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令人欲罷不能的科舉之路
- 明末殘陽
- 不屈的草根
- 2623字
- 2023-08-01 09:55:05
這里不是我水,是真的有好多人對古代的科舉有誤解,問的人太多了,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如果你對科舉了如指掌,那么可以直接點下一章。
準確的說,科舉要過四關,你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穿越了,最后能走到第幾關。
第一關,院試(又稱歲試)。凡是童生,要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名列前茅者才能算生員,就是大家口中的秀才。這比例有多低呢?大概一個縣有幾百個童生,最后每年考中狀元者也就十來個甚至才幾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考上所在縣的重點高中比這個容易多了吧?
第二關,鄉試(又稱大比)。請注意,這個不是鄉里的考試,這個是全省的統一考試,參加鄉試的秀才要在歲試之后,大比之前參加一次科考,稱為決考,刷掉一大半人,其中的佼佼者(大概為十分之一)才能參加鄉試。鄉試一般都在每三年的八月,在各省省城舉行,得中者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這比例有多低呢?一般每個縣只有幾十個秀才有資格去參加鄉試,而最終錄為舉人的,全省僅一二百人(大致按1:30的比例)。
第三關,會試。鄉試第二年的二月,在京城由禮部組織的考試,這是最關鍵的一戰,大約有全國一萬名精英齊聚京城,是幸福還是眼淚就看這一考。會試得中者為貢士(奮斗到這里,基本上當官是板上釘釘了),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這個考試的錄取率又是十分之一,有九成的舉人只能恨恨而歸,為拉動京城GDP做了貢獻。
第四關,殿試。由皇帝親自會試中榜者加試,又稱殿試。殿試后一甲才三人,就是我們大家都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大約數十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大約二三百人,賜同進士出身。
說到這里,也許有小伙伴要問了:“反正都考上進士了,為什么還要分三等?”問的好,這就是科舉里最關鍵的一處學問了。一般來說,一甲的三位進士,狀元安排工作是最好的,直接從六品,在翰林院(相當于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任職,榜眼和探花是正七品,職務稍微低點,但是也在翰林院,是最接近皇帝的人。二甲的幾十個人,名次靠前的,一般都安排在六部任個實習生(算庶吉士,這可是個了不得的身份,因為明朝入閣的硬杠杠,有一條就是必須至少庶吉士),名次靠后的,大多數也外放到地方上當知縣(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縣,所以現在的影視劇里,狀元騎著高頭大馬回家當縣令,這純粹胡說八道,狀元是不可能回到地方上當縣令的)。至于三甲就好理解了,二甲里挑剩下的,他們去,但起步也都是知縣,無非就是差點遠點的地方!
你別嘲笑三甲,能到這個份上,絕對是人中龍鳳了!我們每年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有多少?人家是三年一次,才三四百人。最可怕的是,在明朝如果讀書人碰面,不會先問“飯吃了沒,今天天氣不錯”之類的話,直接就是一句:“小弟是嘉靖八年三甲四十一名”,然后看著對方,這時候對方慢悠悠來一句:“愚兄不才,嘉靖五年二甲十八名”。于是三甲這位趕緊行禮,沒辦法,對方是二甲,說不定還是庶吉士,考試的結果大致決定了今后的前途,人比人氣死人?。?
那么還有人會疑惑:如果考的不好,我明年再來考過行不行?答案是不行!這不是高復,原因也很簡單,錄取后,基本都有自己的老師,考中了舉人,也有自己的座師,考上了進士,那更是天子門生,天子就成了你的老師,怎么?你還不樂意當皇帝的學生?那真是廁所里掌燈——找死(屎)。
更何況,在明朝,師生的情誼是非常重要的,除了直系親屬,最靠得住的就是師生情誼,那如果你覺得這個老師不好,看不上呢?那很抱歉,你會被整個士大夫階層所排斥,你的禮義廉恥呢?你的三綱五常呢?
至于舉人和秀才也都有一定的特權,比如舉人是可以補錄做個縣里的小官,秀才及以上,見了官員可以不用下跪,甚至可以不出徭役,減免稅賦,在當地也有很足的話語權,因為誰也不知道你現在是秀才,下次中了進士怎么辦?
所以,后世比喻明朝科舉是一考定終生,真是豪不夸張!也難怪范進中舉后要發瘋,這不就是中彩票大獎么?
講完了科舉的“四關”,那么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科舉到底考點啥?
別急,說起考試的內容,就必須要提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了。古代皇帝登基,一般都要認個祖宗,意思是自己是誰誰的后人,所以這么順天應命的得了天下。朱元璋的家庭情況大家都了解,貧農,而且是貧的不行的貧農,祖上除了種地可能算個領軍人才,其他基本上八竿子打不著,但這并不會難倒有心想巴結他的“馬屁精”,于是一位大知識分子就成了他的先祖,沒錯,就是朱熹!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們的理論就是讓后世無數讀書人痛不欲生的“程朱理學”。其中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更是成為明朝的指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其實朱熹要說在歷史上特別有名,恐怕也懸乎,關鍵人家姓朱,往前的三四百年里實在找不出比他更有名氣的朱姓偉人了,于是在明朝,朱熹的學術研究成果,甚至說過的話,都成了判斷是否真理的重要標準!
那么“程朱理學”到底是個什么內容呢?很遺憾,很復雜,我是寫小說,篇幅有限,不然我全講要讓你聽明白,估計又是一本書了,所以我只能說個大概,大家聽聽了解一下即可。
大體上,它主要體現兩層意思:君權天授和萬事理為先。君權天授很好理解,意思就是皇帝是老天派來的,我們必須要效忠,要殺要剮都是君王的恩典,總而言之一句話:不準造反!萬事理為先主要的意思是: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守規矩,都要講究理法!從大的說,國家繼承者有排位順序,從小的說,農民要交租,少一厘一毫也不行。它要求大家按部就班,不要想著創新!
應該說,“程朱理學”對于維護封建王朝統治是有益處的,但是長期的循規蹈矩,禁錮了人們的思維,加上科舉中必考的八股文又是近乎苛刻的要求對仗工整、引經據典,導致很多選拔出來的人才都是死板不懂得變通。
大體上,四關的考題主要是截取“程朱理學”里的一句話或者幾個字來談談你的認識,也許大家又想了,這不是很簡單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啊。
哪有那么簡單,你必須按照朱熹的思維來回答問題,不然就算你離經叛道!有時候的題目甚至是朱熹看書時的感悟和批注,天知道他到底想了什么?那我們怎么回答才算正確?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因為我沒參加過科舉考試。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你要作答,必須要把我上面講的兩個方面內容吃透,絕對不能背離這兩塊內容。所以我對以前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還是非常佩服的,這真是“有條件要考,沒有條件自己琢磨也要考”。
到了后來明末,皇帝在殿試時出的考題更是刁鉆,比如怎樣才能國富民強?怎樣才能解決農民起義軍和后金的進攻?這真是腦洞大開,整個朝廷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居然問幾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