考書目

[法]蒙田:《蒙田隨筆》,馬振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6月。

[英]索爾·弗蘭普頓:《觸摸生活:蒙田寫作隨筆的日子》,周玉軍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1月。

[奧]斯蒂芬·茨威格:《隨筆大師蒙田》,舒昌善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0年9月。

[奧]斯蒂芬·茨威格:《善于活著的人:蒙田》,王雪嬌譯,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6年2月。


[1] [奧]斯蒂芬·茨威格:《善于活著的人:蒙田》,王雪嬌譯 ,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6年2月。

[2] [英]索爾·弗蘭普頓:《觸摸生活:蒙田寫作隨筆的日子》,周玉軍譯,商務印書館,2016年1月。(本文蒙田隨筆譯文除注明外均引自此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德庆县| 惠州市| 石阡县| 瓦房店市| 东乡族自治县| 瑞丽市| 和平区| 松原市| 平陆县| 焦作市| 赤水市| 滨州市| 虎林市| 汾西县| 乳源| 日喀则市| 普格县| 永新县| 芷江| 资阳市| 扬中市| 陵川县| 宁陵县| 浑源县| 茌平县| 温泉县| 吴桥县| 辉县市| 晋宁县| 紫云| 阿拉善盟| 中山市| 石景山区| 双鸭山市| 招远市| 广宁县| 个旧市| 临泽县| 古蔺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