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新實踐美學的哲學基礎》:必須澄清美學研究的哲學基礎

看了蔡儀先生《談美學的哲學基礎問題》記錄稿(見《文藝研究》1989年第4期,以后簡稱《基礎問題》)之后,深感澄清美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問題實在是很有必要。本來,蔡先生所談是一個早已聚訟紛紜的學術問題,蔡先生在《基礎問題》之中也沒有什么更新鮮的觀點,但是,在特別需要強調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進行美學研究的今天,蔡先生舊話重提,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因此,有必要對蔡先生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原則”進行一些辨正。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認識論嗎?

《基礎問題》主張美學之研究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原則,這是非常正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蔡先生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原則”卻是大可商榷的。

蔡先生說得十分明確:“總的來說,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其中包括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唯物主義世界觀表現在認識論上就是反映論和客觀真理論。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具體表現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理論。這些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嗎?這種推斷實在令人吃驚。從蔡先生的推斷來看,邏輯混亂是十分明顯的?!八^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一推斷斷然難以成立。世界觀不能局限于認識論,哲學也不能局限于認識論,這已經成了哲學ABC,非要把世界觀和哲學畫地為牢地禁閉在認識論之中,恐怕只能說是一種曲解。也許有人會說,蔡先生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并非說一般的哲學。是的,然而這恰恰是要害所在。我們要問: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嗎?其實對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早就有說明。恩格斯說:“辯證法不過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盵2]即使按照蔡先生的理解,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就當作辯證唯物主義,也不能單純地把辯證唯物主義歸結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因為按照恩格斯上述經典的說法,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當然就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絕不僅僅是關于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而首先應該是關于自然、人類社會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前者又被稱為主觀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稱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后者又被稱為客觀辯證法,它包括自然辯證法和社會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稱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社會學(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因此,像蔡先生這樣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有悖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意的。

蔡先生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片面地歸結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后,竟把歷史唯物主義劃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了。蔡先生沒有直接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歷史唯物主義,而是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其中包含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然而,從他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內容(“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具體表現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與意識形態的理論”)來看,恰恰是要使歷史唯物主義消融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中,以完成他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一體化的哲學體系,更進一步地把美學研究拘囿在認識論的范圍之中。我們現在姑且不論哲學界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爭議,換句話說,我們即使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徑直稱為辯證唯物主義,也無法同意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中,因為如上所述,辯證唯物主義不能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革命導師從來沒有把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內。下面讓我們來引述幾段論述。

恩格斯說:“了解了以往的德國唯心主義的完全荒謬,這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導致十八世紀的純形而上學的、完全機械的唯物主義。和那種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籠統地拋棄以往的全部歷史的做法相反,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盵3]“我們不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類社會中,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也有自己的發展史和自己的科學。因此,任務在于使關于社會的科學,即所謂歷史科學和哲學科學的總和,同唯物主義的基礎協調起來,并在這個基礎上加以改造?!盵4]從這兩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唯物主義的任務就在于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歷史唯物主義并不從屬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識論是關于人類思維的運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它怎么能包括關于人類社會的運動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呢?列寧說得更加明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是從費爾巴哈那里產生出來的,是在與庸才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自然他們所特別注意的是使唯物主義哲學向上發展,也就是說,他們所特別注意的不是唯物主義認識論,而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特別強調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而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特別堅持的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盵5]“一般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真實的存在(物質)不依賴于人類的意識、感覺、經驗等等。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不依賴于人類的社會意識。在這兩種場合下,意識都不過是存在的反映,至多也只是存在的近似正確的(恰當的、十分確切的)反映。在這個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基本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不然就會離開客觀真理,就會落入資產階級反動謬論的懷抱。”[6]列寧在這里說得明明白白: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是一碼事,馬克思和恩格斯超越費爾巴哈及其他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地方恰恰在于唯物主義歷史觀,而不在于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承認自然的存在和社會的存在的第一性(這是本體論的命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二位一體的前提和基礎。

蔡先生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后,為了證明他的觀點,借用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的前三章標題來做文章。他說:“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的前三章,詳細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對照駁斥經驗批判主義,其標題就全部都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列寧的這種標題的提法,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概括的最好的說明。現在一般不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個說法,而是提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我們認為,這種用文章的標題作為論據的做法是不太可靠的,因為這些標題不能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三章的主要內容是把經驗批判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進行了認識論方面的比較研究,在標題和正文中沒有一處說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倒是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第一版序言中說過:“所有這些人不會不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幾十次地把自己的哲學觀點叫作辯證唯物主義。”[7]而在該書的第二版序言中又明白地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8]。也就是說,列寧僅僅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卻從未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有時被列寧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卻從來未被列寧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蔡先生從自己的臆想之中的列寧出發,推斷出“現在一般不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個說法,而是提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這是又一次不嚴肅的任意伸展,連一點文字上的根據都沒有。

總之,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能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這是蔡先生任意杜撰出來的非馬克思主義命題,這個命題是用來支撐蔡先生的美學體系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沒有本體論嗎?

為了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僅僅歸結為認識論,蔡先生大膽地宣稱“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就沒有所謂本體論”,還說“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不止一次說明,他們的哲學就是認識論”。然而,《基礎問題》竟然沒有舉出一條“不止一次說明”的直接例證。

當然,蔡先生從《反杜林論》和《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找出了兩段話,以證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自己的哲學叫作認識論,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就沒有本體論。可惜的是,這兩段文字中根本就沒有提到“認識論”,也沒有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唯物主義’)就是認識論”之類的話,更沒有透露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否認本體論”的意思。

我們先看《反杜林論》中的一段。蔡先生為了簡明便捷,僅僅引了他想曲解的那些文字。我們不妨全面引述出來:“了解了以往的德國唯心主義的完全荒謬,這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但是要注意,并不是導致十八世紀的純形而上學的、完全機械的唯物主義。和那種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籠統地拋棄以往的全部歷史的做法相反,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無論在十八世紀的法國人那里,還是在黑格爾那里,占統治地位的自然觀都是:自然界是一個在狹小的循環中運動的、永遠不變的整體,其中有牛頓所說的永恒的天體和林耐所說的不變的有機物種。和這個自然觀相反,現代唯物主義概括了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從這些成就看來,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時間上的歷史,天體和在適宜條件下存在于天體上的有機物種一樣是有生有滅的;至于循環,即使它能夠存在,也具有無限加大的規模。在這兩種情況下,現代唯物主義都是本質上辯證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了。一旦對每一門科學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關于事物的知識的總聯系中的地位,關于總聯系的任何特殊科學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9]

第一,這一段論述講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現代唯物主義)對以往舊哲學,特別是德國唯心主義和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繼承(否定之否定)。第二,這一段論述的前半部分闡明了現代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自然觀之辯證性質。第三,這一段論述的后半部分闡明了舊哲學中凌駕于其他科學之上的哲學,即自然哲學和歷史哲學,在現代唯物主義中已是多余的了,也就是說它們已被關于自然和歷史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即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所揚棄了,而在以往的舊哲學中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還仍然獨立存在。

我們認為,只有這樣分三層次理解這段論述,才是符合恩格斯原意的。從這三層意思中可以看出,恩格斯根本沒有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

再看《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那段文字:“上面的敘述只能是對馬克思的歷史觀的一個概述,至多也只能是一些說明。證據只能由歷史本身中提供;而在這里我敢肯定地說,在其他著作中這種證據已經提供得很充分了。但是這種歷史觀結束了歷史領域內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樣?,F在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再是要從頭腦中想出聯系,而是要從事實中發現這種聯系了。這樣,對于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么的話,那就只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的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盵10]仔細閱讀這段話后就只能說,其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巨大歷史意義,正是它的產生造就了科學的歷史觀和自然觀,使得以往舊哲學的歷史哲學和自然哲學成為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因此,舊的哲學(“已經從自然界和歷史中被驅逐出去的哲學”)就只留下了邏輯和辯證法(實即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還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可以為現代唯物主義所吸收。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闡釋,我們覺得蔡先生由于過于急躁地要證實他自己的非馬克思主義的命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認識論),而曲解了恩格斯的兩段文字的原意。這種曲解并不是一個文字理解水平問題,而是一個以偏見來抹殺事實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原則問題,我們認為是必須予以澄清的。

因此,蔡先生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本就沒有所謂本體論”的說法,理所當然地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誤解。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它自己的本體論,這就是辯證準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

所謂本體論,就是關于存在、實體、本原、本體的理論學說,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說,古今中外的一切哲學都有自己的本體論,否則就稱不上完整的哲學體系。

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談到“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指出哲學基本問題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從而歸根到底以某種方式承認創世說的人(在哲學家那里,例如在黑格爾那里,創世說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還要混亂而荒唐的形式),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另一方面則是,“我們關于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于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這個問題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11]恩格斯這里所談的關于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系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指本體論方面,第二個方面則是指認識論方面。因此,哲學基本派別劃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其根本依據就是哲學家們在本體論方面的觀點。

也正因為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唯物主義派別,而且是現代最完備、最徹底的唯物主義派別,認為自然界、物質存在是本原的,而精神、思維意識則是派生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這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就是建立在這種本體論基本原則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是決定它的認識論的基本前提。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是最關心本體論問題的:他們從青年黑格爾派唯心主義,走向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最后成為最完備的、最徹底的現代唯物主義的創始人;他們不僅在自然觀上堅持唯物主義,而且在歷史觀上堅持唯物主義;他們不僅認為在自然界物質存在對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且強調在社會中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也就是說,他們在自己哲學思想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由自然本體論的唯物主義走向了社會本體論的唯物主義,從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

對此,恩格斯說:“馬克思和我,可以說是從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拯救了自覺的辯證法并且把它轉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唯一的人?!盵12]列寧則說:“馬克思在1844—1847年離開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又進一步從費爾巴哈走向歷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盵13]正是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而簡要地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盵14]恩格斯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個原理非常簡單,它對于沒有被唯心主義的欺騙束縛住的人來說是不言自明的。但是,這個事實不僅對于理論,而且對于實踐都是最革命的結論?!盵15]由此可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和基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而這一基本原理恰恰是本體論(社會本體論)的命題,因為它所闡明的是存在(社會存在)的問題,是世界(社會)的本原的問題。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其自己的本體論,這就是他們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不過,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幾乎不把自己的本體論稱為本體論,而是把自己的自然觀稱為唯物主義的自然辯證法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把自己的歷史觀稱為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有時又把二者統稱為客觀辯證法或徑直稱為辯證法。這些稱謂在《反杜林論》《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等系統化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中是可以找到的。

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不使用“本體論”稱謂自己哲學中關于存在、實體、本原、本體的學說?在我看來,原因無非是以下兩點。第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主要是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而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已經很少使用“本體論”這個術語。從德國古典哲學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來看,康德已經把本體置放在彼岸世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人的認識能力的限度的考察上,從而把本體論與認識論割裂開來而很少探究本體論問題,僅僅把本體作為一個假定的前提;黑格爾則要求把本體論、邏輯和認識論統一起來,從而把三者都歸入他那龐大的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體系之中了,因而,黑格爾也很少用“本體論”這個術語;費爾巴哈是從批判黑格爾的角度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的,他的本體論學說就是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所以,他也很少運用“本體論”這個術語。因此,當馬克思和恩格斯從黑格爾走向費爾巴哈最后走向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的時候,就很自然地也不用“本體論”,而只用“唯物辯證法”或“辯證法”了。第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自己的哲學體系完善化和系統化的過程中,已經采用了“自然辯證法”“唯物史觀”“唯物主義物質觀”“歷史唯物主義”等名稱來稱謂自己的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了,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再使用“本體論”這個名稱了。

(三)不能用“實踐的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嗎?

蔡先生堅持宣揚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認識論的非馬克思主義命題,因此他不僅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本體論,而且還要否定“實踐的唯物主義”這個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運用過的術語,進而想借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特點而一筆抹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實踐基礎。

把自己的哲學體系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在馬克思并不止一次。在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把自己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16],而且著重強調“實踐的”和“共產主義者”。因此,人們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應該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是非常妥當的。而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把自己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共產主義”,恰恰表明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和自己學說的特點,即他們是從事革命實踐的無產階級斗士,他們的哲學學說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階級性。除開《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這種根據以外,我們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也可以找到根據。該提綱的第九條寫著:“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做到對‘市民社會’的單個人的直觀?!盵17]這里,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稱為“直觀的唯物主義”,因為這種唯物主義不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那么反過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自己的哲學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也順理成章地可以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

非常清楚,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為了使自己的哲學嚴格區別于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才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也就是說,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直觀的”,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則是“實踐的”。這種差別是原則性的,既表現在認識論上,也表現在本體論上。

從認識論來看,“實踐的唯物主義”把實踐(以物質生產為中心的社會實踐)作為認識的基礎,把認識的對象首先當作實踐改造的對象,把認識的過程與實踐的過程統一起來,把實踐當作檢驗真理的標準,從而揭示了人類認識在實踐中的辯證發展過程,并確定了認識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因而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墒?,“直觀的唯物主義”把感性直觀當作認識的基礎,把認識的對象看作單純直觀的對象,而把認識當作脫離社會實際的消極的觀察,把直觀當作真理的標準,當然也就看不到認識在實踐中的辯證發展,因而是被動的、消極的、機械的反映論。蔡先生矢口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而把它僅僅歸結為認識論,且又是不突出實踐的認識論,其結果必然走向直觀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從本體論來看,“實踐的唯物主義”和“直觀的唯物主義”的差別更加帶有不可調和的性質。這種差別當然首先就表現在社會本體論上,即社會歷史觀上。直觀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即社會本體論),由于不懂得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偉大意義,把人當作生物學上的一個類,當作自然物的自然延續,并從這樣的人出發來解釋社會歷史現象,因而就在歷史觀上陷入了唯心主義。與此相反,“實踐的唯物主義”主張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認為實踐使人區別于其他動物,實踐體現著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本質特征,社會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的歷史。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歷史觀(社會本體論,或人類本體論)就是實踐本體論,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把實踐引進本體論,指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偉大貢獻主要就在于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當作人類全部歷史產生、存在、發展的根基、本原,因而把實踐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我認為是正確的。“世界本原”中的“世界”應該包括自然和社會,盡管整個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統一在于它的物質性,但是,對于人類及其社會來說,離開了社會實踐(特別是物質生產實踐)就無法產生、存在和發展,因此,物質生產勞動,即實踐,就在“實踐的唯物主義”學說中提升到了社會本原的地位,也就是提升到了世界本原的行列中(所謂行列就包括自然和社會)。我主張實踐是社會本原,絕非主張什么二元論,因為從終極說,我說的實踐指的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這種實踐是離不開勞動對象的物質,也離不開勞動者(人)的物質的。總之,“實踐的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就是實踐本體論,“直觀的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是人本學本體論,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產生這種根本區別的原因恰恰就在于前者引進了物質生產實踐,而后者脫離了物質生產實踐,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生物學上的)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

此外,“實踐的唯物主義”與“直觀的唯物主義”在自然本體論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當然,應該肯定,“實踐的唯物主義”和“直觀的唯物主義”都是唯物主義,二者在自然本體論上有其共同之處,這就是二者都肯定自然對精神、存在對思維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二者對自然、存在的理解卻是有著原則性區別的。這種區別就在于馬克思所說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18]。簡言之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把自然(事物、現實、感性)與實踐(人的感性活動)聯系起來對待,而“直觀的唯物主義”則把自然當作與實踐無關的、一成不變的抽象物。

我們這樣的闡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可以得到佐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時指出:“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談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方式,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可靠的感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往來才提供給他的。大家知道,櫻桃樹和幾乎所有的果樹一樣,只是在數世紀以前依靠商業的結果才在我們這個地區出現。由此可見,櫻桃樹只是依靠一定的社會在一定時期的這種活動才為費爾巴哈的‘可靠的感性’所感知?!盵19]這里所說的,當然絕不是把自然事物本身,比如天上的紅霞明月、地上的高山大海,都要看作人的感性活動或實踐,即使是社會的事物、社會的現實、人的感性,也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的感性活動或實踐,這里所說的只是,自然事物(天上的紅霞明月、地上的高山大海等)都是與實踐或人的感性活動密切相關的事物、現實和感性。直觀唯物主義者把天上的紅霞明月、地上的高山大海等,當作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也就把自然事物絕對化、抽象化。這便引申出自然美是開天辟地以來就已經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不隨社會實踐的改變而改變的、絕對而抽象的東西。因此,直觀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最終就把自然界神秘化,而成了一種拜物主義。對于這種自然本體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做了如此尖銳的批駁:“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礎,只要它哪怕只停頓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費爾巴哈)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沒有了。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會保存著,而這一切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但是,這種區別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種與自然界不同的東西時才有意義。此外,這種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個自然界,也不是那個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說來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盵20]那么,按照實踐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來看,自然界這個本原在人類社會形成以后,就不再是某種“自在之物”,而是與人類社會實踐密切相關的物質世界,這個世界當然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但是它又構成了人類生活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已與人類社會實踐(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產生了不可抹殺的客觀關系,成為人類的對象世界。

總而言之,通過上述簡論,我們認為,完全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而且這個稱號與一切舊唯物主義(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標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點——實踐性和階級性。它完全可以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至少可以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稱號并行使用,正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為了突出自己的哲學的不同方面分別把其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論”“唯物史觀”等一樣。

(四)美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

上面,我們與蔡先生就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則性問題做了商榷,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絕不僅僅是認識論,它有自己的本體論,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階級性,因而它是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完全可以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這些無非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它是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統一、自然本體論(物質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的統一,或者是習慣上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而我們進行美學研究就應該以這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為哲學基礎。

不過,我們在此必須說明兩點。第一,美學研究應該突出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體論基礎。理由有以下幾方面。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即實踐本體論,揭示了人類社會之奧秘。這是恩格斯和列寧反復指出過的。因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就必須突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學的地方。其二,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兩個方面(本體論方面和認識論方面)來看,本體論問題,即世界本原、存在方式、實體性質等問題,是認識論問題的前提和根據,如果離開了本體論問題去研究認識論問題,不是本末倒置,就是誤入迷途。因此,美學研究必須以實踐本體論(即歷史唯物主義)為注意中心。其三,美學研究中有關審美客體的研究,特別是有關美的本質、美的形態、美學范疇等問題的研究,相對于有關審美主體和美的創造的研究,應該具有優先地位和第一性特征,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使得實踐本體論具有了突出地位。其四,美學研究應以藝術為其中心對象,藝術中的所有問題,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就無法得以科學解決。第二,美學研究的哲學基礎必須在其內部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在其外部有各種不同科學的實證,只有這樣才能使美學研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指導下,達到全面科學的高度。就哲學內部而言,我們對美學的研究應該是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的綜合研究,比如對美的本質的研究,應該從本體論、認識論、發生學、價值觀、現象學等方面展開綜合研究,以達到對美的問題研究的完整、全面、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就哲學外部而言,我們對美學的研究必須注意吸收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文藝學、自然科學對于哲學的實證材料,以求對美學問題的深入、細致、全面、合理的解決。之所以如此,既是因為美學本來就是一門邊緣科學,又是因為思辨的理論沒有經驗的實證和實踐的充實就會失去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桐梓县| 泗水县| 额尔古纳市| 海盐县| 柞水县| 社会| 瑞安市| 屏南县| 万盛区| 花垣县| 贵定县| 泌阳县| 建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桂阳县| 西平县| 视频| 会东县| 赫章县| 乌拉特中旗| 三江| 恩施市| 深水埗区| 华阴市| 九江市| 武定县| 台前县| 巩留县| 布拖县| 安达市| 自贡市| 朝阳县| 和林格尔县| 汨罗市| 麟游县| 穆棱市| 新泰市| 察哈| 杭州市|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