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尊嚴的時刻:當代作家訪談錄
- 行超
- 1340字
- 2023-07-28 18:32:09
自序
美國作家約翰·契弗有一個著名的短篇小說,名字叫《巨型收音機》。小說中的年輕夫婦某日購置了一臺收音機,本想更好地聆聽兩人鐘愛的古典樂,誰知這收音機竟能播放同一公寓中其他住戶屋里的聲音。仿佛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樣,妻子艾琳逐漸沉迷于此,她發(fā)現(xiàn)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美滿和睦的鄰居們,其實都有著不可為外人道的秘密。艾琳由此生發(fā)出一種隱秘的心理優(yōu)越感,但同時,她也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懷疑,眼前的幸福背后是否還有陷阱,到底什么才是婚姻的真相,艾琳越來越不能確定,她變得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小說最后,丈夫吉姆再也無法忍受她的神經(jīng)質(zhì),近乎無情地指出她曾經(jīng)犯下的罪惡和羞于啟齒的恥辱,艾琳苦心維系的完美假象被丈夫一舉擊破,只剩下收音機里傳來的溫和而不置可否的聲音。
借由這個非正常的收音機,契弗精妙地揭示出生活表象之下的虛偽和丑惡,作為一個整體形象,我們當然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中產(chǎn)階級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可是,如果我們試圖接近這里每一個真實的個體立場,會發(fā)現(xiàn)所有人的“虛偽”當中都包含著無奈和頑強。無論是艾琳,還是那個遭受家暴的妻子,以及那些面臨不同窘境的破產(chǎn)者、失業(yè)者、患病者,他們的“偽裝”實際上關(guān)乎自我的尊嚴。契弗更傾向于哪一種立場其實并不重要,畢竟,對于一個作家來說,言說自己的立場比理解他人的立場要容易得多。小說最后,收音機里傳來的不再是他人的生活,而是回歸正常的電波。這應(yīng)該是小說家的仁慈,也是他對于小說中的人物,乃至對于這個世界的最基本的愛。
我想,愛與尊嚴,應(yīng)該是一切文學的起點,也是所有寫作者共同捍衛(wèi)的精神。“巨型收音機”就是這樣一個關(guān)于文學的絕妙象征,它像一條特殊的通道,連接著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廣闊空間,也試圖照亮那些不為人知的晦暗角落。在這個意義上,文學或許就是不斷地制造“巨型收音機”,以此容納更多樣的世界;而閱讀或許就是借此“竊聽”他人的生活,進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也重新理解現(xiàn)實、認識自己。不過,無論這個“巨型收音機”何其奇妙或者詭異,它最終只是提供一種圖解和認知的方式,就像契弗對他筆下的人物始終懷有復(fù)雜的感情一樣,文學教會我們的不僅是洞察人性的丑惡和虛偽,更教會我們?nèi)绾螒阎埔狻Ⅲw諒和愛去看待他人與生活。
《愛與尊嚴的時刻》這本小書,來源近十年的工作與學習。2013年,剛剛碩士畢業(yè)的我進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所屬《文藝報》工作,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那些曾經(jīng)在課堂和書籍上熠熠閃光的名字,一一出現(xiàn)在我身邊。對我來說,這十年的閱讀與采訪就像是不斷地拆解一個個有趣的“巨型收音機”,通過文字這道特殊的電波,我一面跟隨作家進入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萬千世界;一面逆流而上,嘗試走進不同作家的個體精神世界。在這些文字中,我讀出了他們對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的愛,更讀出了寫作者的尊嚴與文學的尊嚴。
收錄在書中的十三篇訪談,有的進行在報社旁邊的咖啡館里,有的進行在作家的住所、書房、辦公室里,還有的通過遙遠而神秘的網(wǎng)絡(luò)通信得以達成。十年時間一晃而過,報社旁邊的那家咖啡廳早就幾易其主。當意外和不確定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巨型收音機》的隱喻也似乎逐漸成為觸目驚心的現(xiàn)實。但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更加需要,也更愿意相信那極為珍貴的愛與尊嚴——感謝文學讓我們不斷遭逢這樣的時刻,感謝所有因文學而起的美好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