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你同行:我從隴上走過
- 俞敏洪
- 3180字
- 2023-08-08 16:11:23
天水伏羲廟
離開麥積山,我們在山間找到一家農家樂吃午飯。老板一下子把我認了出來,熱情迎客。飯菜很實惠,大盤雞、野蘑炒臘肉等,還有一些叫不上來名稱的山野菜,也清香可口。老板是一位攝影愛好者,足跡遍及麥積山及周圍地區,用相機拍遍了春夏秋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間,出了一本自己的攝影集,墻上也掛著自己的攝影作品。我離開時,老板非常熱心地送了我一本他的攝影集,飯菜也給我們優惠了一百塊錢,隨后拉著我在他的飯店門口照相留念。
午飯后的行程,是去天水伏羲廟。
伏羲,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神話傳說伏羲和女媧結合生出了孩子,后逐漸繁衍形成了中華民族。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流傳的伏羲女媧相交圖,和今天的DNA遺傳基因圖譜非常相像,也許是巧合,也許是老天早就識透了生命傳承的奧秘,用伏羲女媧的故事,來啟發先人的智慧。

伏羲最早的記載見于先秦文獻,是中國的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些人,有不同的說法,但伏羲一直居于其中。傳說中,伏羲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很多貢獻。最重要的貢獻是他創造了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觀察蜘蛛網,教會了人們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魚;他還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了八卦;同時,他還是樂器的發明者,發明了陶塤、琴瑟等樂器,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據說,我們最早的婚嫁制度和禮儀,也是伏羲制定的,因此他把人類帶入了文明的狀態。有了婚嫁制度之后,人們從此建立家庭,互相尊重,不再像動物那樣充滿獸性。
我想,就算伏羲真的存在,也不太可能一個人做出這么多開創性的事情。按照通俗的話來說,歷史的進步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可以想象的是,在伏羲存在的那個時代,人們開始從原始社會走出來,文明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人們開始創造文字、創作音樂、探索宇宙奧秘,同時學會使用更加復雜的工具,比如漁網,人類社會也開始建立自己的秩序。社會等級制度和婚嫁制度,是典型的人類走進社會秩序的標志。伏羲也許是當時部族統治者中最出色的一位,后來被人們不斷神化,很多重大發明和創造就都歸到了他一個人身上。一定程度上來說,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造神的過程。有了神或者領袖的指引,人類向前的方向可能就會更為明確,不至于變得茫然而脆弱。大多數宗教的信仰,都是對神的信仰,或者說是把人神化的過程。在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沒有發展出一神教,而是演化成了多神并重。中國人所信仰的神,背后都有人的影子,比如三皇五帝,可能是古代的部族首領。在中國,凡是被敬仰的人,最后或多或少都會被推到神的位置,比如關公、諸葛亮、媽祖等。
伏羲后來被敬為神,所以各地就開始設立伏羲廟。廟里供奉的,當然是伏羲的塑像。有的地方是人身的,有的地方是人面蛇身的。人面蛇身更加符合傳說,因為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兩人蛇身相交而產出后代。現在在天水伏羲廟里,就有一幅畫,是伏羲和女媧蛇身相交的情景,與人類DNA的雙螺旋結構有著十分巧合的相似。
現在全國各地還有不少伏羲廟。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天水的伏羲廟和河南淮陽的伏羲廟。天水被認為是伏羲的出生地,而淮陽則被認為是伏羲去世并安葬的地方。所以淮陽的伏羲廟也叫太昊陵。太昊陵比天水的伏羲廟更有名氣,春秋時期就有了,被稱為“天下第一陵”。歷代帝王曾五十一次親自去太昊陵祭奠。太昊陵的廟會歷時數千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廟會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舉辦,曾以單日超過八十二萬游客流量的紀錄,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不過我還沒有去過太昊陵,所以只能在這里堆砌一些資料。
和淮陽的太昊陵相比,天水的伏羲廟起步晚很多,最早起步于元代。元代統治者對“三皇”特別推崇,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軒轅,詔令全國各州縣,務必修建“三皇”廟進行通祀。也不知道草原出身的元朝,為什么會對農耕文明的三皇如此上心,可能是為了安撫當時漢族的人心吧。傳說中,伏羲的出生地是成紀,就是現在的天水。既然是伏羲故里,這里的三皇廟也就修得特別講究,為后面的伏羲廟打下了基礎。后來元朝覆亡,三皇廟沒人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傾倒坍塌了。通常來說,如果時代繁榮,寺廟就通常很興旺,如果時代沒落,寺廟也通常很冷落。究其原因,大概是只有時代安定了,國泰民安,老百姓才有錢去供養心里的神佛。直到明弘治三年(1490年),當時的秦州指揮尹鳳,不知道被什么所觸動,認真倡導重造廟宇,改三皇廟為伏羲廟,延續至今的伏羲廟正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整體算是安寧的時代,廟宇不斷擴建,尤其是清朝時期建設最多,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整肅宏偉、氣象非凡、像宮殿一樣壯觀、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
中國的廟宇建筑,不管是崇拜什么神的,在形態呈現上最終都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年代不同和規模不同而已。如果不看標識和文字,我們甚至分不清是佛教寺院、道教寺院、孔廟還是伏羲廟。天水的伏羲廟,主要還是規模上的壯觀。有些建筑因為年代久遠,而有了歷史價值。院子里的樹,因為生長在這里幾百年,有了古木森森的感覺。我們在導游的引領下,一路進入了大牌坊、文祖殿、先天殿、太極殿等。一個殿接著一個殿,有小故宮的感覺。值得觀賞的,一是文祖殿后的中院,場面開闊,院內有參天古柏,樹枝橫生,蔚然形成氣勢。據說前后院原來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按照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個方位栽種,現在只剩下三十七株。這些活著的樹依然四季常青,生機盎然。另外一個值得看的,就是先天殿的屋頂天花板,是用六十四卦卦象拼裝而成的。其實在伏羲時代,應該還沒有八卦,更加沒有六十四卦。根據歷史記載,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推演出來的。而羑里,在今天河南湯陰縣一帶。
伏羲廟的后半部,是一個很開闊的花園。花園里有一座亭子,叫見易亭。亭中立著一塊碑,上面是“羲皇故里”四個字,亭上楹聯為“德合天地,恩澤神州”。從花園往左拐,就到了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陳列館。陳列館里收藏了大量從天水地界出土的歷史文物。其中大地灣文化的文物,陶罐陶器等尤其豐富。

大地灣遺址,是在1958年發現的一處大概距今八千年至四千八百年的人類生活的文化遺址,剛好和伏羲的年代有點吻合。遺址已經有了小型城市的樣子,從房子規制可以看出,人類已經有了等級和貧富的區別,但生活狀態依然是原始公社制。大地灣文化延續接近三千年,歷史層級非常豐富,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彩陶、青銅器和農耕用品等文物器具。這次行程原本安排了要到大地灣發掘現場,但由于修路,交通不便,來回要七八個小時,最終只能遺憾放棄。但沒有想到,在這里見到了這么多挖出來的文物,也算是得到了一些心理補償。
博物館里還展出了大量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和金屬裝飾品。天水是秦國的核心故地,尤其是秦國早期的活動中心,所以有大量秦國時期的文物出土。明天行程中要去的隴南禮縣秦公大墓,離天水幾十公里,據說就是秦國早期的政治中心和都城所在地。天水和隴南現在是兩個獨立的地級市,但古代是同一個區域。博物館里展覽的1919年從天水出土的著名青銅器秦公簋(展覽為復制品),其精致的紋路和圖案,讓人很難想象這是接近三千年前的作品。
看完陳列館里的展品,我有了一個比較確定的認知——天水這一帶,確實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至少是一個巨大的文明支流,后來匯入中原地區,組成了中華文明的宏大場景。這里的文化,就像在這個地區流淌了萬年不竭的渭河一樣,浩浩蕩蕩并入黃河,形成了中華民族母親河的一部分。以秦嶺和隴山為核心的早期中華文明,逐漸并入中華大文明中,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強勁力量。從這個地區開始發跡的秦國,經過五百余年的努力,最終統一了中國,成為中華大地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可以說,秦朝為后來兩千多年的各代王朝,樹立了燈塔和榜樣,并不斷被模仿和學習。大一統,也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標志。這種大一統的理想,既讓中華文化和思想得以成體系的傳承,也一定程度上消滅了思想碰撞的活力和人民生活多樣性的選擇,使得社會結構和思想活力走向僵化,難以走出千年形成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