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初入孔源書院

“趙信,你老實回答我,你是否想要學武?”趙信一個多月來的點點滴滴,高壯士并非白癡,早看出趙信的“小心思”,加上自己無從報答救命之恩,當然,也有愛才心切的緣故。

“信兒確實想學武,但是信兒更想學排兵布陣、運籌帷幄”。趙信也是老實交代。

“武藝,你高大哥略有幾分本事,如果你不嫌高某本領低微,可以傾囊相授,但說到謀略,高某慚愧,不敢誤人子弟。但依我之見,謀略并非靠人教授,最關鍵還是從實戰中自己感悟,紙上談兵是靠不住的。”

“你現在才8歲,關鍵還是要打磨自己的身體,一付鐵打的身軀才是將來練好武藝的基礎,現在就練武藝,往往都是花架子,將來上不得臺面。

你家門前那塊石磨盤,什么時候能舉過頭頂,我就開始正式教你武藝,別小看那塊石磨,我估摸起碼百斤,你要先從小的石頭練,有了足夠的力氣,才能施展的開招式。”高壯士一本正經的勸解到。

作為現代人的趙信,怎么會不明白“欲速則不達”這個道理,聽到這里,他更加相信高壯士是位高人了,于是倒頭便拜:“師傅說的話,徒兒記下了。只是倘若日后徒兒能舉起石磨盤了,去哪里找師傅?”

高壯士擺擺手:“你先別拜師,如果你舉不起那塊磨盤,高大哥不會教你任何武藝,拜師一事自然無從談起。這樣吧,我們來個君子約定,三年后,我會再來文登找你,到時候行不行就看天意吧。”

“師傅您要走?”趙信聽出言外之意,忙追問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也不例外,這都是命,”高壯士看了一眼趙信,露出了一絲苦笑,“算了,這些你也聽不懂,告訴你我的真名吧,李青松。

記住不要告訴任何人,否則會有大禍。明日我便要離開了,在這里這么久,也該去完成我的使命了。”說罷,李青松往北方看了一眼。

第二天,李青松在趙信爹娘的再三挽留之下,還是堅持要走,眾人無奈,只能稍作喬莊打扮將其送出城,好在趙鐵柱在縣城之中認識不少人,一路倒也順利。

縣外十里亭臨別之際,李青松深深鞠了一躬,“趙家大恩,高某沒齒難忘,可惜沒機會向趙神醫告別。”

“高壯士不必如此,我那位族叔行醫飄忽不定,但他對趙某說過,壯士乃福大命大之人,日后必然大有后福。”趙鐵柱一陣安慰。

李青松微微一笑,再次抱拳作揖,表示三年后如果還活著,會來教授趙信武藝。

趙鐵柱看著夜色中漸漸消失的“高壯士”的身影,摸了摸趙信的頭:“信兒,這位高壯士估計不簡單,但是如果你向他學藝,爹也說不清楚,到底是福是禍,你自己要想清楚。”

“信兒知道,信兒想學。”趙信說的很堅定,其實他并不知道,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位李青松與他會留下一段亦師亦友的佳話。

李青松一走,趙信感覺空落落的,除了每天的體訓就是幫父母操持家務。

趙鐵柱思索很久,終于還是問趙信了:“高壯士后來有沒有跟你說過他的事情?”

“沒有,他什么都不肯說,爹,咱們還是別去問了,但是我覺得他是個做大事的。”趙信回答。

“好好,爹不問了,信兒有自己的主意了。但是爹有個要求,我跟你娘商量過了,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去念書。”趙鐵柱笑著說。

“又來了,爹,信兒不想去念書,信兒想幫爹娘干活。”趙信還是有些抵觸。

“爹知道你咋想的,錢的事,爹來想辦法,現在縣衙里的差役們的孩子,大多數都沒書讀,咱老趙家的憑啥要跟他們一樣?再說了,你不是想學武嗎?我朝的武人地位極低,但倘若文武雙全呢?那就不得了了。”趙鐵柱耐心勸解道。

趙信其實也知道在明朝中后期,武人的地位十分低微,同級別的武將就不說了,就是在低了兩三級的文官面前,武將也只能唯唯諾諾,大明重文輕武的風氣太重了。

但是趙信更深知,過了天啟之后,一切都變了,崇禎皇帝殺文官如殺雞,但是對武官卻最多只能下旨訓斥,為啥?就是怕他們造反!因此走文官道路絕對是條死路,但是文武雙全確實是條好路子。

“別想了,就這么定了,明日讓你爹送你去!”趙信他娘林桂花見趙信沉默不語,還以為他仍然在心疼錢,趕緊支會了一句。

“那好吧,信兒絕不辜負爹娘的期望!”看到趙信應承下來,老趙夫婦會心的笑了。

翌日一早,趙鐵柱就帶上趙信來到了全縣最有名的孔源書院,這所書院規模很大,基本上匯集了全縣甚至周邊地區讀書的好苗子。

明朝還是很注重讀書氛圍的,從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就主張官辦學府與民間機構同步發展,鼓勵所有心向大明的有志青年都能投身到科舉這一偉大事業中來。但是官辦學府有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除了教諭等寥寥數人是正經的有編制的,其他基本都算是臨時工,就這點微薄的收入還要層層克扣。這些讀書人為什么不去參加科舉而在這里搞奉獻呢?科舉是可以考到老的,而教授學生學業在公辦機構里又有固定的時間和要求,這就會大大影響他們考中的成功率,所以愿意投身到公辦學府里的教育工作者很少,到了明末,除了州府個別需要充當考核門面的機構還存在,縣一級的公辦學府大多數名存實亡了。

其實在私塾讀書并不是說學費多么昂貴,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可以用自己家里的糧食雞蛋等生活必需品換取讀書的機會,但是筆墨紙硯你總要買吧?書總要買吧?這些東西對于窮人家的孩子來說,都是比較燒錢的,更不用說你還要出去考試,那時候沒有高鐵沒有快客,窮人只能靠走路,一路的吃喝住行都是不小的支出。所以,靠田地里討生活的寒門子弟是很難讀的起書的。

孔源書院主要是由文登縣孔源先生開辦,說起孔源先生,這可是文登縣史上一位了不起的讀書人。林洙,字孔源,威海文登人,明朝文登四君子之一。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二甲第四名進士,即殿試中列第七名(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這已經是文登人在殿試中最高的名次。而且孔源先生雖然在戶部任重要職務,但以清廉立世,是文登縣乃至整個山東的廉吏典范,為世人所贊。

所以這孔源書院,自然受當地學子追捧,火爆異常。目前主要分蒙學堂(類似幼兒園,主要招收學前兒童)、童生館(類似小學,主要是為了考秀才做準備)、外書院(秀才準備考舉人)、內書院(舉人準備沖進士)四個片區,逾三百學子,二十多位講師。當然,大部分都是童生為主,內外書院中的學生并不多。

書院建在縣城西面,東側是學宮,西側是學堂,學宮就是文廟,內有大成殿,是祭祀孔子之處,進門處有一座月形的泮池,新入學的生員若要進入學宮祭拜孔子,就需從泮池小橋上通過,所以入學也稱入泮。

新補的生員游泮,方巾襕衫,意氣風發,那樣的場景可是多少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

別看趙鐵柱平時粗聲粗氣,到了書院會客廳,也是謹小慎微,明朝對讀書人相當尊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真是印到了明人骨子里。

“趙領爺久候了(領爺是明朝對劊子手的一種尊稱)。”一聲爽朗的聲音從門外傳來,趙鐵柱趕緊把趙信從座位上拽了起來。“當不得先生叫,先生稱呼趙某鐵柱即可”。趙鐵柱趕緊躬身自謙。

只見來人中等身材,頭戴方巾,一席寬松的長衫一塵不染。微微一笑落座于廳內側座。(上方主座一般都是書院里的重要人物才用)

“學生乃書院童生館副主事林冠清,敢問求學者何人?”

“還不快給先生行禮?”趙鐵柱趕緊向趙信示意,“此乃犬子趙信,年方八歲。”

“信兒給先生問好。”說罷,趙信跪下磕了個頭。沒辦法,趙信其實很不喜歡這個時代的磕頭下跪禮,但只能入鄉隨俗,初次見到今后的教學老師,禮數還是要給足。

“哈哈,好好好。”林冠清看了禮數十足的趙信,頓時好感倍增,“孺子可教也,不知已讀過什么書?”

“回先生,信兒在家自學,較為瑣碎,不值一提。”趙信謙虛的回答。

“哦?那我且考考你,方才你們父子二人進入廳堂時,門前的楹聯識得幾字?”林冠清并不相信自學,以為是托詞,想隨便試探一二。

“回先生,門前楹聯寫的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橫批是:國泰民安。”趙信不急不緩的回答道。

“恩?”林冠清頓時站了起來,“信兒以前來過此處?”

“不曾。”

“那你居然識得上面文字?”林冠清大感驚訝,七歲兒童且未啟學,居然識得楹聯上文字。

“信兒在家自學,識得部分文字,其他半猜半蒙,不知是否正確。”

林冠清只能看向趙鐵柱,趙鐵柱只能憨憨一笑,表示孩子所說屬實。

“你可知楹聯所含意思?”林冠清增加了出題難度。

“信兒惶恐,一知半解。”趙信也不敢太過于鋒芒畢露,能低調還是要低調。

“無妨,你且說上一說。”愛才心切的林冠清和藹的鼓勵起來。

“回先生的話,大致應該是:努力讀書的同時,需要關心國家大事。”趙信只敢含糊講個大概,不然太過妖孽,反而不好。

“恩,小小年紀能領悟到這個層次已是難得的俊杰之才。林某想把你安排在童生館的甲班,你可愿意?”林冠清笑著問道。

“信兒愿意,信兒謝恩師抬愛。”趙信其實也不知道甲班到底好不好,甲一般都是好的,難道自己還挑三揀四?不過后來趙信會發現這個班級大有說頭,此是后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团风县| 固原市| 绥江县| 凯里市| 东乌珠穆沁旗| 乌鲁木齐市| 桃源县| 潍坊市| 武鸣县| 新源县| 无为县| 潮州市| 广平县| 措勤县| 大渡口区| 阜康市| 梁山县| 陆良县| 潞西市| 当雄县| 渝中区| 南华县| 甘孜县| 开阳县| 襄城县| 鱼台县| 灵寿县| 大兴区| 邢台市| 乐山市| 克什克腾旗| 察哈| 万年县| 乌海市| 宁明县| 榆树市| 平乐县| 德令哈市| 鄱阳县|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