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親王之家

我一共有四位祖母,所謂醇賢親王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并不是我的親祖母。她在我出生前十年就去世了。聽說這位老太太稟性和她姊姊完全不同,可以說是墨守成規,一絲不茍。同治死后,慈禧照常聽戲作樂,她卻不然,有一次這位祖母奉召進宮看戲,坐在戲臺前卻閉上雙眼,慈禧問她這是干什么,她連眼也不睜地說:“現在是國喪,我不能看戲!”慈禧給她頂得也無可奈何。她的忌諱很多,家里人在她面前說話都要特別留神,什么“完了”“死”這類字眼兒要用“得了”“喜”等代替。她一生拜佛,成年放生燒香,夏天不進花園,說是怕踩死螞蟻。她對螞蟻仁慈如此,但是打起奴仆來,卻毫不留情。據說醇王府一位老太監的終身不治的顏面抽搐病,就是由她的一頓藤鞭打成的。

她一共生了五個孩子。第一個女兒活到六歲,第一個兒子還不到兩周歲,這兩個孩子在同治五年冬天相隔不過二十天都死了。第二個兒子就是光緒,四歲離開了她。光緒進宮后,她生下第三個兒子,只活了一天半。第四個男孩載洸出世后,她不知怎樣疼愛是好,穿少了怕凍著,吃多了怕撐著。朱門本是酒肉多得發臭的地方,朱門子弟常生的毛病則是消化不良。《紅樓夢》里的賈府“凈餓一天”是很有代表性的養生之道。我祖母就很相信這個養生之道,總不肯給孩子吃飽,據說一只蝦也要分成三段吃,結果第四個男孩又因營養不夠,不到五歲就死了。王府里的老太監牛祥曾說過:“要不然怎么五爺(載灃)接了王爺呢,就是那位老福晉,疼孩子,反倒把前面幾位小爺給耽誤了。”

我父親載灃雖非她的親生子,但依宗法,嫡福晉才算正式的母親。作為最年長的兒子,我父親要受她的管教。她疼愛孩子是無疑的,但是這位接受了那樣悲慘的教訓的母親,到死也沒能明白過來,是誰害了她的親生孩子。她對我父親和叔父們的飲食上的限制沒有了,精神上的限制仍然沒有放松。據那位牛太監說:“五爺、六爺在她老人家跟前連笑也要小心,如果笑出聲來,就會聽見老人家吆喝:笑什么?沒個規矩!”

醇賢親王的第一側福晉顏扎氏去世很早,大約我父親也沒見過她。二側福晉劉佳氏,即是我的親祖母,她在那拉氏祖母去世后當了家。她雖不像那拉氏祖母那樣古板,卻是時常處于精神不正常的狀態。造成這種病癥的原因同樣是與兒孫命運相關。這位祖母也夭折過一個兩歲的女兒。而使她精神最初遭受刺激以致失常的,卻是由于幼子的出嗣。她一共生了三個兒子,即載灃、載洵、載濤。七叔載濤從小在她自己懷里長大,到十一歲這年,突然接到慈禧太后旨意,讓他過繼給我祖父的堂兄弟奕謨貝子為子。接到這個“懿旨”,老太太哭得死去活來,經過人們勸解和建議,只好把七叔當作女兒陪嫁出去。到了過繼那天,像嫁女一樣,過了“嫁妝”,當鼓樂聲一響,老太太竟昏了過去。經過這次刺激,她的精神就開始有些不正常了。

這里還有一段插話。奕謨這對老夫婦,膝下無兒無女,得著一個過繼兒子,自然非常高興,那邊作為女兒陪嫁,這邊就當作兒子出生,第三天大做彌月,廣宴親朋。不料這個舉動叫慈禧知道了,這位貝子平時對慈禧的作為就看不慣,更不會奉承,早使慈禧心中不滿,這次看到他如此高興,心中更有了氣,就決定不給他好氣受。慈禧曾有一句“名言”:“誰叫我一時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輩子不痛快。”不知道奕謨都受了她什么折磨,后來在發牢騷時畫了一張畫,畫面只有一只腳,影射慈禧專門胡攪,攪得家事國事一團糟,并且題了一首發泄牢騷的打油詩:“老生避腳實堪哀,竭力經營避腳臺,避腳臺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腳仍來。”不知怎的,被慈禧知道了,慈禧為了泄憤,突然又下一道懿旨,讓已經過繼過去五年多的七叔,重新過繼給我祖父的八弟鐘郡王奕詥。奕謨夫婦受此打擊,一同病倒。不久,奕謨壽終正寢,慈禧又故意命那個搶走的兒子載濤代表太后去致祭,載濤有了這個身份,在靈前自然不能下跪。接著不到半年,奕謨的老妻也氣得一命嗚呼。

不知慈禧是什么想法,在第二次指定七叔過繼的同時,還指定把六叔載洵過繼出去,給我另一位堂祖叔敏郡王奕誌為嗣。正像謨貝子詩中所說的那樣:“避腳臺高三百尺,高三百尺腳仍來。”劉佳氏祖母閉門家中坐,忽然又少掉了一個兒子,自然又是一個意外打擊。事隔不久,又來了第三件打擊。我祖母剛給我父親說好一門親事,就接到慈禧給我父親指婚的懿旨。原來我父親早先定了親,庚子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許多旗人因怕洋兵而全家自殺,這門親家也是所謂殉難的一戶。我父親隨慈禧、光緒在西安的時候,祖母重新給他訂了一門親,而且放了“大定”,即把一個如意交給了未婚的兒媳。按習俗,送荷包叫放小定,這還有伸縮余地,到了放大定,姑娘就算是“婆家的人”了。放大定之后,如若男方死亡或出了什么問題,在封建禮教下就常有什么望門寡或者殉節之類的悲劇出現。慈禧當然不管你雙方本人以及家長是否同意,她做的事,別人豈敢說話。劉佳氏祖母當時是兩頭害怕,怕慈禧怪罪,又怕退“大定”引起女方發生意外,這就等于對太后抗旨,男女兩方都是脫不了責任的。盡管當時有人安慰她,說奉太后旨意去退婚不會有什么問題,她還是想不開,精神失常的病患又發作了。當然,先訂的婚還是退掉了。

過了六年,她的病又大發作了一次,這就是在軍機大臣送來懿旨叫送我進宮的那天。我一生下來,就歸祖母撫養。祖母是非常疼愛我的。聽乳母說過,祖母每夜都要起來一兩次,過來看看我。她來的時候連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響聲驚動了我。這樣看我長到三歲,突然聽說慈禧把我要到宮里去,她立即昏厥了過去。從那以后,她的病就更加容易發作,這樣時好時犯地一直到去世。她去世時五十九歲,即我離京到天津那年。

醇親王載灃自八歲喪父,就在醇賢親王的遺訓和這樣兩位老人的管教下,過著傳統的貴族生活。憑著血緣,也憑著他的懦弱和從上輩繼承下來的謹慎,他當了攝政王,享受著俸祿和采邑的供應,上有母親管著家務,下有以世襲散騎郎、長史[24]為首的一套辦事機構為他理財、酬應,有一大批護衛、太監、仆婦供他役使,還有一群清客給他出謀劃策以及聊天游玩。他用不著操心家庭生活,也用不上什么生產知識。他和外界接觸不多,除了依例行事的冠蓋交往,談不到什么社會閱歷。他的環境和生活就是如此,也難怪他見了人“囁嚅不能對”了。

我父親有兩位福晉,生了四子七女。我的第二位母親是辛亥以后來的,我的三胞妹和異母生的兩個弟弟和四個妹妹出生在民國時代。這一家人到現在,除了大妹和三弟早故外,父親歿于一九五一年年初,母親早于一九二一年逝世。父親的日記里說是“痰厥”,其實是吞鴉片自殺的。是因為我在宮里和端康太妃爭吵,不服她管教,太妃把我母親叫進去訓斥了一頓,她回到家里便吞煙自盡了。

母親和父親是完全不同的類型。有人說旗人的姑奶奶往往比姑爺能干,或許是真的。我記得我的妻子婉容和我的母親瓜爾佳氏就比我和父親懂得的事多,特別是會享受,會買東西。據說旗人姑娘在家里能主事,能受到兄嫂輩的尊敬,是由于每個姑娘都有機會選到宮里當上嬪妃(據我想,恐怕也是由于兄弟輩不是游手好閑就是忙于宦務,管家理財的責任自然落在姊妹們身上,因此姑娘就比較能干些)。我母親在娘家時很受寵,慈禧也曾說過“這姑娘連我也不怕”的話。母親花起錢來,使祖母和父親非常頭痛,簡直沒辦法。父親的收入,不算田莊,親王雙俸和什么養廉銀[25]每年是五萬兩,到民國時代的小朝廷還是每年照付。每次俸銀到手不久,就被母親花個精光。后來父親想了很多辦法,曾經和她在財物上分家,給她規定用錢數目,全不生效。我父親還用過摔家伙的辦法,比如拿起條幾上的瓶瓶罐罐摔在地上,以示憤怒和決心。因為總摔東西未免舍不得,后來專門準備了一些摔不碎的銅壺鉛罐之類的東西(我弟弟見過這些“道具”),不久,這些威風也被母親識破了,結果還是父親再拿出錢來供她花。花得我祖母對著賬房送來的賬條嘆氣流淚,我父親只好再叫管事的變賣古玩、田產。

母親也時常拿出自己貴重的陪嫁首飾去悄悄變賣。我后來才知道,她除了生活享受之外,曾避著父親,把錢用在政治活動上,通過榮祿的舊部如民國時代步兵統領衙門的總兵袁得亮之流,去運動奉天的將領。這種活動,是與太妃們合謀進行的。她們為了復辟的夢想,拿出過不少首飾,費了不少銀子。溥杰小時候曾親眼看見過她和太妃的太監鬼鬼祟祟地商議事情,問她是什么事,她說:“現在你還小呢,將來長大了,就明白我在做著什么了。”她卻不知道,她和太妃們的那些財寶,都給太監和袁得亮中飽了。她對她父親的舊部有著特殊的信賴,對袁世凱也能諒解。辛亥后,醇王府上下大小無不痛罵袁世凱,袁世凱稱帝時,孩子們把報紙上的袁世凱肖像的眼睛都摳掉了,唯獨母親另有見解:“說來說去不怪袁世凱,就怪孫文!”

我的弟弟妹妹們從小并不怕祖母和父親,而獨怕母親。傭仆自然更不用說。有一天,我父親從外面回來,看見窗戶沒有關好,問一個太監:“怎么不關好?”這太監回答說:“奶奶還沒回來呢,不忙關。”父親生了氣,罰他蹲在地上。一個女仆說:“要是老爺子,還不把你打成稀爛!”老爺子是指母親而言,她和慈禧一樣,喜歡別人把她當作男人稱呼。

我三歲進宮,到了十一歲才認得自己的祖母和母親,那次她們是奉太妃之召進宮的。我見了她們,覺得很生疏,一點不覺得親切。不過我還記得祖母的眼睛總不離開我,而且好像總是閃著淚光。她經過慎重選擇,說些十分單純的問飽問暖話,這是充滿著被封鎖起來的慈愛的。母親給我的印象就完全不同,我見了她的時候生疏之外更加上幾分懼怕。她每次見了我總愛板著臉說些官話:“皇帝要多看些祖宗的圣訓”“皇帝別貪吃,皇帝的身子是圣體,皇帝要早睡早起……”現在回想起來,那硬邦邦的感覺似乎還存在著,低賤的使女出身的祖母和大學士府小姐出身的母親,流露出的人情,竟是如此的不同。

[1]宗室爵位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各等。貝子府即是貝子的府第。—作者

[2]滿族通過八旗制度進行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八旗源于滿族的狩獵組織,努爾哈赤建立黃、白、紅、藍四旗,后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八旗,滿族人均被編入八旗,稱為旗人。

[3]奕?(1833年—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受封恭親王,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4]清史專家朱家溍認為應為“貴人”。

[5]薩滿教是一種在原始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信仰,在世界多地均有分布。古時,我國東北到西北的許多民族中有薩滿信仰,通古斯語稱巫師為薩滿,故名。

[6]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中國古代皇帝、皇后所用的棺材常以梓木制作。

[7]一種類似沙漏的計時器,有雙耳,可以穿繩懸掛,底厚而收尖,空時垂直;口薄而敞開,盛滿水后即傾倒。在上方勻速注水,則可以循環注水、倒水、恢復垂直的過程。《荀子》載: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8]清朝貴族婦女的封號,意為夫人。清朝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妾室稱“側福晉”,婢妾俗稱“庶福晉”。

[9]1898年6月至9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向以光緒帝為首的改良派發動政變,政變的結果,僅持續了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康有為、梁啟超等主張變法的人員逃往國外,光緒帝被軟禁于瀛臺,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勢力重新掌權。

[10]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不滿外國人偏袒光緒帝及改良派,雙方矛盾加深。同時,中國人民不滿各國列強在中國的暴行,反抗活動不斷,民間團體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行活動,清政府的態度模棱兩可,引起外國人的緊張與不滿。1900年,各方矛盾發生總爆發,為了鎮壓義和團的反帝斗爭,加深對中國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侵略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租界向北京進犯。慈禧太后帶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淪陷,遭到聯軍洗劫,中國陷入更深重的災難中。由于1900年是農歷庚子年,又稱“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11]譚嗣同(1865年—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政治家,維新派人士。在家鄉時既提倡新學、呼吁變法。曾組織算學社,辦時務學堂、南學會,辦《湘報》,著有《仁學》。積極參與康有為等人發起的戊戌變法運動。變法失敗后,譚嗣同被捕,被捕前對勸說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最終和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被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12]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官服。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皆服黃馬褂。有功的大臣也特賜穿著。

[13]清朝官員、貴族綴于禮帽后的裝飾,等級較高的以孔雀翎制成,等級低的以鹖翎制成,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14]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均為東宮官職,負責教習太子,稱為“三師”。清朝的太子太保有銜無職,一般加給重臣和近臣,表示恩寵。

[15]奕劻(1838年—1917年),晚清重臣,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曾孫。

[16]滿語,小姐之意,是女性的一種稱謂。在后金時,君主和貝勒的女兒都稱格格,清太宗開始,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王公貴族的女兒稱格格,按等級不同,親王之女為和碩格格,世子、郡王、多羅貝勒之女為多羅格格,固山貝子之女為固山格格。作為非正式稱呼時,格格也可用于稱呼地位較高的女性或無封號的貴族之女。

[17]段祺瑞(1865年—1936年),字芝泉,生于安徽合肥,又稱“段合肥”,北洋皖系軍閥的首領,受到日本支持,在袁世凱死后一度把持北京政權。

[18]溥偉(1880年—1936年),道光帝旻寧曾孫,恭親王奕?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煙事務大臣等職。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后,溥偉、良弼堅決反對袁世凱,并組織宗社黨,意圖阻止南北和談。清朝滅亡后,溥偉勾結日本人,意圖復辟,在東北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九一八”事變之后,任沈陽四民維持會會長,促成溥儀與日本人的合作。

[19]宗室即直系親屬,覺羅即旁系親屬。覺羅在滿語中有“遠方”的意思,后來引申為“遠支”。

[20]清代管理財政事務的機構。

[21]1908年溥儀繼位后,攝政王載灃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世凱稱疾返回河南,隱居于安陽洹上村,表面上過著垂釣的悠閑生活,暗中仍然關心政事,等待復出的機會。

[22]馮國璋(1859年—1919年),字華甫,直隸河間人,北洋直系軍閥的首領,與王士珍、段祺瑞并稱“北洋三杰”。

[23]銀錠橋位于北京什剎海的前海與后海之間的水道上,是一座南北向單孔石拱橋。宣統年間,攝政王載灃居住在后海北沿的醇親王府,進宮必經銀錠橋,1910年3月31日,汪精衛在橋下埋藏炸彈,意欲刺殺載灃,因行蹤被發覺而失敗,稱為銀錠橋案件。

[24]中國古代職官名,歷代執掌事務不一,多為幕僚性質。明清時期的長史在親王、公主等府中任職,執管府中政令。

[25]養廉銀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官員俸祿制度,由雍正創立,在俸祿之外另發銀錢,初衷是借助高薪鼓勵官員廉潔,避免貪污,因此稱為養廉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密云县| 阜新市| 潞城市| 长宁县| 宣化县| 青州市| 苍山县| 蓝田县| 弋阳县| 郎溪县| 龙陵县| 乐业县| 镇赉县| 页游| 宁乡县| 丹棱县| 襄汾县| 大荔县| 高碑店市| 肇源县| 吴江市| 五原县| 宣武区| 萨嘎县| 龙胜| 甘肃省| 水富县| 涞水县| 乌海市| 胶州市| 上林县| 沂南县| 邢台市| 皮山县| 桑日县| 来宾市| 济阳县| 晋中市| 甘泉县| 五大连池市|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