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掉戀愛腦:戰勝情感依賴,找回獨立自我
- (法)西爾維·田納本
- 1448字
- 2023-07-31 17:43:16
導論
“依賴是令人煩惱的,甚至導致麻痹、破壞或侵害。”
阿爾貝·梅米(Albert Memmi)
人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我們都在情感上有所依賴,我們不僅需要彼此,還需要知道自己是被愛著的。這是一種很正常的依賴:情感、依戀、認可和贊許,以及由人際關系產生的情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缺失,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將處于巨大的風險之中。每個人一生中對情感食糧的需求都并不少于物質食糧,“許多重要的需求是在與同伴的交際中獲得滿足的”。
當談論病態的情感依賴時,我們會順理成章地談到成癮,因為它是人們為了“暫時掩飾內心被折磨產生的嚴重后果”而使用的最后手段,這種折磨往往來自個體生命早期,甚至是新生兒時期遭受的創傷。
那些有問題的或病態的親子關系,讓個體生命的開始階段充滿難以言喻的痛苦,給幼兒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而這種不安會在其青少年和成年時期相繼顯露。由于這種形式的依賴在情感和情緒方面都有嚴重缺失,不能滿足兒童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會讓人們在成年后遭受有問題的,甚至病態的情感依賴之苦。
這種依賴為其他成癮提供了條件,即成癮往往是病態情感依賴的后果。成癮對象可能是銷售的產品,比如酒精、煙草、憑處方出售的各種精神類藥物;也可能是違禁產品,比如毒品、興奮劑和蛋白同化制劑。成癮對象也可能是一些行為,比如食物成癮(無論是厭食癥還是暴食癥)、游戲成癮(網絡為人們提供了廣泛的選擇,游戲的數量和獲取渠道變得越來越多)、性成癮、運動成癮、工作成癮(拼命工作的人被稱為“工作狂”)以及對金錢、社會聲望或權力的狂熱追求。
除此之外,成癮還可能指永不滿足地追求愛。我想明確一點,只有當產品或行為被自動且刻板地用于填補缺失時,我們才會使用“成癮”一詞。一個人一旦再也離不開選定的目標或物質,他便成癮了。
病態情感依賴者幼兒時期就遭受了嚴重的深層情感缺失,他們無法愛自己。因為不愛自己,所以他們向外部尋求自己于內在找不到的東西。出于自我厭惡,他們陷入這種病態。他們伺機捕捉贊許和愛的標記,捕捉心理滿足的跡象,以此獲得個人價值感,確認自己的存在。他們會在他人身上尋求愛,用于填補過去乃至現在內心仍存在的巨大空洞,驅趕面對孤獨的恐懼。
然而,他們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早晚有一天,他們不得不去咨詢醫生,而醫生通常會給他們開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藥物可能緩解他們的癥狀,但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他們也不會想到咨詢成癮醫學專家,因為在自我疏離之后,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究竟為什么沒有能力獲得快樂。他們只能看到自我異化[1]的現實和自己對他人的需求,并希望得到滿足。由于他們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目標,其他人也厭倦了他們過度的要求,他們的生活逐漸變成“地獄”。隨著缺失感加劇,“劑量”開始變得不足,這個惡性循環最終又回到了他們無法愛自己的現實。于是他們開始抑郁、焦慮、失眠,并出現各種軀體化癥狀[2],最終不得不再次求助于醫生。
接下來,我們首先將看到有問題的和病態的情感依賴者是如何通過他們的行動,表現出真正的病態依戀和情感不成熟的,后者通常沉溺于他人并且越陷越深;其次,我們將描述哪些因素促成了他們童年時期的這種依賴,以及這種依賴給他們的情感生活帶來了哪些深遠的影響(他們自己似乎想忽視這些行為的深層原因)。最后,我們將討論治療方法,讓他們能夠了解自己是為什么以及怎樣陷入這種情感依賴的,以及他們如何改善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便從依賴中解脫自我。
[1]精神分析學術語,指主體不再認識自己或只能通過他人識別自己的狀態。——譯者注
[2]情緒問題或心理障礙轉換為頭痛、胃腸不適等軀體癥狀。——譯者注