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與不生是女性的權利

1983年

在芝加哥時,我參加了一個名為“女性生殖權利運動”(Women's Reproductive Right Movement)的集會。按日本的說法,就是把“生與不生的權利”交到女性手中。美國女性在集會上說“我們女性沒有拒絕生育的自由”“也沒有生育的自由”。

說得太對了。我深刻地覺得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問題都是一樣的。女性想要墮胎總會受到道德倫理上的責難,放到日本,甚至連女性不懷孕都成了指責的對象。據說在日本又一次出現了優生保護法“改惡”的動向。在這種狀態下,很難說我們女性擁有“拒絕生育的權利”。同時,“生殖權利”的另一個側面——“生育的權利”——也并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

在公私分離的現代,性與生殖變成私事,到底有誰會向渴望當母親的女性伸出援手呢?在當下的文化中,所有人都在鼓勵(甚至強制)女性成為母親,但與此同時,即將成為母親的女性卻孤立無援,只能獨自承擔生育的一切責任。這一點是每一個為了生孩子而退歸家庭的女性都切身體會過的吧。

如今這個時代,幸或不幸都好,它是一個可以“選擇”生育孩子的時代,“何時生”“何時不生”成為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即便是合法夫妻,他們也幾乎都考慮過避孕的問題。集會上有一位發言者說到避孕方法有吃藥、戴環、戴套等,但是沒有一種方法能夠讓女性完美避孕。

在紐約計劃生育協會領到的手冊封面上,印著將畢生獻給計劃生育事業的瑪格麗特·桑格[1]的一句名言:“女性在沒有完全得到生或不生的自由之前,就沒有女性解放。”真實不虛啊。

討論開始后,有男性從倫理角度就墮胎進行提問:“流掉幾個月大的胎兒算不算殺人?”“我在討論的問題是孩子出生的權利!”話一出口,在場的女性們全都緊張起來了,紛紛開始反駁:“我們討論的是女性問題,不是兒童問題。”

男人總把自身高高掛起,揪著抽象的倫理問題不放,這一點東西方都一樣。而女性一齊激動地說:“你們什么都不明白。”她們的反應也是如出一轍。

另外,當提出男性避孕法的話題時,我只要提問“請問在場的各位男性,你們對輸精管結扎手術(簡單來說就是把通道切斷)覺得恐怖嗎”,會場就會變得鴉雀無聲,這個現象也非常有趣。

雄性特征總是和受精能力連接在一起,因此光是結扎這種想法就會讓男性有遭受威脅之感。支撐雄性特征和雌性特征的是觀念,而非生理能力,但無論對男性如何說明結扎不會影響精子的制造能力,不會對人體有害,他們都不會同意。結果,女性不得不代替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嬌氣男人單方面承受所有避孕的責任。在我說出這番話后,大家紛紛點頭稱是。

一位年輕男士畏畏縮縮地說起結扎復原手術的可能性(據說復原率達到90%)和精子銀行能冷凍保存精子等話題,但是似乎并沒有足以消解其他男性的不安。

在美國,墮胎已經牽扯到宗教家、生命科學家、政治家、女性解放論者等各種立場的人,成為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因為這個國家至今仍然是有上帝的國度,圍繞生命的問題永遠都帶有倫理色彩。我聽著聽著總會不由得想到我的國家,不信仰上帝的日本具有極其世俗的性格,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我不喜歡把“女性權利”問題偷梁換柱成抽象的倫理問題,然后話題跑得不著邊際,所以我總是忍不住發言。

“正如各位所知,日本是墮胎者的天堂。墮胎對于女性本身來說當然是一番痛苦的經歷。但是無論墮胎有什么樣的問題,能夠有選擇余地的社會總要比無法選擇的社會更為理想。”

話雖這么說,可我無法防止自己陷入一種極為不適的思緒之中。

“能夠有選擇余地的社會總要比無法選擇的社會更為理想”,確實如此吧。我應該會繼續重復同樣的主張吧。可是,一旦涉及“母親生育、孩子出生”等觸及人類生命根本的話題時,我們就被迫直面許多極其微妙的問題。

大家不覺得生孩子和孩子出生需要理由這種想法,幾乎可以算是噩夢般的觀念嗎?在不懂避孕的時代,人們不會對生孩子這件事尋求理由吧?

在沒有“生與不生的權利”的時代,女性是不自由的,這一點確實是真的。但我覺得在女性變得“自由”后,男性和女性似乎都被帶進了一個不可想象的近代噩夢之中。男女這種分類與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類的社會性分類不同,屬于事關人類誕生、繁殖和死亡的根源性的范疇。女性的變化和男女關系的變化就必然意味著人類對生命的態度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如果這種生命形式是由上帝決定的,那么女性運動就會走向挑戰神明的地步。把“生與不生的權利”交給女性,這一標語的要求是多么狂妄啊!

在生與不生的自由中,女性被所有制度拋棄,她們不得不茫然地站在“秩序的真空地帶”(彼得·伯格[2])。不僅是拒絕生育的女性,連生育孩子的女性也不是無罪的。“為什么要生下來”這個問題比“為什么不生”更沉重。

但是,到底誰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人類歷史上充滿了各種確保生命再生產的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制度,我們被強制異性戀,被強制繁殖,但當我們明白這些制度不是強制而是選擇時,又能否重新做出選擇呢?現在,女性正試圖要求這種制度解體。

我認為,是要求“生與不生的權利”把我們帶進了上述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中,這些不是政治問題,更不是什么人道主義問題,而是思想的斗爭。我們女性必須具備徹底思考的頑強意志。


注釋:

[1] 瑪格麗特·桑格(Margaret Sanger, 1879—1966),美國婦女節育運動的先驅。

[2]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 1929—2017),美國社會學家,當代社會學理論重要學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韶关市| 油尖旺区| 平南县| 和龙市| 巴青县| 绥阳县| 博湖县| 辽阳县| 邹城市| 宁海县| 上虞市| 东山县| 亳州市| 冀州市| 祥云县| 郯城县| 丰县| 遂昌县| 博湖县| 兰考县| 昆山市| 灵山县| 红桥区| 宁南县| 通榆县| 崇左市| 浦城县| 措美县| 临沂市| 加查县| 潜山县| 深泽县| 舞钢市| 泾源县| 远安县| 且末县| 嘉兴市| 泸西县| 溧水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